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关注民生 >民生百态>正文

创新机制模式 激发内生动力 强化产业扶贫

云南普洱交出新时代高质量脱贫合格答卷

2020-10-27 11:28 来源:

  《祖国》杂志龚泓铭 郑杰川   今年9月底,记者赴云南省普洱市,分别采访了普洱市委书记卫星、普洱市政协副主席兼市发改委主任胡良波、普洱市副市长杜建辉等相关人士,了解到普洱市提前一年全部实现摘帽出列的“秘诀”——


 普洱市委书记卫星解读“精准扶贫普洱答卷”
  曾几何时,位于西南边陲的普洱市,因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一度成了云南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2020年是中央打响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然而,普洱市却提前一年全部实现了摘帽出列。
  3年前,思路开阔、雷厉风行的普洱市委书记卫星,正在赶考脱贫攻坚战的路上;今年9月底,记者再次赴普洱采访,卫星详细解读了这份来之不易的“普洱答卷”。

  官方资料显示:过去的普洱,10个县(区)中有9个贫困县需要摘帽,其中有2个是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多达60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的8.6%,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30.4%。“边疆、民族、山区、贫困是普洱多年来市情的真实写照。”据卫星介绍,10个县(区)中有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14个世居民族中有5个“直过民族”;还有4个是边境县,脱贫之前,区域性、整体性贫困问题突出;乡村道路晴通雨阻,云南未通高等级公路的6个县中,普洱就占了3个;素质性贫困问题突出,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1年,低于全国2.4年,沿边四县仅为6.4年;农民收入低,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6141元,低于全国2996元。


  普洱江城瑶族新村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5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以来,普洱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举全市之力打好脱贫攻坚战,走出了一条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齐头并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交相辉映、民族团结进步与边疆繁荣稳定相得益彰,具有时代特征、普洱特色的脱贫发展新路子。
  “2019年,普洱市8个贫困县实现高质量摘帽,澜沧县高质量通过国家第三方实地评估检查,全市提前一年高质量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卫星称,目前,全市60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户户达标、村村提升、县县清零”的目标全面实现,普洱彻底消除了延续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
  不仅如此,普洱在脱贫攻坚战中,还创造了脱贫工作委员会、“宾弄赛嗨”互帮互助机制、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等普洱模式,中国工程院定点帮扶澜沧县在全国开创了“科技扶贫模式”,西盟县荣获全省唯一的“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澜沧县老达保民族文化助脱贫选题入选联合国“中国扶贫成就展”。对于普洱脱贫攻坚之后的影响和变化,卫星认为,影响是全局性的、根本性的,变化是全方位的、深层次的。
  “最直观的变化是农村基础设施的巨变,彻底解决了出行难、通讯难、上学难、就医难等老大难问题;最欣慰的变化是群众生活水平的质变,年收入5000元以上的贫困人口比例从2015年的3.69%上升到2019年的95.34%。”卫星表示:“最可喜的变化是乡村人居环境的嬗变,实现了安全住房全覆盖;最振奋的变化是富民支撑产业的蝶变,茶叶、咖啡、澳洲坚果、沃柑、牛油果、林下三七等林下中药材成为群众的‘摇钱树’;而最根本的变化是群众思想观念的蜕变,产业意识、市场观念增强了,发展的愿望和劲头更加强烈了。”谈起普洱备战脱贫攻坚战的做法,卫星提炼出了六份答卷:
  ——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的普洱答卷。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带头挂联深度贫困县,挂牌督战,35名厅级干部分别挂县包乡帮村,103名县处级干部驻乡督导,4.7万名干部职工结对帮扶,实现“挂包帮”双向全覆盖。

  ——精准扶贫的普洱答卷。把脱贫攻坚政策措施清单化、项目化、具体化,确保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累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12万户、农村危房改造35.3万户,解决158.3万人住房保障问题,江城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所有贫困县均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验收,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4.95%;县级公立医院、卫生院和所有贫困村卫生室建设全面达标,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全覆盖;农村集中供水率和自来水普及率达99.8%;农村低保标准从2016年的年人均1920元提高到4620元。


  拉祜族苦聪人不但提前脱贫,还过上了幸福小康生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普洱答卷。以全国唯一的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为总平台,建成11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培育2494个新型经营主体,实现产业有效带动全覆盖;聘请28名院士作为政府顾问,建成院士工作站17个、专家工作站24个、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23个。在全国率先推行GDP与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双核算。
  ——路通全通的普洱答卷。规划建设高速公路22条(段),投资达3000亿元,建设里程和投资均占到全省的10%以上,再过几年,普洱有望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拥有3个支线机场的州市;
  ——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的普洱答卷。消除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和安贫守贫观念,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把“脱贫对象”变为“扶贫力量”;以及“宾弄赛嗨”互帮互助的普洱答卷,拓展民族团结互帮互助机制内涵。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的普洱答卷。普洱出列之后除了健全长效机制,还着力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卫星着重提到了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将重点打造现代林产业、旅游康养产业、高原特色农业3个千亿级产业,生物药、茶、现代制造业3个五百亿级产业,现代物流、数字经济2个百亿级产业,大力发展茶叶、咖啡、沃柑、澳洲坚果、中药材等高原生态特色种养殖业。”
  看“中国咖啡之都”如何交出脱贫的答卷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记者在云南普洱采访时看到,这个“世界茶源”和“中国咖啡之都”在大战大考中交出了新时代高质量脱贫的答卷。
  曾经的普洱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近年来,普洱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以高的政治站位、强的政治担当、铁的政治纪律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走出了一条绿起来与富起来统一的发展新路子。
 (1)尽锐出战向贫困发起总攻
  普洱市江城县康平镇干田团墩的瑶族文化传承人邓庆文非常欣喜瑶族人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年来,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让普洱多个“直过民族”实现了同其他民族兄弟同步奔小康的惊人一跃,从曾经的“刀耕火种”一步跨进现代文明,住房保障、医疗保险、教育助学、产业发展等惠民政策成为直过民族脱贫的有力支撑,他们开始自主掌控命运,用勤劳和智慧开创与祖辈迥异的生活。2019年底,江城县瑶族聚居区811户3580人贫困人口脱贫;2019年底,瑶族村民年均纯收入提高到9378.5元,瑶族贫困村民小组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86%。
  在普洱市镇沅县恩乐镇复兴村大平掌一组,一排排亮堂堂的黄色新居在绿树的掩映下分外耀眼。苦聪人李杰告诉记者,他们一家是从哀牢山上异地搬迁至这里的,“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帮扶下,我们现在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在以前可是想都不敢想。”他感慨说。如今,他一家年收入可达到五六万元,已达到小康标准。
  为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普洱全市上下尽锐出战,“五级书记抓扶贫、党政同责促攻坚”。普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挂联深度贫困县,带头挂牌督战,带头遍访所有乡(镇),在一线部署任务、推进工作、解决问题。35名厅级干部分别挂县包乡帮村,103名县处级干部驻乡督导,派出驻村工作队员1.04万人次,1180家市县乡(镇)单位定点扶贫,4.7万名干部职工结对帮扶,实现“挂包帮”双向全覆盖。普洱市委、市政府把脱贫攻坚一线作为检验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大考场,作为检验干部作风的大舞台,在脱贫攻坚一线培养、识别、选拔干部,388名脱贫攻坚实绩突出干部得到提拔重用,数量居全省前列。
  为加强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普洱还在云南省率先推行“电视问政”,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问能、问效、问担当,各县多轮交叉检查,形成了向贫困发起总攻的浓厚氛围。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普洱坚持标准导向和问题导向,在“精准”二字上狠下功夫,把脱贫攻坚政策措施清单化、项目化、具体化,确保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目前,普洱市已累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12万户、农村危房改造35.3万户,解决158.3万人住房保障问题。
  (2)走活产业扶贫绿色发展路
  下好绿色发展棋,走活产业扶贫路。普洱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培育壮大产业作为高质量脱贫、可持续发展的重头戏,一产抓特色、二产抓升级、三产抓突破,走出了一条生态致富之路,让“绿色”成为决胜脱贫攻坚的亮丽底色。
  普洱市政协副主席、发改委主任胡良波告诉记者,普洱深入实施交通先行、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创新驱动六大战略,走出了具有普洱特色的换道超车的绿色发展新路子。重点打造现代林产业、旅游康养产业、高原特色农业3个“千亿级产业”,生物药、普洱茶、现代制造业3个“五百亿级产业”,现代物流、数字经济2个“百亿级产业”。产业扶贫成为普洱脱贫攻坚的首要担当。

  普洱市副市长杜建辉表示,普洱已建成11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思茅区现代农业(茶叶)产业园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思茅区、孟连县分别被列为云南省“一县一业”示范县和特色县。培育2494个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双绑”利益联结(龙头企业绑合作社、绑贫困户),实现产业有效带动全覆盖。接下来,普洱将确保脱贫攻坚力度不减,继续健全长效机制,夯实产业基础,推进茶叶、咖啡、水果、坚果、生物药等高原特色产业以及康养产业快速发展。


  产业扶贫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记者在景谷县见到了龙头企业带动当地产业振兴和群众脱贫致富的火热场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纸浆生产龙头企业云景林纸实施“公司+农户+基地”发展模式,带动县内建档立卡贫困户3571户1.28万人受益,农民获得收入9.5亿元,户均增收10万元以上;普洱景谷多上果汁饮品有限公司身为云南省最大的现代化食品工厂,带动3000余户农户增收致富;景谷还抓住了产业扶贫的“牛鼻子”,以肉牛养殖为重点,着重打造“云岭牛”品牌。勐卧云岭肉牛庄园通过入股分红、订单种植、订单养殖和劳动就业四种方式带动地方群众增收致富,目前,已引进400头“云岭牛”种牛,带动1724户建档立卡户实现增收,脱贫成效得到了持续有效提升。
  在江城县国庆乡嘎勒村的澳洲坚果产业基地,漫山遍野的树上都挂上了沉甸甸的果实。江城中澳农科公司在江城澳洲坚果“一县一业”产业政策的支持下,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江城农户以荒山荒地入股合作种植坚果,收益分成,带动了一大批贫困群众致富。江城县目前已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3.6亿元,覆盖39544人农村人口,推动了橡胶、茶叶、坚果、沃柑等产业的健康发展,带动全县9855户38475人贫困人口脱贫出列。
  (3)扶贫扶志激发内生动力
  普洱市开创了多种独特模式,消除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和安贫守贫观念,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把“脱贫对象”变为“扶贫力量”。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脱贫工作委员会等宝贵的经验为云南脱贫攻坚增了色、添了彩。
  记者来到镇沅县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时,新一期农民学员正在认真地听课。为了提高贫困群众生产技能,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动力,镇沅探索破解“素质贫困”难题,促进“昔日懒汉”变“今日好汉”,在县城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校,乡(镇)成立农民技术培训学校,各村设立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对深度贫困人口开展素质培训。截至目前,完成培训55期,培训学员2452名,实现转移就业1982人,就业率达90%以上。其经验做法被列为国家基层扶贫典型案例100计之一。
  西盟县则以村民小组“脱贫工作委员会”为载体,采取“以工代赈”和“按劳取酬、优先优酬”的帮扶方式,深度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截止目前,西盟县共组织村民参加培训1680期9.6万人次,培养农业科技示范户2800户,走出了一条脱贫攻坚与基层党建、乡村治理有效融合的路子,实现了贫困群众精神与物质“双脱贫”,受到国务院扶贫办的肯定。
  (4)“宾弄赛嗨”相帮相扶奔小康
  10个县(区)中有9个是少数民族自治县,普洱市的脱贫攻坚工作与民族团结进步可谓是相融共生。普洱大力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整合各种资源,汇聚各方力量,全力构建大扶贫格局,奏响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大合唱”。
  位于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的民族团结誓词碑也见证了普洱“宾弄赛嗨”互帮互助机制下民族团结进步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有机融合。“宾弄赛嗨”系傣语,意为“没有血缘关系但像亲戚一样的朋友”,是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民间普遍沿袭的各民族间互帮互助传统。普洱丰富拓展了孟连县“宾弄赛嗨”民族团结互帮互助机制内涵,从一个家庭帮一个家庭的模式,上升到一个民族帮一个民族、一个村寨帮一个村寨、一个乡(镇)帮一个乡(镇)、一个县(区)帮一个县(区)、先脱贫帮未脱贫的新型“宾弄赛嗨”模式。

  宁洱是云南省2017年15个首批脱贫摘帽县之一。截至2019年底,全县共有建档立卡人口4328户15092人,已脱贫4249户14891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9487人,占已脱贫人口的63.71%;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末的8.22%降至0.14%,实现了全面小康路上“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的承诺,闯出一条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团结奋进脱贫攻坚的新路子。


  普洱深耕“绿色经济试验田”
  “赶马的小阿哥,阿妹来等着,阿哥你要快快来,妹妹把情话说……”一曲《马帮情歌》诉说着茶马古道上经久流传的故事。
  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同心镇那柯里村是这首歌的发源地。这里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原名马哭里,当年古道崎岖难行,马帮途经须涉水蹚过村里的一条河,马驮重负,面对清凉的河水,都流下伤心的泪。古道悠悠,普洱的今天早不见往日的闭塞和贫瘠。今年9月底,记者在同心镇采访看到,昔日马哭里的绿水青山打造成了那柯里的金山银山;而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普洱更是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发展路。
  “普洱发展必须换道超车,为什么一定要换?怎么换?”普洱市政协副主席、发改委主任胡良波对记者说:“普洱要走绿色经济发展的路子,不要任何带血的GDP。”胡良波同时还是普洱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领导小组副组长。对于选址无量山的120m脉冲星射电望远镜大项目,他一边讲解科技项目完全不会破坏自然环境,一边邀请记者两年半后建成时再去考察。
  作为名副其实的矿产大市,矿业一度是普洱的经济支柱。同时,普洱森林覆盖率71.18%,保存着全国近1/3的物种,是云南“动植物王国”的缩影。一边是经济发展,一边是环境保护,两难之下,普洱当机立断,深耕“绿色经济试验田”。生态经济学家、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对普洱考察后盛赞:普洱无与伦比,在绿色发展方面,已经走在了前列。
 (1)换道超车
  联合国环境署专家赞誉普洱为“世界的天堂、天堂的世界”。普洱市位于横断山系纵谷多金属成矿带的南部,主要有三大成矿带,即哀牢山、盆岭构造和褶皱成矿带,矿产地600多处,矿种40多种;其中金、铁、铜、铅锌、钾盐等储量均居全省前列,探明金储量占云南的81%,铁储量占云南的51.68%,是个名副其实的矿产大市。顺理成章,矿业一度成了普洱的经济支柱。
  2004年底,普洱把矿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培育,3年后就配置了187个矿权,云南铜业集团、昆钢集团、中金集团等28家大型集团前来勘查和开发。2007年底,矿业产值占了普洱GDP的近三成。2013年,普洱官方表述还把矿业作为五大经济支柱之一。转折点也正是那一年,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普洱建设首个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同样是那一年,千年古茶树林集中的景迈山下22亿铁矿储量被探明。这是长江以南最大的铁矿资源,不过至今未开发。2017年是普洱打造绿色经济的关键年,绿色经济占普洱市GDP比重已高达 92% ;今年是普洱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的收官之年。
  “只要绿色、生态、惠民的GDP,不要带血、污染、低效益的GDP,绝不靠卖地、卖林、卖矿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对此,胡良波告诉记者,普洱发展绿色产业,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两条底线”一起守,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两座宝山”一起建的绿色发展之路。
  如今的普洱,四大国家绿色产业基地建设成效明显,现代茶园、咖啡园面积和产量居全省第一;电力装机规模全国第四、全省第一,成为“云电外送、西电东送”的清洁能源基地;云景林纸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木浆生产企业、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谷被认定为首批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全市接待国内游客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增幅连续5年居全省前列。“十三五”以来,全市GDP年均增长10.2%,高于全国3.2个百分点。
  记者连续一周辗转普洱多地采访,沿着茶马古道,从思茅到宁洱再到镇沅、景谷和江城,从那柯里到茶树王之乡再到云岭牛场、云景林纸车间和澳洲坚果基地,满眼都是绿色经济。而重点打造的现代林产业、旅游康养产业、高原特色农业3个千亿级产业,生物药、普洱茶、现代制造业3个五百亿级产业,现代物流、数字经济2个百亿级产业,更成了普洱换道超车的动力源。
  (2)普洱新招牌
  拥有普洱茶和咖啡豆两张金色名片的普洱,加冕了绿色经济新招牌。人均纯收入超过1.5万元的那柯里和普洱同步,下一个台阶是实现全面小康。普洱市副市长杜建辉告诉记者:“普洱全市GDP保持年均两位数高速增长,目前绿色GDP占比高达94%,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生计兼顾、增绿与增收协调、绿起来与富起来统一的绿色发展新路子。”
  这一切在胡良波看来,来之不易。“我们都在用GDP来衡量经济发展状况,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亟须探索一种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模式,建立一套评价体系、约束机制和导向机制。”胡良波对记者介绍说,普洱编制实施了全国第一个绿色经济考评体系,将GEP核算、TEEB评估、生态文明建设“一办法两体系”纳入到全市综合考核内容,与GDP双核算,使考核的机制更健全、结果更客观。
  经核算,普洱GEP从2010年的4440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7230亿元,表明生态环境质量逐年提高,资源承载能力逐年增强。而TEEB是指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主导,在国内刚刚起步。普洱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合作,在全国第一批完成了TEEB评估。经评估,2015年普洱TEEB为7430亿元,说明普洱在开发生态原产地产品和生态文化旅游上潜力巨大。“GEP核算和TEEB评估直观地用货币化的形式估算出了全市绿水青山的价值量,为普洱‘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胡良波说,这也是普洱打造绿色经济样本的关键所在。
  2017年9月,普洱与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中心共同开展普洱市境内GEP核算体系研究工作。经过一年的探索研究,建立了涵盖普洱全市“山水林田湖草”生命生态系统的GEP核算体系。2018年10月,普洱市GEP核算成果发布,2010年、2013年和2016年三个核算年,普洱市的GEP分别为4440.4亿、4831.3亿和5058.7亿元,用货币化形式直观地反映出了全市“绿水青山”的含金量。同期,全市的GDP分别为248.1亿、425.4亿和567.5亿元,GEP与GDP的比值在逐渐缩小,表明全市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呈良性发展状态。同时也说明,普洱发展绿色经济的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全省首家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领导干部离任先查生态账、环保账。”胡良波说,不断健全的政绩考核体系越来越明显地成为了普洱绿色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风向标。
 普洱提前一年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普洱市提前一年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普洱市副市长杜建辉今年9月底对记者如是说。要知道,今年年底全国脱贫攻坚战才会收官;而普洱市几年前还有60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一度超过三成。
  记者在普洱采访看到,曾经10个县(区)中有9个贫困县、其中2个还是深度贫困县的普洱,早在一年前,8个贫困县就实现了高质量摘帽,挂牌督战的澜沧县也顺利通过第三方实地评估检查,761个贫困村摘帽出列,60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了“户户达标、村村提升、县县清零”的目标。
  地处边疆、被群山阻隔、多民族共存的普洱,是如何做到的?记者一周内在普洱辗转多地调查发现,在众多常规扶贫措施中,依据当地盛产普洱茶、咖啡豆、坚果和适合绿色水果、健康药材、高端牧业和优质烟叶发展等地缘优势,普洱遍地开花的特色产业带动农户“造血式”扶贫模式格外引人注目。
  在杜建辉看来,摆脱贫困只是迈出了关键性一步。接下来,特色农产业以及康养产业将快速发展,继续深化与中茶公司、云南农垦集团等单位合作,推进茶产业全产业链快速提升,带动全市特色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提高脱贫质量成色。
  (1)提前打赢攻坚战
  从北京经昆明转机飞往三国邻界的边城普洱,彩云之南是让人艳羡的青山绿水。再从普洱市驻地驱车4个小时到达镇沅县,哀牢山和无量山横亘其间,数千年来,大山成了苦聪人的天然屏障,直到解放前,才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直接跨进了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今天的脱贫攻坚战更是让苦聪人过上了小康生活。
  记者在镇沅县恩乐镇复兴村大平掌苦聪人新村看到,依山势而建的一排排庭院式小楼成了新村人家的标配。身为苦聪人的镇沅县常务副县长王迎斌见证了新村的建设、搬迁和兴业全过程,他介绍说:现在,新村主要种植甘蔗、水果、咖啡等农作物,201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90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230元。
  在江城县康平镇瑶家山村,看着绿树白云之间高低错落的青瓦白墙、院里停放的汽车摩托车、村民手里的智能手机和客厅里的大彩电,记者怎么也不会想到,几年前,这些村民还聚居生活在边境沿线的深山老林里,交通堵塞、信息闭塞,长期与世隔绝,过着深度贫困的生活。邓庆文一家6口人一年前从大山里的茅草屋搬到新房,享受了易地扶贫搬迁建房补助12万元、旧房拆除奖励3.6万元。
  “我现在每天忙得很,网上下的单子快递一趟都收不了。”与老挝接壤的江城县整董镇完整保留了傣族民族特色,在寨子里做起农产品电商生意的李丹对记者说,茶叶、坚果、水果都是自家地产的,销路很好。据悉,整董镇精选坚果、辣椒、西瓜等产业作为促进贫困户稳定增收的重点产业,坚持“产业+农户”,实现产业与贫困户精准对接。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0098元,彻底实现了农户100%住安全住房目标。
  串联起来的镜头换成数据更直观:截至目前,普洱年人均纯收入9556.41元。全市在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共163565户601042人,761个贫困村已全部脱贫出列,9个贫困县已有8个高质量脱贫退出,澜沧县2019年顺利通过第三方实地评估检查。
  杜建辉向记者提供的一组更具代表性的数据是:义务教育巩固率94.95%,农村集中供水率和自来水普及率达99.8%;年收入5000元以上的贫困人口比例,从2015年的3.69%上升到2019年的95.34%;易地扶贫让10.5万人搬出深山老林。
  事实上,提前打赢攻坚战之后,普洱这一年的任务依然艰巨。防止返贫摆在了更加重要位置。今年5月26日,普洱市印发了《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实施方案》,10县(区)全部建立了防止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
  (2)“造血式”扶贫实践
  发展特色产业“造血式扶贫”是普洱打赢这场攻坚战的牛耳。“扶贫不能只是给他钱给他东西,给再多的钱也不行,花完了还是贫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普洱市发改委主任胡良波对记者说。这和镇沅县委书记白兆林面对记者时的见解异曲同工:扶贫既要扶志也要扶智,抓贫困人口的素质教育,让自身产生原动力。
  能力和资源两相结合,特色产业带动农户的“造血式扶贫”呼之欲出。据云岭广大瓢鸡原种保种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瓢鸡主要分布于镇沅县境内,饲养历史悠久,以其外貌奇特、肉质细嫩而闻名,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是云南省“六大名鸡”之一,2010年农业部第1325号公告将瓢鸡列入国家遗传资源目录,2014年被确定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2015年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级瓢鸡遗传资源保种场。当地农户纷纷成立养殖小组,靠瓢鸡特色产业增收。
  景谷县是发展肉牛的天然草场,县内草山面积320余万亩,每年累计可产新鲜饲料250余万吨。记者在现场了解到,“勐卧云岭肉牛庄园”是一家集精饲料生产、云岭牛扩繁养殖、屠宰加工、品鉴体验为一体的肉牛全产业链企业,公司采取“公司+合作联社+合作分社+建档立卡户”运作模式,通过入股分红、订单种植、订单养殖和劳动就业四种方式带动地方群众致富。目前,已引进400头云岭牛种牛进行种牛扩繁、示范养殖,扩繁场牛只存栏数1000余头,带动1724户建档立卡户实现增收。
  “截至2019年底,公司以‘公司+农户+基地’模式合作种植工业原料林42万亩,项目涉及景谷县内外近 6万人参与合作,合作农户累计获得收入10亿多元。”云景林纸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生产设施最为先进的纸浆生产基地。
  不仅如此,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热区资源,景谷县加大了热区芒果、柠檬、西番莲、坚果“四果”的扶持发展力度,着力打造绿色生态热区水果产业基地。目前,全县已建成10.76万亩热区水果基地,成为云南省最大的西番莲种植基地。扶持、培育的“普洱景谷多上果汁饮品有限公司”已成为云南省最大的现代化食品工厂,带动3000余户农户增收致富。
  据江城中澳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现有澳洲坚果良种繁育基地600 余亩,种植基地3万亩,流转土地10万余亩,累计支付租金6000余万元,基地每年固定岗位用工400余个,每年聘请季节工20000工日以上,年劳务支出达1400余万元。此外,农户还能通过“公司+党支部+基地+农户”的模式,以土地入股合作,获股金分红;公司历年通过示范种植、技术指导,带动江城发展坚果累计已达30万亩。

  记者在江城县丛山峻岭之间看到的是漫山遍野的沃柑和澳洲坚果树林。当季的澳洲坚果刚采摘结束,再过几个月沃柑也要熟了,普洱“造血式扶贫”实践又见丰收年。


(责任编辑:赵娜)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