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在当时,国民党军共计430万人,有强大的海军、空军和美国的支持,在物质力量上占了压倒性优势。由于这种悬殊对比,党内一些人害怕了,不敢同国民党决裂。毛泽东以其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的气魄胆略,毅然领导人民军队同国民党军坚决打了4年,以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在战场上屡屡击败敌人,消灭了国民党军反复补充后的807万大军,取得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敢打必胜的斗争精神 不畏艰难险阻、不畏强大敌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毛泽东在领导指挥人民军队战争实践中所铸造的革命精神,是我军克敌制胜的传家法宝,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精神基因和鲜亮标识。 敢于斗争,根本在于看穿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唯物史观所揭示的深邃历史规律,是毛泽东敢于斗争的世界观基础。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的决定力量的基本观点出发,毛泽东看穿了反动敌人表面强大背后的虚弱本质,明确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他们表面上吓人,也确实有强大的暴力机器,成千上万地吃人,但他们逆历史潮流而动,遭到全世界人民的反对,最终必然失败。与之相反,革命力量在最开始的时候总是弱小的,但他们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拥有人民的支持,必将不断发展取得最后胜利。 注意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在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中,人民军队形成了一整套优良的战斗作风,集中体现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曾指出,人民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再次强调:“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而不赞成那样的口号,‘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也有疲劳’”。他号召全国全军,都要注意学习弘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整顿战斗意志,树立战斗思想,不惧强敌,敢打必胜。 敢打必胜离不开理性分析。敢于斗争不是盲目斗争,更不是草率行事,而是建立在对敌我情况作出科学、慎重分析的基础之上。毛泽东在强调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同时,也指出他们还是真老虎、铁老虎,在具体对敌斗争策略上要谨慎对待处置。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既强调对敌斗争精神,驳斥投降论调,又全面客观分析敌我优劣势,指出“日本是小国,地小、物少、人少、兵少,中国是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这一个条件,于是在强弱对比之外,就还有小国、退步、寡助和大国、进步、多助的对比”,经由诸多精细入微的战局分析研判过程,进而得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终胜利属于中国的科学论断,为战争的彻底胜利指明了方向。 善于斗争的科学方法 战争既是信念力量的对决,也是物质力量的对决,更是策略方法的对决。毛泽东反复强调,要想赢得战争的最终胜利,既要有敢打必胜的决心信念,也必须有纵横捭阖、善于斗争的科学方法。 把握战争规律,一切从战争实际出发。在战争实践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军事领域的具体运用,是我们制定斗争方针、实施作战指挥、战胜敌人的根本依据。毛泽东指出,要用客观、全面、科学的态度去认识敌人、研究指导战争。同敌人开展军事斗争,要善于分析对方的特点规律,“战争情况的不同,决定着不同的战争指导规律,有时间、地域和性质的差别”。毛泽东特别强调,“一切战争指导规律,依照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依照战争的发展而发展;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必须坚持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客观全面地认识不同战争的具体情况,根据战争的实际而采取相应的斗争策略,发挥战略战役指挥上的高超艺术。 突出主动性、灵活性和计划性。战略指导的基本原则和方针比较容易理解,但运用起来却有云泥之别,对此毛泽东认为,这离不了战争中的主动性、灵活性和计划性。主动性是军队行动的自由权,失了这种自由,军队就接近于被打败或被消灭,因此必须采取正确的战略指导力争主动,同时充分利用敌人的错觉和不意造成他们的被动。灵活性指灵活地使用兵力,做到应时而变,趁势而动,创造性地发挥军事指挥艺术。四渡赤水中,毛泽东灵活地指挥3万红军,巧妙地穿插于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中,不断调动和迷惑敌人,当发现敌人弱点时,立即抓住战机歼敌一部,以少胜多牢牢掌握了主动权,成为战场灵活指挥的典范。计划性是对战争的计划和准备,没有这些,就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由于战争的不确定性较之其他事物要强,实现完备的计划很困难,但也不能是没有一点计划,那种“走一步看一步”的指导方式不仅在政治上是不利的,在军事上也是不利的。 根本在于紧紧依靠人民。毛泽东在确定战略指导原则时,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人民战争思想,以广大劳动人民为战争的主体,充分运用人民战争的优势条件,把一切战略战术建立在人民支持革命战争的基点上,从而依靠军民整体力量战胜一贯依赖优势武器装备的反革命武装力量。毛泽东认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毛泽东为我军所制定的战略方针以及他所指挥的一切作战行动,无一不是从依靠人民群众这一根本条件出发,把深入进行战争动员、建立适应打人民战争的武装力量体系、周密组织人民支援前线等,作为战略指导的主要内容;在作战上,实行主力军、地方军、民兵游击队相结合的整体战,依靠人民群众克服和战胜困难,并使敌人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充分结合起来 在长期战争实践中,毛泽东始终将斗争精神和斗争策略有机融合起来,强调既要具备斗敌的胆魄更要发挥斗敌的本领,抗美援朝战争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美国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而我们刚刚建立了新中国,差距悬殊。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害怕美国,不敢与其在战场上真刀真枪地打,而毛泽东在经过艰难决策后却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不必那么怕美国。同时,毛泽东针对朝鲜战局发展进行了一些必要的准备和预置,并慎重地调查美军的虚实,向正与美军交手的朝鲜人民军,以及曾与美军有过合作经历的原国民党军将领咨询情况,还多次派遣干部赴朝实地了解,努力摸清美军的底细,为决策出兵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战场上,毛泽东利用美军轻敌骄纵的特点,诱敌深入进行深远后方的迂回包围,集中优势兵力将其各个歼灭,很快扭转了战场态势。在美军改变战术、我军围歼其整建制大兵团甚为困难时,毛泽东灵活地指示采用“零敲牛皮糖”战术,每个军一次以彻底歼灭敌一个营为目标,多打小规模的歼灭战,积小胜为大胜。针对美军火力猛烈的特点,毛泽东领导志愿军积极构筑以坑道为骨干的坚固阵地,使美军的火力优势大打折扣。在美国被迫接受停战谈判、朝鲜问题短时间内也没有办法根本解决后,毛泽东又及时领导确立“持久作战、积极防御”以及作战与谈判相适应的方针,指导我方边打边谈、边谈边打,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紧密配合,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责任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