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国家安全>正文

大飞机:中国商飞研发制造C919大型客机纪实

2017-07-07 14:16 来源:解放军报

    中国大飞机诞生的“摇篮”

    6月13日,中国商飞公司传出喜讯,他们自主研发的国产C919大型客机再次收获订单,与国内一家公司签订30架C919大型客机销售框架协议。至此,C919大型客机的国内外用户达到24家,订单总数达到600架。
    纵观C919的发展历程,2008年,启动项目;2009年,正式开工建造;2015年,首架机总装下线;今年5月,成功首飞。不到10年时间,中国人制造出自己的大飞机,并在世界航空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百余年来,中国人都怀揣着一个航空梦。1909年,冯如设计的中国航空史上第一架飞机“冯如一号”首飞成功,距莱特兄弟发明世界上首架飞机仅隔6年。跨越百年,C919一飞冲天,这是新时期中国追逐大飞机梦跨出的第一步,也是中国商飞在航空领域的一个新突破。

    6年冲刺,建成世界一流民机总装基地

    6年前的浦东祝桥,一片4000余亩的土地被批准用于建造中国商飞总装基地,当时选址周边尽是滩涂和一望无际的芦苇荡。
    今天在这里,已建成12座现代化的民机总装制造厂房和5条国际先进民机总装生产线,一排排高大厂房气势恢宏。
    “短短6年,一座现代化民机总装基地拔地而起,向世界展现了中国速度。”公司副总经理刘林宗告诉记者,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民机总装基地,一大批飞机零部件制造企业在此集聚。
    记者走进偌大的部装车间,一架崭新的C919大型客机停放在车间中央。刘林宗对记者说:“前不久完成首飞的C919就是在这里完成总装的。”
    安装电线、导管、驾驶舱、发动机……在这里,飞机完成“内装修”,随后喷上乳白色的“外套”,待整装完毕后,拖到3公里外的浦东机场专用试飞跑道,准备翱翔蓝天。
    自动调整方向、真空排屑、自动送钉……巨大的车间里,记者看到,一台机器人上下挥舞着“手臂”,快速地进行制孔铆接。总工程师姜丽萍说,这些年,公司的智能化制造正加速推进,未来C919批量生产后,98%的钻铆工作将由机器人完成。
    “5年前,我们建造第一架ARJ21新支线飞机时,机身很多拼接环节需要肩扛手拉,用绳子吊上去。”现场的一位工人告诉记者,如今飞机零部件安装采用了自动化操作,每一步操作都精确到毫米。
    短短6年,飞机部装跨越的是“两个时代”,从吊装定位到制孔铆接,过去依赖人工的工序,如今大部分实现了自动化操作。

    造大飞机,百万零部件在这里“聚首”

    在某大型压机车间,操作人员正娴熟地操作机械手从高温箱里缓缓地夹起一个锻件,送至10多层楼高的模锻压机锻压台上。只听“轰”的一声巨响,锻压台面迅速合拢,飞溅出鲜红的火花。
    几分钟后,随着锻压台面缓缓张开,一个重达1.6吨的大型锻件诞生了。这个大型锻件与另外锻造的活塞杆连接,就组成了C919客机的一个起落架。
    “这只是C919客机百万零部件中的一个,来自全国各地的飞机零部件都在这里‘聚首’。”年轻的工程师余圣晖介绍,大型客机是目前世界上最复杂、技术含量最高的产品。从设计研发到总装下线,再到实现首飞,中国商飞公司用了近10年时间串起了国内外一条完整的飞机制造产业链——200多家企业、36所高校、数十万产业人员参与研发制造。
    在这些企业中,不仅有民营企业,还有生产军机的知名军工企业。
    这是商飞人难忘的一天。2014年5月15日,C919大型客机首个前机身,在航空工业洪都公司成功研制下线。从外形看,前机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圆筒状“铁家伙”,里面却包含1600多个零件,1900多个工装项目。造民机与造军机有很大的不同,从图纸设计到产品下线,洪都公司用了两年多的时间。
    宽大的数控厂房里“盘卧”着几台铣床,其中双龙门三座标高速铣床长达18米,这是全球第二台蒙皮镜像铣设备,是洪都公司为了研制国产大飞机而专门定制的。
    有了先进设备还要配备过硬的人才。为此,洪都公司组建了一个数百人的技术攻关团队,全面推进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并首次采用了第三代铝锂合金材料。
    “80%的零部件是我国首次设计生产的,通过对C919的设计研制,我国掌握了民机产业5大类、20个专业、6000多项民用飞机技术,推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实现全面突破。”C919项目部技术管理处处长崔克非如是说。

    航空报国,用工匠精神打造中国品牌

    在数控机加车间,记者见到一位身材偏瘦、头发花白的老师傅,正全神贯注地站在车间工作台前加工飞机零件。
    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商飞数控机加车间钳工组组长胡双钱。这份工作,他一干就是整整35年。
    2014年的一天,胡双钱接到紧急任务,要求3天内完成26个局部结构不同的C919零件加工。当天,胡双钱立即组建了技术攻关团队。拿到零件图纸后,胡双钱并没有急着加工,而是带领大家分析技术参数,商讨加工步骤和工艺方案。最后,他们鏖战三天三夜,终于加工完所有零件,并全部符合工艺要求。
    “作为工匠,对待产品的加工流程,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要做到精益求精,如同你们记者写稿子,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35年里,胡双钱加工了数万个飞机零件,对这份神圣的工作,他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在商飞,这样的故事、这样的人物比比皆是。2014年,钣金制造车间接到了C919首架机一处蒙皮的制造任务,时间很紧,但零件的制造难度却很大。
    这次任务是与时间赛跑。确定好制造工艺后,组长王伟带领团队先后尝试用6种垫料进行轧压试验,最后确定了辅助垫料;没时间做模拟仿真,他们依靠前期试验所得的一些数据,结合自身从业经验,轧压出蒙皮的大致弧度,并将公差缩小到标准公差的三分之一以内。
    励志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在商飞,35岁以下的年轻人是研发队伍中的主力,他们在边学边干、屡败屡战的过程中,先后攻克了综合航电、飞行控制等102项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

    “浦东机场每天有那么多航班,但没有一架客机是中国人制造的,我们一定要改变这种局面。”年轻的商飞人没有忘记当初的誓言。航空报国,成就梦想,这些追梦人用自己的行动,助推中国大飞机梦飞蓝天。(程福江 本报记者 倪大伟)


(责任编辑:李俊强)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