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深渡镇为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实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服务,建立高品质的绿色产业体系,做足“水文章”,念好‘山字经’,践行新安江生态治理模式理论。2018年歙县在省财政厅支持下开始实施安徽省“特色产业+金融+科技发展试点项目”。以金融支持、科技支撑为突破口,从绿色生产、区域品牌打造、电商服务及产业整合、深加工、休闲旅游等入手,打通品牌、栽培技术、加工能力等产业发展瓶颈。歙县农业农村局、财政局会同深渡镇人民政府实施该项目,投入财政资金1000万元,现已初具规模。
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引青睐。该镇在选育本地良种“徽红”、“白花蜜”、“六月黄”的同时,引进了浙江、江苏、福建枇杷重点产区科研院所培育的优良品种20余个。品种改良优化了三潭枇杷的种植结构。2018年项目实施以来,品质更优的白沙系列品种苗木采购栽植达1000余亩,使白沙系列品种的栽培面积比例提高到10%。今年定潭基地的种植白沙枇杷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顾客骆驿不绝,最多的一天去了150多人,游客品尝之后更是通过电商渠道分享给了广州、上海、北京、西安等大城市的亲朋好友。
该镇设施栽培技术示范拉开了枇杷成熟上市周期,通过项目实施打造的四个枇杷设施栽培基地,2020年枇杷的头花座果率、成果率高,枇杷果大,成熟早;枇杷成熟最早的提前到4月初,比正常成熟期提前了一个多月,普遍的都在五一节前进入成熟期,成为五一小长假旅客出游的新选择。枇杷的销售价格首次达到100元/公斤(清明上市),正常的销售价格维持在60元/公斤,是露天栽培最高价格的3倍。
品牌提升促融合。该镇三潭枇杷2019年通过了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成为了极少数双地标(地理标志)特色农产品之一。今年5月19日三潭枇杷节与国际旅游节结合在三潭枇杷主产区深渡镇绵潭举行,两节合二为一,促进了三潭枇杷与新安江山水的有机结合,吸引了400多游客和众多客商到场,借势三潭枇杷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与歙县优越的气候条件(安徽省空气质量县域排名第一)双优结合新卖点,电商、网络直播销售枇杷,当天就预售枇杷达150万斤,预售额超1000万元。
枇杷膏加工技艺首次在枇杷节活动上展示,吸引了多家经销商的关注,已有客商找到歙县绿色三潭枇杷生物科技有限洽谈合作(吴宏斌说)。加工能力扩大、旅游观光业融合发展给三潭枇杷产业注入了新的发展机遇,产业的综合效益将增加2000万元。
技术改进促品质。在分阶段、全过程培训500多人次枇杷生产果农的基础上,提高了果农科技意识,栽培技术与管理水平得到提升,树冠矮化成了自觉行动,套袋措施也逐渐被接受,优良品种受追捧,生态种植、减肥、降药得采纳,果品品质显著提升。设施栽培技术示范应用,优良迟熟品种选育,三潭枇杷采摘上市周期拉长到60天以上,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更宽广。品种打造、宣传推介活动开展使三潭枇杷的知名度、美誉度更高,今年白少系列三潭枇杷的销售价格高的基本上在60元/公斤,枇杷整体的销售价格有望达到10元/公斤,比项目实施前提高15%以上,增值十分明显。
金融支持促壮大。在推进三潭枇杷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中,歙县专门制定了针对枇杷产业的新型经营主体和大户进行金融支持的特殊政策,金融行业也多次深入产地考察,了解产业发展中的资金需求,在歙县三叶茶菊种植专业合作社、歙县盛景农业有限公司基地建设、枇杷栽培设施大棚搭建等关键时期及时给予资金支持,使之成为目前两个最大的枇杷设施栽培示范基地。歙县三叶茶菊枇杷生产基地在今年枇杷休闲观光采摘中异军突起,克服了三潭枇杷单户规模小相互之间树体交叉,自由采摘纠纷不断等弊端。
科技支撑促增值。做强特色产业,建立一整套技术支撑措施,重点推进产业链延伸,产品品质提升和品牌价值增值,制定三潭枇杷生产技术规范,强化疏果套袋技术,提高优质果比例,枇杷优质果品红沙系列也可以卖出20元/公斤的高价,是普通低等次果的5倍,增值效果明显,接受培训的学员已经有了这种意思。加大深加工能力提升,做大做强枇杷产品深加工产业,整合资金500万元建成枇杷膏标准化产房,产权交由村委会管理,实现自动化,协同枇杷保鲜关键环节科技攻关,研发枇杷膏余料综合利用、加工枇杷果粉技术,将减少百万斤枇杷膏加工余料废渣处理(按目前枇杷膏加工能力10万斤测算),下一步结合山水画廊旅游开发,打造观光体验购物一条龙服务,实现新的增长点。进一步带动枇杷产品深加工产业,实现农民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吴云霞 王济虎 程东建 谢源)
(责任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