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的大门,成为一名法律法学硕士研究生,期待了解研究生的课程是怎么上的?老师们讲课是不是很严谨,教学水平能不能胜于本科老师?等等。带着这些疑问,开启了我研究生课堂学习的新空间。其实,在听宋老师《法学方法论》课程之前,我们已经上过四堂课了,几乎所有老师都说要多读书、学会写文献综述、学会写文章,等等。以至于我以为这门《法学方法论》课程,也就更会是这样泛泛而谈,那就一点意思都没有。直到周四上课时见到宋老师,才算彻底消除了我的疑惑和误解。
宋才发教授系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首任院长、二级教授,广西民族大学特聘“相思湖讲席教授”,贵州民族大学特聘教授、民族法学学科团队领衔人,博士生导师。
宋老师的《法学方法论》课程一共讲了六次课。时光流逝,这门课程结束了,感觉意犹未尽,还想再听听宋老师的谆谆教诲。尽管这是很短暂的一段学习过程,但是在我心里,宋老师就是一名真正的师者。在上第一次课的时候,宋老师提前二十多分钟就到教室了。他在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之外,与我们闲聊起他上课特点和风格。宋老师上课操一口纯正的湖北口音,可能有少数同学对这种“湖北普通话”,一时半会儿还不适应。但是,对于在湖南上了四年学的我来说,听起来却特别亲切,因为两湖地区的语言大体相同。我很喜欢宋老师的守时守信精神,这一点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非常重要,宋老师的“守时守信”精神和行动,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和坚持。第一堂课最打动我的地方,是宋老师在介绍完自己的求学经历和工作经历之后,说到“我就是一个普通人,是个农民的儿子,无论我今天过得怎么样,总不会忘记自己是从哪里走出来的。”因而宋老师一辈子习惯穿土布鞋,喜欢去乡村最基层做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尤其是农民的心声,习惯和善于了解基层地方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疾苦,尽可能地为老百姓多办事、办好事。宋老师在授课时告诉我们:你读了再多的书,就算你书读得再好,如果忘记了如何做人,怎么样做一个好人?也是白白地浪费了有限的教育资源。一个品行不好的人,如果他能力差没有水平,再怎么坏也只会坏他一人;如果是一个“有能力”“有水平”的官员,他的人品、官品不好,他负责的那一片地方、所有的老百姓都要跟着遭殃。所以,这就有了我今天从做人到治学的启蒙想法,这是我读书生涯中最美好的回忆与收获。接下来我将谈谈我对这门课以及宋老师教学风格的一些体悟。 第一堂课讲的是“大学和研究生教育”。这一次课宋老师给我们分享了他在读书、工作期间的一些体悟,比如说如何专心研究学术问题、怎样写好理论文章,如何关注期刊、报纸的最新信息等等。在讲到著名大学时,宋老师直言不讳地说,在座的研究生不管是自愿的,还是出于其他原因到广西民族大学来读研究生,现在都应该安下心来好好学习,千万不能“这山望见那山高”,广西民族大学并不亏欠你什么。广西民族大学有它的特色和优势,每个学生都有责任和义务,为母校成为一流大学添光加彩。尽管我们没有坐在著名大学的教室里,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刻苦努力、追求卓越,非一流大学同样可以培养出国家的栋梁之才。我们今天的刻苦努力,也可以为明天到著名大学继续深造、提升自己做准备。宋老师这一番话点醒了我,因为四分之差竟然与西南政法大学失之交臂,我曾一度怀疑自己乃至排斥这个学校。我有幸在研究生入门的时候,遇到宋老师这样的良师,能够让我有信心、充实地度过这三年研究生之旅。再谈到研究生教育,似乎给我们上过课的老师都说过,现在要抛弃大学期间的填鸭式教育,切忌死记硬背;以前我们为了考试而学,只要记住了、背会了,就能通过一系列的考试并顺利毕业。现在的研究生阶段,要培养问题意识、树立批判思维等等,这些听起来很抽象,好像十几年的教育方式,一下子被全盘否定了很难接受。但是宋老师所讲的研究生教育不是这样,他强调研究生要在导师的带领下以自主学习,提醒我们要自醒、自律,自己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他认为研究生学习阶段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就是“母鸡带着小鸡在渣滓堆里找食吃”。记得宋老师说过他在我们这个年纪的时候就已经工作了,他后来无论担任什么职务,从来不要别人代笔为他写发言报告,一辈子帮助学生修改了许多论文,从来没有在任何学生的论文上署名,所有的文章和讲话稿历来亲力亲为,从来不让学生操刀和秘书代劳。他在本科读书期间就独自到乡村、社区做实地调查研究,为自己的本科毕业论文做素材收集,我很敬佩宋老师的吃苦耐劳和刻苦钻研精神。我们现在这个年纪也不小了,该懂得认真规划自己的未来生活。这一堂课宋老师现身说法的授课,给我怎么样定位自己、规划未来,怎么样对待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确实有很大的触动和启发作用。 在之后的五次课里,宋老师分别讲授了研究生的读书方法、学术资料的收集方法、学术规范与学术论文、学术论写作与修改等等。在研究生资料积累方面,我受益匪浅的是老师讲到了要有效利用图书资料,比如说在经济困难的时候,要善于到旧书店、地摊书里“淘金”;到图书管理里看书,要学会查找权威作者、知名出版社出版的专著,研读报刊杂志的理论文章,要多看与本专业相关的权威作者和权威期刊的文章,看报要多看《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理论版的文章,少看或避免看一些垃圾文献。老师告诉我们写作的前提,是在阅读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淀写作素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学会收集和整理,他人研究成果的资料积累方法。宋老师讲的这些具体的阅读方法,对我们这些刚入门的研究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及时雨”,可以免去我们很多不必要的烦恼、少走弯路,能够让我在有限的三年研究生生涯里,尽可能多的学到新的知识,培养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良好习惯。宋老师还语重心长地指导我们要有计划安排,譬如,他自己每天晚上12点左右睡觉,早上5点钟左右就起床了,坚持每天早上系统阅读《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法制日报》《求是文稿》等权威报刊理论文章的电子版,增强自己的理论素养和增加信息储量。在互联网发展的时代,要利用好身边的一切鲜活资源,做到足不出户、能知天下事。宋老师的每一次授课,我都有如沐春风的感觉,能够点醒还处于迷茫状态中的我。 宋老师教会我如何处理好做人与治学的关系。在如何处理好做人与治学的问题上,可以说是我听宋老师这门课程的最大收获。宋老师告诉我们,要想做好学问就要先学会做人,“文如其人”。只有人品好,才能文品好。一个致力于从事学术研究的研究生,就要具有为学术献身的精神;治学是做人的升华,要用一生去努力才行。治学的过程就是苦中求乐、先苦后乐、苦中有乐。只有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才能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工作习惯。要乐于吃苦,尤其是作为法学研究生,一定要练就好“嘴巴子”和“笔杆子”,只有“嘴巴子”和“笔杆子”双双过硬,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满足社会需求。从国务院朱镕基总理开始,到温家宝总理和李克强总理,几任总理身边秘书班子中的主要笔杆,用的多是宋老师培养的博士生。宋老师能够把自己培养研究生的实际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我们这些学生,这确实是对学生的最大关爱和关心。在如何对待家人、朋友和他人的关系方面,我敬佩的是宋老师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原则性,这也是我在今后遇到此类问题时必须学习和借鉴的。如何做人以及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还需要我在今后的日子里慢慢地探索。宋老师不忘初心,坚持脚踏实地、潜心学术研究,以及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做一些事、做好每一件事的优秀品质,我也会努力吸取并应用到我的日常生活当中去。 宋老师是一名无私奉献于学术,低调温和、爱护学生的师者。短暂的六次课程结束了,很荣幸能够作为宋老师的学生,听到他富有特色的教学。即便很不舍与宋老师说“再见”,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在接下来的读研过程中,我将认真读书、勤于写作,争取到毕业时写出一两篇具有较高质量的文章,作为礼物回敬宋老师对我们的厚爱和关心。我将一如既往地关注宋老师的学习交流平台:“惟寻真知后启人”,在课堂之外继续感受宋老师的思想观念和学术理念,这对于我来说终究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宋老师是一名值得敬重的学者、师者,也是我毕生所追求和向往的,衷心祝福宋老师在今后的学术研究中,光彩依旧、生活幸福。(文/李春瑶 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2019级法律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