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军事观察 >军旅生活>正文

基层军医的战位在哪里?

2020-10-13 11:54 来源:解放军报

 某综合保障基地军医为舰艇官兵开展战伤救护培训。 梁 磊摄

  军医的战位在哪里?
  “当然应该在一线部队。”南部战区海军第二医院院长李民说,“战场在哪里,军医的战位就应该在哪里。”
  李民在部队医疗工作中积累了20多年经验,对卫勤保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说,中心医院是广大医生提高医疗水平的平台,基层军医岗位是一线部队不可或缺的战位。中心医院的平台有技术有设备,基层军医的战位缺技术缺能力,这两者被一道无形的“玻璃门”阻隔开来。
  在李民看来,基层部队卫生机构保障能力与担负的使命任务不相适应的矛盾,基层医疗人员临床实践不足与基层军医个人发展受限的困境,中心医院人员不足与基层卫生机构人员闲置的尴尬,是长期困扰我军卫勤力量建设的问题。
  如何破解这个难题,打通平台与战位之间的“玻璃门”?
  李民告诉记者,南部战区海军第二医院在去年7月份开始了“统管共用、派出保障”这一新的卫勤力量生成模式的探索实践。
  一年多来,先后有20名基层军医来到中心医院学习,有8名学习进修的军医回到了部队。
  这种办法的效果究竟如何?前不久,记者对此进行了探访。
  医生与战士
  甭管学的是啥专业,到了部队第一专业都是“战士”
  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主治医师郇心乐从武汉回来后,积极参与了南部战区海军第二医院组织的“统管共用、派出保障”工作。
  在抗疫一线,郇心乐表现出色,荣立三等功。对这段经历,郇心乐没有多谈,他说得更多的是眼下医院施行的“统管共用、派出保障”这项工作。
  为什么对“统管共用、派出保障”这项工作这么上心?“往大处说,是提高卫勤保障能力的需要,是备战打仗的需要。”郇心乐说,“往小处说,自己对此有着切肤之痛。”
  2002年从原第一军医大学毕业后,郇心乐分配到425医院,也就是现在的南部战区海军第二医院前身。在医院工作期间,他2次到南海西沙基层医院代职,多次参加海上执行任务。这些经历,让郇心乐亲身体会到了一名合格的军医,对一线官兵的重要性,也掂量出了救死扶伤的担当。
  当年同郇心乐一同毕业的同学,现在还留在部队的已所剩不多。选择留下的郇心乐没有想太多,他感觉压力最大的事,就是自己的临床水平没有跟上部队建设发展的需要。“不管我们以前学的是什么专业,只要来到部队,你的第一专业就是‘战士’。”郇心乐认为,要想胜任自己的工作,不被部队淘汰,就要不断地练强“能打仗、打胜仗”的硬功夫。
  1994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的主任医师马建国,在水面舰艇上当过军医,也曾在西沙、南沙担任过值班任务,给驻守岛礁的官兵巡诊看病。后来,马建国调入了中心医院工作。作为医院派出的卫勤保障力量,他出任舰艇编队医疗队队长、救护艇医疗队队长,多次参加过海上重大演训活动和执勤任务,是一个既有基层医生经历,又有医院和参加一线部队卫勤保障经验的主任医师。
  谈到在基层当医生的经历,马建国深有感触地说,军校各个专业毕业的学员,分到基层部队后自己的专业技能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唯有医疗专业的学员分到部队后,治病救人的专业技能得不到提升。
  “造成这种原因是医疗专业自身的特殊性决定的。”马建国说,医院是一名医生提高自己水平的最好平台。即使在医院,如果一个医生不注重学习,不与时俱进更新知识,紧追医疗技术发展的潮流,迟早也会被淘汰。
  在基层部队巡诊时,马建国碰到不少自己的同学。同学跟他抱怨,在基层部队待了这么多年,除了肩上的“豆豆”多了几颗之外,看病治病的水平反而感觉在下降。
  医疗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工作,只有在看病治病过程中才能得到提高。在以年轻官兵为主体的基层部队,病例单一且没有太多的病人,也没有足够的医疗设备等条件,很难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也就无法谈及医疗水平的提升了。
  曾几何时,基层军医常常被视为基层“闲人”,日常工作也就是发发药、导导医、打打杂。一方面“没人看病”造成了他们本领恐慌;另一方面,基层官兵对他们的医术也很难建立起应有的信任。
  在这种状况下,基层军医常常是既治不了别人的病,最后也决定不了自己的命运。一些基层军医的结局常常是:不是干几年转业,就是改行干别的工作。当然,也有少数比较幸运的,要么调入中心医院,要么考研去继续深造。
  部队的卫勤保障工作,什么时候也不能缺了军医。不管是基层部队,还是机关的业务主管部门,一直在寻求“突出重围”。
  契机,出现在了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之后。
  平台与战位
  光想都是问题,真正干起来了,很多问题都不会成为问题
  探索一种新的卫勤力量生成模式,“统管共用、派出保障”的提出,旨在提高部队卫勤保障能力的同时,稳定部队卫生人才队伍。
  “统管共用”就是由中心医院负责片区部队所有医疗人员的日常业务培训和管理,编制隶属不变,战时归建原单位;“派出保障”就是由中心医院负责组织专业的医疗人员,派驻到片区部队实施卫勤保障工作。
  从去年7月份开始,“统管共用、派出保障”工作在医院铺展开来。院长李民一个最深刻的体会就是:“光想都是问题,真正干起来了,很多问题都不会成为问题。”
  经过一年多实践,虽然他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但一些好的苗头逐渐显现。基层部队的卫生机构与中心医院形成了良性互动,中心医院充分利用自己的技术人才优势,有效地促进了一线部队医务人员救治能力的提高,解决了目前部队医疗资源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基层军医有机会参加“统管共用、派出保障”这项工作之后,有效缓解了他们长期在基层工作医疗水平退化、本领恐慌的问题。
  潘腾是来自西沙某海岛卫生所的一名军医。在海岛一年多的时间,干的与医疗工作最贴近的一件“大事”,就是遇到一个腹痛得厉害的渔民前来就诊。他怀疑病人是尿结石,但碍于医疗设备短缺,无法确诊,最后只能保守治疗,给病人打了一针“解痉药”。潘腾自认为,这是一个做得并不完美的病例。
  在大多数时间,潘腾干的是与医疗工作无关的事情。时间长了,他特别担心自己在大学学的医疗卫生知识被荒废掉。所以,听说第二医院实施“统管共用、派出保障”的工作计划,他强烈要求加入到这个新型的训练管理模式中来。
  来到医院后,潘腾见的病人多了,觉得自己做了一个医生该做的事情。特别是经过几个月跟班学习后,他能独立做一些外科小手术了。潘腾说,回到海岛后,如果再遇到危急病人,他不仅敢诊断,而且有信心立足岛上的现有条件,做一些小手术。
  某综合保障基地军医王博,是“统管共用、派出保障”计划实施后,第一批学成回到部队的军医。
  在基层部队十几年,王博根本跟不上医疗卫生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刚到中心医院学习时,医院先进的医疗设备,各种在书上才能看到的微创手术,既让他目不暇接,也让他大开眼界。
  王博感慨地说,如果这次不去中心医院接受培训,自己用不了两年就会被淘汰。这次从医院回到部队后,王博收获满满——以前看病是不会诊断也不敢诊断,现在底气硬了。
  来医院学习的基层医生医疗水平得到了提高,被派出保障部队的中心医院的医生,也是收获颇丰。
  第二医院主治医师徐辉,曾4次赴西沙代职,3次执行亚丁湾护航任务。在多次被医院派出保障部队的过程中,他有一个很深刻的体会:“我们的收获不仅在于给基层官兵看了病,更重要的是提高了部队卫勤保障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组织能力。”
  在医院坐诊看的是医疗水平,在保障部队时考验的则是组织能力。徐辉把所属部队的士官卫生员组织起来,进行战伤救治培训,使部队战伤救治方面的能力很快提高了一个档次。
  现实与未来
  理想很丰满,努力让现实不再骨感
  卫勤保障力就是战斗力。
  “统管共用、派出保障”,不仅调剂了一线部队和中心医院卫勤保障力量,盘活了医疗卫生人力资源,而且解决了基层医疗卫生干部实践锻炼少、流动交流慢、专业知识窄的问题,有效地提高了基层部队的卫勤保障能力。
  不过,这一探索施行起来并非一帆风顺。为了做好“统管共用、派出保障”工作,第二医院全力以赴。从北京捧回“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两块荣誉奖牌的第二医院政委陈桂秀,在分析总结“统管共用、派出保障”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时说,这项工作遇到首要的问题是“人事问题”。
  实行“统管共用、派出保障”这项工作伊始,他们对片区的一线部队做了调研和宣讲,但真正支持这项工作并主动派出军医的单位并不多。
  原因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
  在海军一线部队,特别是执行战备任务比较繁重的舰艇部队,基本上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走了一个军医,必须得有人顶上才行,否则舰艇按规定就不能出海执行战备执勤和演训任务。
  当然,这里面也有观念和管理上的问题。
  探索“统管共用、派出保障”的第二医院,既面临部队不愿派出医务人员,也面临医院派不出医疗人员到部队顶岗补缺的窘境。
  第二医院常年担负保障一线部队各类卫勤保障任务,时常派出大量医疗保障人员后,留下来的医疗人员仅能勉强维持医院正常运转。
  “最理想的状态是,部队派出多少技术生疏的军医来医院,医院就能派出多少技术熟练的医生去部队顶岗补缺。”陈桂秀说,现实情况是,顶岗医生一旦派多了,医院就无法维持正常运转。
  “统管共用、派出保障”是一个新生事物,虽然面临一些困难,但在各方的帮助和支持下开了一个好头,给部队卫勤保障力量的建设带来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统管共用的目的,是为了通过集中管理、加强医学实践、促进能力提升,进而反哺部队,提高保障能力。第二医院在实施这项工作中,做了许多细小扎实的工作,也办了很多实事。
  比如,为了让来医院进修的基层军医解除后顾之忧,他们制订出台了“统管共用、派出保障”人员管理细则,为统管人员的进修学习、生活待遇、调职晋衔、评功评奖提供制度保障,着力消除统管人员的临时观念,达成医院与部队双向管理模式,努力让统管人员享受到“两个一样”:待遇与医院在编人员一个样、管理与部队一个样。
  不仅仅是“统管共用、派出保障”工作如此,在探索其他工作的生成模式过程中,基层部队最怕的也是“谁都在管,谁都不管”。
  随着“统管共用、派出保障”工作不断向深层次推进,第二医院也迎来许多令人兴奋的好事——
  一是片区有了更多的部队主动找上门来,要求加入这种共建共用的卫勤力量建设模式。
  二是10多年来没有分到医科大学毕业生的医院,今年分配来一批研究生。

  “这将充实医院的有生力量,缓解医院人手不足的困境。”陈桂秀说。


(责任编辑:王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