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元一斤,多吃远离大病”“一家四口患癌,罪魁祸首竟然是它”“是中国人就转!”……据《北京日报》报道,从微信里常见的标题党到疫情期间“华商太难”“回归中国”“嫁到中国去”等一系列批量复制的自媒体文章,低俗内容在网络上的病毒式传播,背后如蜘蛛网般指向一个个职业操盘手。
这些有“10万+”阅读量的爆款文,的确吸睛夺目,甚至蛊惑人心。不过,这些文章并不是为了传递有价值的信息,而是单纯为了牟利。而且,一些恶意营销号已形成一条从账号注册、内容生产到吸粉关注、诱导变现的完整黑产链。
恶意营销流量不仅危害媒体行业,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到用户的切身体验。据报道,恶意营销号背后还涉及大量的违法信息买卖。此前,广州警方破获了全国最大的虚假信息引流案件,涉案黑产团伙注册了许多公司用于注册网络账号,甚至以员工个人名义注册或去黑市买卖公司信息,造成较大社会危害。
整治恶意营销号及其背后黑产链,需要多方位发力。平台须切实负起责任,不能助纣为虐,纵容恶意营销号存在。从3月1日到6月9日,微信公众平台对于恶意营销的行为共计删文超过29000篇,永久封停的账号超过19000个。其他平台也应该有这样的整治力度,不给违规内容及背后生产者立足之地。
同时,相关职能部门也应加强合作,强化监管执法及整治力度。无中生有造热点,引发社会恐慌;冒用权威人士名义,发布谣言误导公众;炮制耸人听闻标题,引发群体焦虑和不安;恶意篡改党史国史,鼓吹历史虚无;诋毁抹黑英雄烈士,消解主流价值观……
另外,受众面对网络上纷繁复杂的信息,应增强辨别能力,对于一些不确定的信息应理智对待,更应避免盲目一键转发。一旦发现恶意营销号推送的不实信息,应及时举报处理。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更应及时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唯有广大网民对此类营销号进行坚决抵制,才能有利于净化网络空间。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达9.04亿人,其中学生网民占比最高,达26.9%。也就更意味着,如果对恶意营销号及其背后黑产链不彻底根治,极容易给青少年带来伤害。故此,应综合发力及时斩断恶意营销号背后的黑产链。 (杨玉龙)
(责任编辑:李园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