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港口区发生大爆炸后,作为联黎部队联合作战中心值班处长,我全程参与了救援行动的指挥—— 亲历贝鲁特爆炸事故救援 ■徐亚涛
上图: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港口区发生爆炸后,联黎部队直升机准备起飞实施救援行动。作者提供
10月28日,圆满完成贝鲁特灾后重建援助任务的中国维和官兵受到黎巴嫩政府表彰。作为贝鲁特爆炸事故救援的亲历者,我为战友们获得荣誉感到自豪。 8月4日,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港口区发生大爆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当时,我正在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联黎部队)司令部担任联合作战中心值班处长,全程参与了此次爆炸事故救援行动的指挥。 值班处长的主要职责包括任务区综合态势感知、跨部门行动协调、突发敏感事件处置等。爆炸发生后,我接到上级通知,第一时间赶赴办公区地下一层的联合作战中心。据联黎部队海上特遣队报告,其停靠在贝鲁特港的一艘军舰在爆炸中受损,部分在甲板上活动的士兵受伤,具体情况未明。我立即向司令部医疗官和海上行动中心进一步核实情况,并协调直升机进行紧急医疗后送的准备工作。 联黎部队派出的救护车队抵达现场后确认,共有21名孟加拉国士兵在爆炸中受伤,其中3名士兵伤势较重,情况危急。由于贝鲁特当地医院条件有限且已因为爆炸事故陷入瘫痪,联合作战中心立即下令派出3架直升机,将重伤员转送至黎南部城市赛达进行救治。 当时情况紧急,爆炸现场一片混乱,但从情况确认到行动决策,再到批准实施的整个救援过程却迅速高效。我个人认为,联黎部队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联黎部队共有来自45个出兵国的1万余名维和人员,多种语言文化、不同军事体系在此交汇,要实现统一组织指挥、协调各方行动、高效完成任务,绝非易事。为此,联黎部队设置了“任务区—战区(舰队)—营(舰)”的3级指挥架构,特别是在任务区层面,设置了专职兼职结合、陆上海上联合、军事民事协同的联合作战中心,战区(舰队)和营(舰)两级则分别设置了对应的战术行动中心。如此一来,既实现了组织指挥的集中统一,又保持了各任务单元的相对独立,保证了各项指令的高效顺畅执行。 此外,联黎部队还制订了涵盖不同任务的《标准作业程序》《情况处置标准程序》,以及覆盖各个岗位的《职责描述》。作为受领任务、开展工作、鉴定评价和调查追责的依据,这些规范性文件确保了联黎部队各类行动的顺利实施。 按照规范程序和应对预案,联黎部队对贝鲁特大爆炸的救援行动有条不紊地展开。我一边参与救援指挥,一边按照上级指示,给联合国总部起草情况“闪报”。这种“闪报”,通过内部邮件系统发出,不求全和细,但求快而准;不拘泥格式套路,力求说清重点。以邮件系统为主体的信息化办公模式,在联黎部队内部高度普及,这种做法缩短了工作链路,提高了沟通效率。 各种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在这次救援指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长期以来,联合作战中心根据应急处置需要,对综合态势感知系统边用边改、不断优化,打造出服务于全球维和行动的强大作业交互平台。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联黎部队积极推动视频会议、云端共享等远程交互技术的应用,为此次救援的顺利展开提供了有力支撑。 救护车队完成任务返回司令部营区,我的任务才暂时告一段落。此时,国内已是8月5日清晨,关心问候的信息纷至沓来,我满怀感动地报了平安。亲历贝鲁特大爆炸这一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事件,作为中国维和军人参与联合国救援行动的指挥,为贝鲁特灾后重建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段经历将是我一生中的难忘记忆。(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科研部合作交流处 本文由魏寅、解放军报记者邵龙飞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