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亲们注意啦,今天菜籽油有优惠哦!”“你要的洋芋粉条已经发货,请注意查收”“辣片目前没货了,可以试试我们的辣椒”……拿着手机直播,大通县塔尔镇中庄村经营农特产品的马金龙,忙得不可开交。一声声“亲”中,来自高原古城的美味走向全国各地。 “小到毛巾肥皂等生活用品,大到家电、农资,啥都能买到,村里的牦牛肉、黑土豆、菜籽油、土鸡蛋等农特产品还能在网上销售,真是太方便了。”提起西宁的农村电商,村民们无不称赞。 山间烟火气,亦有醉人香。一声声卖力吆喝、一次次点击下单、一单单物流速递……农村电商正在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注入巨大活力,一大批“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特产,正借助电商继续走出大山奔向“远亲”。 乡土“山货”成网红“尖货” 山还是那座山,村却变了模样,铺满地膜的黑金刚洋芋田地纵横其中,房子焕然一新。 与无数偏远地区的小山村一样,地处河湟谷地,祁连山南麓的大通县多林镇上宽村,村里人出去不方便,外面的客商不愿来,辛苦种出的黑金刚马铃薯虽然品质好,却愁销路。 迅猛发展的农村电商,为黑金刚马铃薯插上了发展“翅膀”。 “你看看这一沓单子,都是今天要发走的黑金刚马铃薯!”见到上宽村村民任占仓时,他正和几名村民忙着包装黑金刚马铃薯。“通过各种电商平台,我们的黑金刚马铃薯销往全国各地。”任占仓说,他种植黑金刚马铃薯有十多年时间。除了销售自家合作社的200吨黑金刚马铃薯,任占仓一家还帮着村子里90多户农户销售200吨黑金刚马铃薯。 对于西宁农村来说,电商带来了一场大变革,除了让农民们方便购物,最重要的是打开了农产品新的销售渠道,推动了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转变了农民的发展思路和观念。电商扶贫新模式成为广大农村牧区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增收的新途径。电商交易额不断增加,农副产品上行态势良好。2016-2019年实现电商交易额1.95亿元。 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也是新农活 临近端午,这两天祁海鹏都在忙着通过直播卖货:“这段时间要各种特产的人还是挺多的。” 家住湟中县甘河滩镇坡西村的祁海鹏因为从小患病,不能像正常人一样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但他心中却一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身价值。 2015年,祁海鹏有了做电商的念头,但这种想法被家里人否决——“做电商也是需要与人交流的,你这个样子,还是不要做了。”父亲的话并没有让祁海鹏放弃。 熬夜查资料、去乡镇学习……湟中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电商办主任冯春香还记得,“那时候感觉他很内向,不怎么说话,问一句话,老半天才能说出一句自己的想法。但学习能力很强,喜欢钻研,很有上进心。” 如今的祁海鹏,靠着新农具手机,干起新农活。每月通过微商、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带货能有2000元至3000元的收入,不仅可以自给自足,家里人也为他感到欣慰。 现场采挖马铃薯、山坡上捉土鸡……一次次网络直播,原汁原味地展示着土货的价值,做足了品牌文章。农村电商的兴起,潜移默化地改变着高原农业业态,创新了农村创业、就业模式。 “手机变成了新农具,直播变成了新农活,数据变成了新农资,我们致富有了新门路,真好!”祁海鹏说。 农村市场生意旺电商带货全世界 “最初只是为了解决合作社农畜产品销售问题,时间一长,发现电商对于产业发展和扶贫有很好的带动作用。”大通县青藏百灵农畜产品电子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米存民说,没想到外地人非常认可西宁的农产品,合作社的产品销售问题得到解决,并从中觅得一丝商机。 之后,米存民逐步在大通县建立起网点,并开始向全县的贫困户免费发放高销路农产品的种苗、饲料,与贫困户签订养殖协议,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贫困户手中的农产品,再利用电商渠道向外销售。“年销售额大概在400万元左右。”米存民说。 如今,该公司生产、销售的土豆粉、牦牛肉、鸡肉、土鸡蛋等农产品不仅在外地打开消费市场,更引来了诸如捞王、海底捞等众多大型餐饮企业的订单,也逐渐在淘宝、京东等大型电商平台上拓展了自己的销售渠道。 积极组织各县区农畜特色产品在苏宁易购“西宁馆”上架销售,配合市扶贫局做好扶贫农产品认定工作,全市纳入“十三五”成品油网点规划10个,培育青报商城、稳当生活网、青藏百灵等网络销售龙头企业开发网络销售平台……一件件农特产因为有了电商,俏销市场;一家家企业因为有了电商,产销两旺;一个个电商从业者,鼓起了钱袋。西宁农村电商发展不仅拓宽了贫困地区农畜产品的销售渠道,也让更多优质特色农产品走出高原、走向世界,实现了产销无缝衔接、互利共赢,助力脱贫攻坚。
(责任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