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记者王子文 通讯员王谊通 海南临高讯 “做海”,在海南世代渔民口中,就是依靠传统捕捞方式,到近海捕鱼为生计。如今,这种靠天吃饭的捕捞方式正在逐渐转变。
每年开捕时节,临高的各个渔港就开始繁忙起来,提前步入生产模式。岸上不少渔民正忙着给渔船加油、充冰,码头边旌旗招展的渔船整装待发。
按照旧时习惯,渔民一般要选择吉利的日子才出海,出海捕捞,赶上节假日消费高峰,让市民早点吃上新鲜的鱼虾,也为收成开个好头。
临高渔民,勇敢勤劳,依靠社会融资造大船、闯大海,向着广阔的蓝色海洋要效益,走上致富小康之路。
记者在新盈、调楼、美夏沿海渔村采访时看到,一幢、幢林立的小洋楼渐渐取代了过去的平房,一个欣欣向荣的新渔村呈现在人们眼前,令人感受临高渔民生活的巨变。
“造铁甲大船,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添石加料……”《凯鸿》造船厂负责人指着已下水的200多吨钢质大船满怀信心地说。
大船设备齐全,下水试航成功后,他们打算首航南沙。取得经验后,将常年周旋于南海以至海上丝绸之路。造大船闯深海,筑梦丝绸之路是他们今后的发展目标。
如今,远海钢质渔船一次能装下100吨淡水,船上除配备现代化制冷和消防救生设备,声纳探测仪、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全球对讲机、卫星电话、雷达等高科技装备也一应俱全。临高渔民们看着船身钢板说:“坐上钢船,渔民的苦日子到头了。”
造船是临高沿海乡镇传统技艺,明路、家兴、两大木质渔船造船厂80—150吨木质渔船年产量可达150艘。 为提高远海捕捞能力,近年来当地鼓励《金牌》、《凯鸿》等现代化造船厂增加大吨位钢制渔船产能,加快渔船渔具升级改造,促进渔业增效和渔民增收。
临高全县渔船近5000艘,扬帆蓝色海洋,逐步向外海远洋捕捞为主转变。
勇敢的临高渔民把眼光瞄准粤东、粤西等深海渔场丰富的渔业资源,发展壮大深海、远洋渔业生产。“造大船,闯深海”,采取“公司+渔民”或捕捞渔民合作社等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形式,向着深海扬帆。
渔业: 抱团养殖打造海洋牧场
临高海洋捕捞和深海网箱养殖产业并举迸进,发展海洋牧场,做大做强海洋经济,着力打造海南西部海洋产业基地。
临高着力提高捕捞能力。引导和鼓励渔企、合作社建造大中型钢质生产渔船及1000吨以上渔业补给船,更新渔具渔法,开发北部湾、粤东和三沙等新渔场。
临高深水网箱养鱼业也借势迅速发展。
7月12日, 一筐、两筐、三筐……熟练的养殖工人们花了近一小时,才将网箱内的鱼转移上渔船。
“哇,这些鱼儿个大肉厚,每条至少有1.5斤,看来今年丰收了!”看着满舱白花花的鱼儿,大家心里乐开了花,这是记者在临高深水网箱看到的一幕
临高深水网箱养殖3042口,继续保持亚洲最大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基地地位,带动周边1000多名渔民从事深海网箱养殖,深海网箱产值达到10.1亿元,占渔民海水养殖收入九成。养殖户黄达灵,通过深水网箱养殖金鲳鱼,产量达到4500吨,产值1.5亿元。
临高渔民抱团养殖,打造起了“海上银行”。
临高深水网箱养殖投苗10954万尾,产量3.429万吨,养殖品种继续调精调优。龙头企业+渔业合作社+渔民的良好局面促“海上银行”实力愈强,激活了渔民增收潜力,持续扩大渔业养殖规模,优化深水抗风浪网箱结构。
持续扩大渔业养殖规模。调整优化深水抗风浪网箱结构,新建350口深水网箱,稳步由近海向外海扩展转移;扩大底播养殖和对虾养殖规模,推行罗非鱼养殖计划。不断夯实渔业基础设施。
《新盈中心渔港》的建成、疏港大道等配套服务设施升级改造,推动了临高渔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探索“公司+渔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合作经营模式,大力发展渔产品精深加工,提高渔产品附加值。
渔文化:特色渔家风情醉美游客
“哩呀!哩哩个美,哩哩个美雷爱,如今临高百姓的生活美啊,美像哩哩美,临高渔乡哩哩美……”歌从海上来,优美而动听的曲子深深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游客。
海边的渔家姑娘那甜美地声音,表达了临高渔家对游客的热爱之情,游客也被那甜美地歌声打动,不时地也哼起了临高“哩哩美”曲子,让游客们感受到了浓浓的鱼家风情,这就是渔乡风景美啊,浓厚的渔乡风情很吸引人,也很打动游客对渔家的热爱。
“渔业+旅游”模式带动的不只是渔民的收入,更是增强了农家乐的吸引力。周末期间,渔家乐园备受人们欢迎。随着岛上旅游不断开发,彩桥记忆着眼休闲渔业,从2015年起陆续修建了餐饮包厢、垂钓台等设施,吸引了临高周边市县一带的大量游客。
临高推进新盈渔家风情小镇、调楼渔业风情小镇建设,打造海南渔业文化休闲目的地。大力发展集海鲜美食、渔事体验、地方民俗为一体的现代渔业综合体,大力培育一批沿海渔业特色小镇。
根据临高渔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渔业转型升级先行区,临高将传统渔村(乡)、海湾、渔港经济区为重点,建设渔旅结合展示基地、标志性渔文化产品、公共服务平台等标杆性、示范性生产生活设施,逐步形成养殖、捕鱼、海产品深加工、旅游休闲为一体的产业链。祝临高的明天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李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