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大半夜的,你又起来去卡口啊?今天不是没排你的班吗?”
“不行,我睡不踏实,还是得去看看!最近复工回来的人多,经常有半夜到咱这儿的。我估计卡口人手不够,忙不过来。你接着睡吧,我走了。”
凌晨两点半,西青区大寺镇青凝侯村村民王金和跟妻子嘱咐了两句,便匆匆出门,快步赶往一公里以外的村子防疫卡口。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这样的对话场景时常出现在王金和家。疫情防控期间,特别是防疫形势最严峻的那段时间,王金和几乎天天到村口的防疫卡口“报到”,主动当起志愿者。同时,作为村里的电工,56岁的王金和除了承担卡口的夜勤任务,村里电力的日常维护一天也没落下。
三月初,随着陆续复工复产,回村的外地租户逐渐增多,即便是夜里,卡口的值守也不轻松。凌晨两三点是执勤人员最疲惫的时刻,特别是在偶尔还会飘雪或小雨的早春寒夜里,在户外值守着实难熬。正是有着这种经历体会,即使不是自己值班的夜晚,王金和依然放心不下,总会“偷偷”跑去卡口看看才心安。
丈夫王金和的日夜坚守,让妻子王家香看在眼里、疼在心里。那时,她也暗下决心要为村集体的抗疫做点儿什么。听说执勤的人经常忙得过了饭点儿,吃不上热乎饭菜。王家香就召集村里几个好姐妹,给大伙儿包饺子。那天,几人分头从早上忙到中午,包了30多人份的饺子。看着大伙儿吃上热腾腾的饺子,王家香心里也暖暖的。从那以后,王家香又多次为村里坚守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准备爱心午餐。
父母的言传身教影响着儿女的言行。王金和与老伴儿的举动,也感染了他的儿子、儿媳。单位没复工前,王金和的儿子王德亮主动提出和父亲一起去卡口执勤。“我们是上阵父子兵,能在一块儿守护村子,感到特别自豪。”王德亮说。儿媳李月玲是大寺镇综合便民服务中心的职员,大年初三返回工作岗位,到社区参与执勤,风雨无阻、从未间断。“我是党员,现在就是要冲锋在前。家人在积极为村里防疫作贡献,我也不能掉队。”李月玲说。
令王金和特别骄傲的是,在大人的影响下,王金和11岁的小孙子和6岁的小孙女也加入了抗疫的志愿者队伍。孙子喜欢弹古筝,空闲时间,他会让妈妈帮忙录制弹奏古筝的视频为志愿者加油打气;孙女还在上幼儿园,兄妹俩一起创作了疫情防控的手抄报并录制了疫情防控“三字经”的小视频。不仅如此,兄妹俩还拿出了400元压岁钱为疫情防控助力。(王音)
(责任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