奥地利维也纳中央公墓坐落于维也纳东南角,占地约2.5平方公里,约有33万座墓碑,共埋葬了300多万人,是欧洲第二大公墓。因众多历史名人长眠于此,加上风景优美,维也纳中央公墓也是热门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年万圣节,这里都会举行夜晚的参观活动,但今年因为疫情,没有举行此类活动。
中央公墓里野生动物自由自在。
墓地费用每10年调整一次
在哈布斯堡王朝统治后期,奥地利(当时的奥匈帝国)国力强盛,人口数量激增。于是,政府决定在维也纳市郊建立一座大公墓,来应对未来因人口增长导致的墓地数量短缺。根据当时的预计,到2000年前后,维也纳的人口很可能会突破400万,新建一座公墓势在必行。中央公墓于1874年正式开放。然而,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哈布斯堡王朝的覆灭,奥地利的人口并没有像当时预测的那样呈现爆发式增长,现在维也纳人口约190万。
中央公墓中最恢宏的建筑当属公墓教堂,教堂的建筑时间晚于中央公墓,是一座罗马式天主教堂。其建设由当时的维也纳市长卡尔·吕格主持,为纪念他,教堂以他的名字命名。
教堂正前方就是国家元首墓地,除个别例外,二战后奥地利几乎所有的总统都安葬于此,而在奥地利掌握实际政治权力的总理则被安葬于荣誉墓地。
虽然安葬了很多名人政要,但中央公墓与其他墓地一样,普通人也可以为自己和家人在这里置办安息之地。墓地的费用与距离公墓大门的远近相关,每10年统一调整一次,届时家属需要及时登记缴费,否则选好的墓地就会被重新分配给他人,荣誉墓地和烈士墓地除外。
名人云集荣誉墓地
尽管中央公墓现已家喻户晓,但是在建立初期,由于远离维也纳内城,中央公墓并不受欢迎。为了吸引参观者并鼓励更多的市民在这里下葬,当时的市政府想出建立荣誉墓地的办法。1888年,贝多芬和舒伯特的墓率先从维也纳西北角的韦灵墓地迁来,从此中央公墓里群星璀璨,安葬了音乐家、政治家、作家等各界名流,墓碑数量庞大、造型精美的荣誉墓地每年吸引着无数朝圣者,让远在市郊的中央公墓成为维也纳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中央公墓的工作人员法索女士认为,这里不仅是悲伤之地,更是属于维也纳人的宁静乐园。与传统意义上阴森的墓地不同,维也纳中央公墓环境清幽,园内物种丰富,不但有1.6万多棵树,还有鹿、狍子、猫头鹰、狐狸和仓鼠等野生动物。
在二号门和公墓教堂之间的林荫大道左侧就是中央公墓的荣誉墓地区。荣誉墓地分为两种,一种是名人荣誉墓地,由维也纳市政承担全部费用,另一种是表示尊重的私人荣誉墓地,市政府仅提供墓地,费用由个人承担。
荣誉墓地的编号为32A,走进这片区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列支敦士登家族的墓地,堪称位置极佳的风水宝地,面积也比其他墓地大得多。列支敦士登虽然如今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但是曾经的列支敦士登家族却长期居住在维也纳南部的列支敦士登城堡,并长期作为王室顾问服务于哈布斯堡家族,后来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才取得了瓦杜兹(今列支敦士登首都)的统治地位,之后建立了列支敦士登公国。
贝多芬的墓地。
与之相比,音乐大师们的墓地则更加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舒伯特、施特劳斯家族等20多位世界级音乐大师长眠于此,每个人的墓碑都不相同,有的墓碑前伫立着静穆的雕像,有的墓碑前燃烧着祭烛,将这里装点成一座艺术殿堂。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贝多芬墓,墓地前花团锦簇,在花丛中还藏着一卷钢琴曲的谱子。有人说,能埋葬于贝多芬和莫扎特旁边是舒伯特的荣幸,贝多芬与莫扎特在奥地利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专门设立一战和二战墓地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死者众多,维也纳市政府采用一种专门的丧葬电车运送尸体。丧葬电车由普通的有轨电车和几辆拖车改装而成,拖车由电车牵引,每辆拖车最多可容纳12个棺材。不计其数的死者从维也纳的医院、疗养院和护理机构被运送到中央公墓。遗憾的是,丧葬电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被毁,如今只能在维也纳的博物馆中才能一睹其真容。后来,为了纪念那些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烈士,中央公墓专门设立了一战和二战墓地。
除此之外,公墓中还有佛教、东正教和犹太教等不同宗教区域和国别区域,其中俄罗斯墓区就有2000多座墓碑。法索女士已在中央公墓工作多年,现在她主要负责对外交流,当年她刚到这里工作不久,曾收到一封从俄罗斯寄来的信,寄信人提到自己的爷爷生命垂危,爷爷的兄弟安葬于维也纳中央公墓,老人希望临终前能目睹一下兄弟的长眠之地。为了满足老人最后的愿望,法索开始在墓地名录中检索,由于姓名重复率太高,她足足用了3个多小时才找到了信中提到的亚历山大,而寄信者爷爷的兄弟排在检索目录的倒数第二个。不久,寄信人再次来信,说尽管只是看到了自己兄弟墓地的照片,但爷爷的遗愿得到了满足,安详地去世了。多年以后,法索仍对此事记忆犹新,她认为当时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责任编辑 李令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