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月,随着梅雨季的开始,我国南方陆续进入降水集中期,但今夏汛情尤为特别,不仅天气气候形势复杂,极端事件频发,南方地区还出现多轮大范围持续性强降雨,累积雨量大、极端性强、灾害影响重。截至目前,由南方降雨导致的洪涝灾害已造成广西、贵州、湖南、四川、江西等10余省份上千万人受灾。今年梅汛期南方降雨究竟有多强?雨水为啥这么多?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丁一汇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的重要因素。同时,今年副热带高压稳定维持,使得来自热带海洋的水汽输送异常偏强,且北方冷空气持续南下,冷暖空气在长江流域上空交汇,导致出现持续性强降雨。 自梅汛期以来,截至7月28日,南方持续性强降雨到底有多“凶”?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副司长王志华介绍,今年入梅时间早、暴雨日数多、持续时间长是今年南方降雨的第一个特点。江南、长江中下游和江淮地区6月1日、9日与10日先后入梅,分别比常年偏早7天、5天和11天。入梅后南方地区暴雨天气频繁,66%的县(市)出现了暴雨天气;南方地区平均暴雨日数比常年同期偏多30%,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次多。此外,暴雨过程持续时间长,如6月12日至25日的暴雨过程持续了两周,6月27日至7月12日的暴雨过程持续时间长达16天。 王志华说,雨区重叠度高,累计雨量大是南方降雨的第二个特点。6月以来,我国西部主雨带位置稳定少动,主要集中在贵州、四川、重庆等地;东部地区主雨带摆动较为频繁,6月10日之前主要集中在华南和江南,6月11日之后北跳至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南部一带摆动。6月以来,安徽、湖北、重庆降水量为历史同期最多,浙江、江苏、上海为第二多,江西为第四多。安徽黄山、祁门、岳西和湖北鹤峰等地累计降水量超过1500毫米。 第三个特点是单日雨量大,极端性强。6月以来,南方地区降雨极端性十分突出,有117个观测站日降水量达极端事件监测标准,其中广西阳朔(327.7毫米)、安徽金寨(309.5毫米)、湖北建始(262.2毫米)等14县(市)日降水量突破当地历史极值,有7县(市)日降水量突破夏季历史极值,57县(市)突破当月历史极值。 四是部分流域降雨明显偏多。6月以来,长江流域累计降雨量达528.8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50%,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太湖流域降雨量690.1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倍,为历史同期次多(仅少于1999年);淮河流域降雨量436.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52%,为历史同期次多。 为何今年梅汛期南方降雨这么强?专家分析称,有科学研究表明,人类活动造成大气中主要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并进一步导致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强度、空间范围及持续时间发生改变。 不仅如此,全球气候变暖还会改变大尺度的大气环流形势,通过海气、陆气相互作用的变化等影响不同区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规律,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增强,呈现出长期趋势上的变化。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研究员黄磊也指出,近60年来我国高温、强降雨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出强度更强、出现更加频繁、持续时间更长的特点。 梅雨是我国汛期重要的天气气候系统。丁一汇告诉记者,今年入梅偏早和梅雨锋偏强,是造成我国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梅汛期降雨异常偏多的直接原因。由于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6月上中旬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位置偏北,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入梅偏早,梅雨期偏长。冷暖空气在长江中下游势均力敌,致使梅雨锋偏强。 而今年,梅雨这只“怪兽”还从其他地方获取能量。丁一汇表示,2019年秋季开始了一次弱“厄尔尼诺事件”,同时北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导致副高显著偏强,副高引导的水汽向长江中下游地区输送明显偏强;南海夏季风爆发后,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水汽往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输送也较强。中高纬度经向环流发展、冷涡活跃,冷空气向长江中下游地区爆发偏强。从而导致冷暖空气在长江中下游交汇,降雨明显偏多。
(责任编辑 李令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