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坡序幕
仿一条灵官峡,一支嘉陵江,相互缠绕着,七拐八盘流进了大山深处。在静与动、刚与柔的磨砺中,山高大伟岸,水灵动壮阔。山水相依,时光荏苒,一道道山坡上,座落了一个个村庄。炊烟里,草棚变成老屋,思念化作乡愁。村庄取名“西坡”。西坡,先是村庄的名字,后来也成为了小镇的名字。
两当县西坡镇,地处南秦岭北缘,海拔在八百多到一千八百多米,山大沟深,峰奇水秀,景色优美。嘉陵江自秦岭发源,流经西坡乡17公里。宝成铁路穿境而过,沿江有宏庆、李家河两个火车站。灵官峡是嘉陵江上游第一道峡谷,也是宝成铁路穿越秦岭的险段之一。五十年代修建宝成铁路时,著名作家杜鹏程来此采访,写下《夜走灵官峡》发表于《延河》,后一度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其原型地灵官峡就在西坡镇境内。 西坡乡,历史上曾叫吴郁乡,得名于唐肃宗时期西坡乡三渡水村出了个御史大夫,名叫吴郁。因其排行第十,被称为吴十御史。吴郁性格耿直、为官清廉,因处理“间谍案”,被贬谪长沙。吴郁与诗圣杜甫相善,杜甫在同时期身为朝廷左拾遗,因不能积极疏救吴郁,而感到“致死难塞责”。为此,在安史之乱中,携眷西行,一路自陕西赴秦州、到同谷、过两当,终而入蜀逃难的杜甫,离开同谷以后,经过徽县河池,翻越青泥岭,溯嘉陵江而上,至三渡水琵琶洲,专程寻访故交吴郁。当时吴郁在长沙,诗人对着吴御旧宅,做《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一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检讨了自己当年未能尽力为吴郁辩解冤屈的过失与遗憾之情。 解放后,西坡几易其名,1983年吴郁乡改为西坡乡。灵山秀水和早期便利的交通条件,使西坡信息通达、发展蓬勃。上世纪后期,曾有宏庆煤业、西坡煤业、陶瓷厂等企业,在全省赫赫有名,一度支撑了西坡乡乃至全县的经济发展。2003年,西坡乡改设西坡镇。在资源型地区转型的过程中,这些企业现已全部关停。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西坡镇正确处理“老产业”与“新动能”的关系,不断寻找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接续的关键点,努力形成了新的良性产业集群。 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西坡镇干群殚精竭虑、勠力同心,创新发展了“村办合作社”“小群体大规模”“三变三换”等带富模式,培育了更多的新产业。现在全镇以种植、养殖业为主,兼有加工、运输、商饮服务等二、三产业。以党建引领巩固提升脱贫成效,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稳步发展。这个距县城约40公里、总面积约80平方公里的乡镇,目前辖13个行政村1个社区,39个村(居)民小组,1921户4983人。乡亲们的生活蒸蒸日上,日新月异。其中,西坡村、三坪村正是西坡镇在脱贫攻坚奔小康的进程中涌现出来的典型。 琵琶崖见证
一座村庄,既是乡愁的载体,也是乡愁的归宿。乡愁是抽象的,村庄却是具体的。 初识西坡,正读高一,假期结伴去同学家玩。班车入西坡境内的灵官峡,山势与景色立刻变得迥异起来。陡峭的山峰直插云霄,碧绿的江水蜿蜒而去。沙土铺就的公路,沿江而行,在由谷底盘向山顶的途中,我们恍若做了一场又惊又险的梦。挤在车座最后排,向临江的一旁探首,等待着的是壁立千仞的峭崖。缩头看看前面,嶙峋的山崖上爬着一条斗折蛇形、螺旋上升的公路。海拔越来越高,山路越来越陡,班车呜呜震响着,吃力地爬坡,犹如一匹激怒了的巨兽。在通往西坡煤矿一号井的岔路口,车辆要做一个360度的转弯。司机先是沿路边向右拐了一个大弯,一头扎到崖根,又倒回来退到崖边,再急回方向盘,紧张地转过弯道。弯道上,人似乎悬空,脚下是滚滚江水,惊险异常。 在我们的惊呼中,像是结束了一口惊恐而悠长的叹息,一座屏风般高大的石峰,临江的一面峭壁垂直犹如刀削般,紧贴汹涌澎湃的嘉陵江拔地而起,全然展现出来。原来不识庐山真面目,由山下向上行走,一直在她的怀抱和俯视中。我第一次知道这座形似美人仰躺的山峰,叫做琵琶崖,她丰满的胸脯、修长的脖颈和高耸的发髻,显现出一方灵山秀水的韵致。为了探寻她得名琵琶崖的缘由,我们硬生生将这座美人休憩的屏风,想象成了一座卧倒的琵琶。在这个山路险峻,峡谷逼仄的地方,一座琵琶崖就是一道生态屏障,既调节着气候,也点破了大山的贫瘠。 大学毕业,分配后去西坡学校报到。过了两河口通往西坡的山路已经硬化,比起六年前,班车行驶起来明显轻松许多。司机一路上遇水释义,逢山解题。这才知琵琶崖之名,是因为在石峰崖壁的腹部,一处凹窟中兀立着一座一丈多高的小石峰,天然钟乳石形成“琵琶”,外形逼真,洁白玲珑。传说这石琵琶是一位美丽善良的少女化身,为了阻止泛滥的江水冲毁她和未婚夫为乡亲们搭建的石桥,毅然跳入江水中,人琴俱亡。每到秋水上涨时,石崖便会发出“铮铮”的声响,听起来美妙动人。而当石琵琶弹奏时,那狂奔的江水顿时就风平浪静。这段神奇美丽的传说,不仅寄托着西坡先民战胜自然灾难的美好愿望,而且孕育着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理想。 老公是西坡村人,我们第一次回西坡,山路由普通的硬化路变为拓宽后的战备路。在老公的指点和描述下,我终于清晰地看到了“琵琶”。精致的造型或许出自少女未婚夫那双灵巧的石匠手,也或许继承了少女生前的灵动妩媚,身姿轻盈,超凡脱俗,纤尘不染,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又如尘世的精灵。栖于伟岸的山峰,她显得那么柔弱,又如此鲜活。那一刻,我突然有一种莫名的感动,这个洁白的“琵琶”,莫非是一方守护西坡的神灵,她日复一日经历着日晒风吹、雨雪严寒,记录着先辈们的跋涉历程,也默默见证着山乡的变化。回想先辈们行路难、耕种难、栖息难,琵琶喑哑;经历由苦难的生存到开拓的富足,即使刻印在悬崖百年、千年,也无怨无悔。 而此刻,公元2020年初夏,骄阳照耀着西坡村,天空蔚蓝,白云变幻着姿态。琵琶崖滴翠,似一幅水墨丹青,漫山遍野布满狼牙刺细碎的白花。风由温柔的熨帖,变得炽烈,花香飘送,时代的手笔,拂过村庄,脱贫致富的甜蜜事业,正在酿造新生活。 熟悉又陌生的村庄
在脱贫攻坚奔小康的路上,西坡村悄悄地改变着模样,平整开阔的广场上,有了欢快的广场舞;村里的道路全面硬化,通村路、连户路、院落自成一体;厕所革命,结束了农村最脏乱的印象;产业化大棚遍地开花,妇女们成群结伴在家门口打工赚钱;红墙白瓦、鸡鸭成群,炊烟中笑靥生花;果园连片,蜂箱遍野,连缀成如诗如画的歌吟。 村里熟悉的人们,在时代的感召下,迅速地经历着涅槃重生,走向短期的致富和长足的发展。他们走在西坡村脱贫致富的路上,不仅深刻地改变着人生,而且更加深度地改变着赖以生存的村庄。为了介绍清楚,我尝试着画出他们的群像。 冯治义,西坡镇西坡村党支部书记,西坡村的领头雁。大家习惯呼他的小名“二龙”。这个曾经在村里有点“二”的少年,不知从何时起改变了年少轻狂,成为了致富能能手。 采风团在西坡村“岭上”,与候着的二龙见面。他开着皮卡车领路,经过360度大拐弯,在平整宽阔的路面上,向当年西坡煤矿一号井方向进发。显然,这是一条由羊场小道开出来的“产业路”。2014年,经过反复考虑,冯治义不顾家人反对,拿出家里之前种香菇攒下的7万余元,叫来大型机械,经过3个月奋战,打通了这段产业路,彻底解决了“生产资料上不去、新鲜农品下不来”的尴尬历史。二龙说,不能什么事都靠政府,在脱贫攻坚最吃紧的阶段,我作为村上的书记和产业带头人,有责任有义务自力更生把这段路修起来,依托我们的资源禀赋,让农民富起来。路通了,特色产业随之也进入了开发的快车道,二龙带领村民成立了西坡镇金源农业综合开发合作社。 一排整齐的业务用房井然有序,接待室、药剂室、社员宿舍、餐厅、储藏室等一应俱全。一座苍茫的山头,因为合作社的落脚,变得柔软而灵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座山,一面坡,形成了一条产业链。2014年以来,按照“支部+合作社+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二龙带领23户群众,先后投入资金100余万元,流转土地300余亩,发展花椒种植2万株,中药材种植35亩,芝麻菜45亩,养殖中蜂200箱,年出栏放养土鸡2万羽,育苗50亩,形成了抵御风险能力强的多元化产业。他在壮大自身的同时,带动周边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实现增收致富,为全镇巩固脱贫成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到很好示范带动作用。2019年金源农业综合开发专业合作社被认定为省级示范社。 咬定青山不放松,逢山开路、遇阻架线,见坡治田,二龙夫妇的身上,有着一股吃苦耐劳、永不服输的创业精神。最初发展养鸡,山头没有水,他们翻过山崖,在紧邻的红崖村山头找到了一股天然水源。他们在两地测量海拔,正好可以引水入户。为了接通一根引水管道,他们硬是把山崖挖下去一个十几米深的豁口,用愚公移山的方法,攻克了第一道难关。为了使县电力公司能够顺利帮助他们拉电,他们夫妇二人带着社员,在山上用镰刀割出了一条几公里的上山架线的通途;沿着电线,他们自己投工,成功拉来了网线。水通了,种养殖和吃饭就没有问题了;电通了,现代化的科学治理就能得心应手;网通了,电话信息随时通达,电商平台顺利运营。去年,合作社有固定工人五六个,流动员工几十名,年底收入四五十万。六年多的打拼,收益的路刚刚起步。 在政府的引导、支持、服务和提供销售渠道的帮扶下,在二龙的长远规划下,产业园一年会比一年更好。下山时,二龙告诉我们,这条产业路,政府已经做了规划,很快就要帮扶实施硬化,合作社的前途也会像这条路一样,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平坦。 冯宝平,西坡镇西坡村村委会主任,创业致富的引路人。万事开头难。保平虽然很会务庄稼,但在食用菌的培植上还是经历了多次探索和实践。有时候温度、水、光照、通风等任何一个条件控制不好,都会导致一批失败的产品,自然也会亏掉一批成本。风险有,效益也有。冯宝平是个敢闯敢干,勇于探索的人,他了解自己生长的这个村庄的自然优势,埋头坚持了下来。很快地,他的食用菌培植走上了正轨,注册成立了两当县宝丰种养殖合作社。在发展壮大合作社的同时,带动建档立卡户6户,非建档立卡户3户,种植食用菌5万余袋,户均增收8000元。今年,还计划种植羊肚菌14亩,主要带动建档卡户,吸收当地妇女在合作社务工增收。冯宝平利用自己多年发展食用菌种植积累的经验,还为村内其他发展食用菌种植的农户免费进行技术指导。 香菇采摘季,整齐的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温暖的棚内,一袋袋菌棒上鲜嫩的小香菇,长势喜人,冯宝平和村民一边忙着采摘香菇,一边进行现场技术指导。村上的妇女们,在大棚里面飞快的采摘,一阵阵欢声笑语,飞出大棚,飞过岭上,飞向琵琶崖和碧波滚滚的嘉陵江水。 赵炳乐,西坡镇西坡村村委会文书,回乡发展的创业者。西坡村里人都叫他小刚。前些年,小刚到西安养鸡场打工,积累了养鸡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前几年,他看到脱贫致富政策为农民返乡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发展产业前景光明,便选择了回乡。有技术傍身,他踌躇满志,决心自己发展养殖产业。 西坡镇党委、政府非常重视回乡创业的青年,主动了解了小刚的情况,并精心指导他在家门口注册了绿源家庭农场发展生态放养鸡养殖。在西坡镇党委、政府的引导下,创新实施了“小群体大规模”蛋鸡养殖带富模式。从刚开始的一座鸡舍,发展到有育雏脱温室2栋、两个养殖区域共占地120亩的鸡场,形成了绿壳蛋鸡孵化、育雏、养殖、销售一条龙的发展模式。“小群体大规模”模式,带动了周边各村200余户农户参与,让农户通过鸡蛋和蛋鸡两方面实现增收。绿壳蛋鸡养殖3万羽,年销售鸡蛋450万枚、蛋鸡3万羽,实现销售收入780万元,年纯利润达519万元,户均年增收1.65万元。小刚现在是全村群众耳熟能详的“产业明星”。 离开西坡村,我的脑海反复播放着金洞崖产业园、村头香菇大棚和岭上鸡场的画面。这些奋斗者,他们的年龄正好处于三十、四十和五十梯队,是村里老中青三代人的集合,这也正和他们的产业一样,形成了生命力的可持续生长。这熟悉又陌生的村庄,发生的时代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是我迸发这些并不精彩但合乎赞颂逻辑的文字的动力和契机。 火热的事业
西坡,十万大山一条江,西坡镇的西大门三坪村就坐落在山上。小路,蜿蜿蜒蜒地钻进村子。绿树随意穿插,掩映着房屋。初夏的庭院,芍药花正在绽放。菜园里,无忧无虑的菜,枝蔓攀上篱笆和围墙。我们怀着好奇穿过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渐渐进入地头。跨过田坎,映入眼帘的梯田,上下三四层,都划分成一行行齐整的田畦。掀开白色地膜,簇拥在一起的小秧苗,像一团团绿色的湖泊,在阳光下发出生命的光泽。弯腰细看,秧苗一拃多长,油黑壮实,在微风中轻轻摇摆,原来是辣椒苗。 人群中,共和国的同龄人、菜农李永杨和他的老伴李树云正在忙碌着。不愁吃穿,富足有余,按常理菜农老两口该是到了颐养天年的时候,但他们舍不下经营了一辈子的土地,加上心态好,身体硬朗,就在村里带头干了起来。没想到这一干,政府惠农政策到位了,扶贫攻坚帮扶单位也到位了,地膜、化肥都是免费提供,老人种植更有信心了,甚至连畦垅里育苗的土,都是花一个冬天从山上筛来的腐殖土。 李永杨看着辣椒苗,眼角充满了笑意。卖菜苗,这才是起了个头,接下来将要移栽到田里,今年的计划是栽植二十二亩。历经松土、施肥,起垄、腹膜、移栽、防治病虫,精心管护,直到辣椒成熟,采摘,晾晒……最后西坡镇政府的保底1.5元每斤的订单全部保障销售,消除了老人的后顾之忧。 这土地是多么珍贵,只要爱惜它,四季耕种,毫不马虎,它总会给我们以回报。村庄是鲜活的,就有无穷无尽的生命力。 不仅如此,除了靠土地吃饭,农民也开始寻求新的致富通途。在张坪组,我们走进了机制木炭加工厂的厂房。这是一条在农耕文化占领的土地市场上呈现出来的新型发展模式。三坪村第一书记、来自陇南市自然资源局的李宏斌,向我们讲解了木炭制作流程,带我们参观了用优质青冈木烧制和用灌木、桔杆、食用菌废棒、竹子等粉碎锯末烧制的不同种类的木炭。前者价格是后者的二倍,大约一公斤7-8元,市场销量较好,包装也非常环保便捷。 三坪村党支部于2018年11月创办的两当县三坪村综合开发专业合作社,是西坡镇首家村支部领办股份合作社。三坪村机制木炭加工厂依托“三变三换”带富模式,走出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火热的事业,给我们展现了火热的发展前景。初夏的村庄,由这一帖帖珍贵的素描,慢慢在我的脑海中着色、斑斓,盛大起来。夕阳下,袅袅炊烟在山村曲曲弯弯的幽林小径上升腾,如今的村庄,白墙红瓦,掩映在富足与希望中,一片全新的景象,在黄昏霞光中,更显璀璨夺目。 路,由田畴中经过,麦田波浪滚滚,开始大片泛黄,花椒时见红果,核桃青涩缀满枝头,狼牙花在夕照下笑遍山野,成群的蜜蜂已经分开巢穴,忙碌采蜜一天后,归心似箭地返回蜂房……疫情过后,奔向小康的路上,西坡镇又是一个丰收安康之年。

作者简介:雷爱红,两当人。甘肃省作协会员,陇南市作协理事,陇南市诗歌学会会员,两当县作协主席。现任两当县文化馆副馆长。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散见于《飞天》《星星》诗刊、《甘肃日报》《金城》《北方作家》《开拓文学》《天水文学》《六盘山》《三亚文艺》等,有多篇作品收录及获奖,2016年出版诗集《慢城流光》。
(责任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