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国际瞭望>正文

《联合国家宣言》:世界从孤立走向联合

2020-09-28 11:45 来源:学习时报

  《联合国家共同宣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份重要的纲领性文件,发表于1942年1月1日,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成立,也成为日后创立联合国的奠基性法律文件。
  孤立主义笼罩之下的世界
  学界公认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间为1939年9月1日,即德国闪击波兰的日期。但是,当时的反法西斯力量并不团结。尽管英法对波兰的国家安全负有同盟条约责任,但却一直按兵不动,坐视波兰沦陷。面对德国法西斯的铁蹄,西线欧洲战场却表现出了惊人的平静。对此,英国称之为“假战争”,法国称之为“奇怪的战争”,而德国则称之为“静坐战”。英国将军富勒说,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却躲在钢筋工事背后,静静地看着盟国被消灭掉。同样,在亚洲战场,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残酷侵略,英勇的中国军民已经单独浴血奋战长达8年之久。随着战争不断扩大,即便法国沦陷、英国危在旦夕,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美国却依然笼罩在“孤立主义”的思潮中,在对外政策上选择“中立”。
  孤立主义是美国政治与社会思想史上最为重要的思潮之一,对美国政治与外交产生了强烈而深远的影响。美国开国之父乔治·华盛顿在离开白宫时曾经告诫美国人民:“我们对待国外重大行为的准则是,在扩展我们的商业关系的时候尽量避免同他们发生政治上的牵连”,反对把美国的“命运同欧洲的任何一个部分交织在一起,避免使我们的和平与繁荣卷入欧洲的野心、冲突、利益、情绪或反复无常的罗网中去”。这篇《告别词》通常被认为奠定了美国孤立主义的基石。所以,即便美国早在1900年就已经获得了全世界一半的工业制造能力,但一直不愿意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威尔逊带着“十四点原则”来到欧洲,试图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塑造美国的影响力,但其亲手参与谈判和制定的《凡尔赛和约》却惨遭本国国会否决。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孤立主义一直是阻止美国参与战争的强大力量。孤立主义者相信美国优越的地理位置能够保障其国家安全,援助英国和苏联只会将美国拖入战争的泥潭。事实上,这也是导致世界反法西斯力量长期处于分散状态的关键因素。
  逐渐走向联合的世界与中国的贡献
  因为国内存在强大的孤立主义反对力量,美国政府一直未能直接参与战争,但也在逐渐主动或被动地卷入这场战争。1939年11月美国修改中立法,以便拥有海军优势的英、法获得美国军事援助。随后,1941年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授权总统“向与美国安全有重大意义的国家用出售、转让、交换或租借等方式提供武器和军用物资”,事实上介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当年6月24日,罗斯福宣布,凡是抵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包括苏联在内,都将得到美国的援助。反法西斯世界逐渐走向联合。
  当地时间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无论是意外,还是注定,日本偷袭珍珠港所引发的太平洋战争都将中日之间的军事冲突和美日之间的军事冲突融为一体。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的一名老资格成员。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第一次感觉到自己是真正的世界联盟的一部分。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当天(中国时间1941年12月8日),中国就向美国驻华大使高思和苏联驻华大使潘友新提出六点声明,表示中国决定尽全力与美、英、苏等国共同作战,希望中、美、英、澳、新、加、荷成立军事同盟,共同对付日、德、意轴心国,并提议订立一个不单独对敌媾和的条约。次日,罗斯福致电中国:中国在英勇抵抗日本四年半(以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为开始)之后,现在不再孤立了,所有遭到日本威胁的国家如今都站在中国一边。
  9日,中国正式对日、德、意三国宣战,并致电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建议在重庆召集东亚联合军事会议,协调各国作战。这次会议是促成同盟国真正走向联合的关键一步。
  阿卡迪亚会议与《联合国家共同宣言》
  日本偷袭珍珠港直接导致美国孤立主义思潮在外交政策领域的破产。此外,日本在未经宣战的情况下对美国发动突然攻击,极大地激起了美国社会和人民的报复情绪。但是,即便如此,美国依然认为对德国和意大利的宣战仍可避免。美国的孤立主义者依然不想“扩大战端”,也不想去欧洲作战。然而,轴心国履行了他们对日本的条约义务,在12月11日对美国宣战。美国也被迫对德意两国宣战。威尔逊所代表的国际主义理念获得了第二次主导美国对外政策的机会。
  12月14日,丘吉尔冒着冬季大西洋的狂风巨浪和遭遇德国潜艇的危险,经过漫长的8天航程,于12月22日抵达华盛顿。在重庆联合军事会议召开的同时,英美两国领导人也进行了太平洋战争之后的第一次最高级别会议,代号“阿卡迪亚”,讨论全球局势。在全球的每一个角落,灾难都在威胁着爱好和平的人们。在亚洲,日本军国主义仍然在继续扩大战端,在全面侵华之后又不断将侵略的步伐迈向更远的地方,试图吞并整个亚洲乃至大洋洲。在欧洲,希特勒的军队已经控制了苏联列宁格勒和莫斯科的外围,正准备向伏尔加河边的斯大林格勒发起大规模进攻。在非洲,隆美尔指挥的德国军队正在穿越北非向苏伊士运河进发,试图切断英国和法国的东西方航线。在大西洋,邓尼茨率领的德国潜艇部队疯狂实施“狼群战术”,袭击英法等国的海上舰船,破坏其海上运输线,使盟军蒙受重大损失。英美领导人认为,他们最终会集聚起足够的力量并打垮他们共同的敌人,但是已经投入的军队能否坚持到这种力量的形成,依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因此,罗斯福和丘吉尔重点讨论了如何协调两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战略以及如何加强两国之间的合作。
  阿卡迪亚会议决定成立总部设在华盛顿的联合参谋长委员会,以协商和确定盟国的战略、指挥、军事行动和后勤的诸多问题,为此决定在太平洋战区建立ABDA(即美国、英国、荷兰和澳大利亚)联军司令部。根据罗斯福的意见,由英国的韦维尔将军出任联军总司令。在大战期间,英美联合参谋长会议一直每周举行会议,有时不止一次,成为两国之间的联合战争决策机构。该会议还成立了其他一系列组织,包括军火分配委员会。它根据英美联合参谋长会议的指示,决定英美两国生产的战争物资分配。委员会下设两个分会,分别位于华盛顿和伦敦,因为美国生产的军需品远远多于英国,因此华盛顿委员会的重要性和作用大于伦敦委员会。
  除了机构和制度建设,阿卡迪亚会议还确立了“先欧后亚”的战略原则。会议确认战争的主要敌人是纳粹德国,同时认为反击日本侵略的太平洋战争同样是这场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英美两国来说,日本侵略的地方主要是偏远的殖民地,是战略上相对不重要的地方。但是,如果苏联被打垮,那么纳粹德国就会将所有的军事力量转投向英国。如果英国战败,那么纳粹德国在欧洲的统治地位将进一步巩固。这也意味着美国失去在欧洲的战略支点,直接面对可能的纳粹威胁。对于苦苦支撑德国进攻的苏联来说,当然非常欢迎“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美国原本希望至少在1943年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但是,对于丘吉尔来说,相对于减轻苏联身上的抵抗重担,他更为关心如何保住英国在海外的殖民地。所以,他主张让苏联继续承担抵抗纳粹的主要责任,先只用空军对德国的工业进行轰炸,并努力将德国赶出北非。该意见在当时占据了上风,也确实决定了之后对法西斯发动反攻的战略安排,欧洲第二战场直到1944年才正式开辟。这在一定程度上同样反映出英国的“自私自利”,以及英美与苏联阵营之间潜在的隔阂,成为战后决裂的草蛇灰线。
  最后,丘吉尔与罗斯福会谈的最重要内容是建立世界性的反法西斯大联盟。经过大量的电报往返,26个国家决定联合成立一个新的世界组织。罗斯福提出,以“联合国”替代原来拟议中的“协约国”作为这一世界组织的正式名称。丘吉尔对此表示赞同。1942年1月1日《联合国家共同宣言》正式发表,主要内容是集中各国全部的经济与军事力量,共同对德、意、日轴心国作战,直至最后胜利,绝不和敌国单独媾和。当日美、英、苏、中分别签署了文件,次日再由澳大利亚等其他国家按照国家字母顺序依次签署。作为一个开放型文件,截至1945年5月1日,陆续在宣言上签字的还有伊朗、自由法国、墨西哥等21国和战时组织。

  《联合国家共同宣言》的签署,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面貌大为改观,彻底改变了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战争的主动权从轴心国阵营转移到同盟国阵营,为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强大的战略准备和军事力量基础。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正式得到承认,这是中国日后以创始会员身份加入联合国并获得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地位的法律基础。

(责任编辑  李令佳)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