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辽河水穿城过,一城山水满城诗。近年来,辽源市不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硬措施,打出了高质量转型城市创新发展的“生态牌”,经过改造治理,交出了一张绿水青山的漂亮“答卷”。 隋二龙摄
吉林辽源,一座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城市。百余年的煤炭开采,为国家输送了多少原煤可以计算,却无法估量生态环境付出了多大代价。
资源过度开采,地表塌陷受损,山体碎石裸露,植被破坏严重。贯穿主城区的仙人河,水质曾被鉴定为黑臭水体;发源于辽河源镇安北村的东辽河,出水为Ⅱ类水质,流经城区后一度恶化为劣Ⅴ类。
这样的城市疤痕怎样修复?这样的生态伤痛如何抚平?
2018年5月,辽源市举全市之力打响了包括仙人河黑臭水体整治在内的东辽河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2020年4月,在黑臭水体全面消除、东辽河水污染得到有效遏制之际,辽源市立即启动国家生态修复试点城市创建工作。
“修补城市、修复生态,创建绿色发展样板市。”这是辽源市委书记柴伟在市委七届七次全体会议上确立的方向。在市委七届八次全体会议上,柴伟再次就“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找到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给出行动指南,围绕打好“蓝天、碧水、黑土地、青山”保卫战,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与修复作出安排部署。
启动“双修”战略
2020年3月下旬,新冠肺炎疫情相对平稳,随着辽源市复工复产工作全面启动,城区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率先吹响“集结号”。
行动逐步深入,细心的市民发现,许多盘踞多年、欺街占道的违章建筑被拆除了,破败不堪的房屋、偏厦不见了踪影,连龙山区政府的大门也被拆了。
同时,湿地公园建设、裸露山体治理、东辽河及大小梨树河清淤清污工程进入挂图作战状态,进度一天一个样。以修补城市、修复生态为目标的城市“双修”战略全面启动。
4月4日,笔者随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工程师刘翀一道,前往仙人河沿岸了解征地拆迁工作情况。
仙人河曾是导致东辽河水污染的重要元凶,2018年11月14日,仙人河黑臭水体治理问题被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通报。
经过17个月的艰苦努力,如今黑臭水体全面消除,仙人河实现了河畅、水清、堤固。“这只是阶段性成效。”刘翀说:“今年起,我们要对沿河两岸实施绿化美化工程,岸绿景美、人水相亲、和谐共生,让全市人民共享水体治理成果,这是市委、市政府明确下达的目标任务。”
随着仙人河沿岸生态修复工程的启动,全市22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绿化景观项目、28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也已相继开工。
4月9日,柴伟深入各项目工地现场办公。他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本着“补短板、强弱项、提功能”的原则,实施城市修补,解决百姓居住环境差、城市功能不健全等矛盾和问题;实施生态修复,把好山、好水、好风光充分融合,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要以黑臭水体整治为切入点,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提升改造,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让老百姓幸福感、获得感来得更实在更具体。
实施“三百”工程
如果说城市“双修”战略让曾经饱受生态环境恶化困扰的辽源百姓切实体会到了生态红利,那么,持续开展的“三百”工程建设则让辽源的乡村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2019年,辽源市启动实施“三百”工程,计划利用4年-5年时间,投资103亿元,完成造林100万亩;投资32.26亿元,完成百公里流域治理;投资15亿元,改造农田100万亩。
4月8日,在东辽县辽河源镇大架山村,村委书记王传斌说:“去年政府号召种植涵养林,大架山村是最早动手的,水库附近的一个组整组进行了土地流转,620亩土地全部用来种植涵养林,我们采取统一发包的形式,把地包给了一个种植大户。”
王传斌说,对种植大户来说这是一笔好“买卖”,村里曾专门请专家进行过指导,620亩地除了按标准种柞树,还可以间种200多亩大豆,收益远比出门打工强得多;对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民来说也是好事儿,一边拿着土地流转的钱,一边释放出劳动力,离不开乡村的留在村里给种植大户、养殖大户打工,拿着双份钱,想走出去的也可以进城打拼。
在东丰县大阳镇长胜村,投资900多万元的种植用水改造项目启动施工。村委书记于海生说,“这可是咱村盼了多少年的大好事儿。”
长胜村有一半以上村民种植水田,虽然收益比旱田强,但用水却是个问题。“尽管有条梅河自村子边流过,但村民却用不上。没办法,村民只好自己打井,可井水凉,灌溉稻地不但影响产量,还影响水稻质量和食用口感。” 于海生说。
镇水管站站长杨帆介绍说,用水改造项目完成后,可以解决50公顷水田灌溉问题,差不多是全村水田的一半左右。
以“绿”促产兴业
柴伟强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提高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为目标,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路径,通过百万亩造林工程创造产业、培育产业、丰富产业,坚持生产、加工、流通同步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在修复生态过程中打造生态优势,让生态优势变为生态财富,在产业园区、田园景区、新型社区建设上做足功课,做好文章。
为此,辽源市委、市政府在抓好污染治理的同时,把着力点放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上,把突破口放在争创国家生态修复试点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上。
2019年,辽源市组建了绿色生态建设投资集团,先后与中国林业集团、吉林省节水灌溉公司、北佳集团、中国化学集团等达成合作意向。
2019年12月3日,辽源市政府与中国林业集团、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就推进辽源市百万亩造林工程建设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20年4月24日,在东辽县安石镇波叶村,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实施的元宝枫示范林建设项目已开始大面积种植。村委书记刘贵福领着村民在地里忙碌着,大片的农耕地已栽上了五六公分粗的三年生元宝枫树苗。
负责栽种技术指导的是北京汇城林生态修复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齐国梁。他说,元宝枫浑身都是宝,单就果实来说,每棵树最低可以产10斤种子,每斤种子可以卖20元,每亩地种树55棵,算下来,每亩地仅种子就可以收入万元以上。
目前,中国化学集团正在与辽源进行项目对接,准备建元宝枫果实生产加工基地,就地进行加工转化。
据辽源市绿色生态建设投资集团负责人介绍,2020年集团共组织实施项目4个,东辽河流域元宝枫建设项目2020年(Ⅰ期)计划种植元宝枫12万亩;20万亩林药涵养林产业化项目2020年计划在东辽县实施1.1万亩示范林项目;30万亩长白山特色浆果项目2020年计划实施1.2万亩示范基地项目;东辽县柞树生态产业园项2020年计划种植5257.5亩。
以“绿”富民优城
“有了绿水青山就不愁金山银山,有了金山银山就不愁自家的‘粮囤子’、‘钱袋子’。”
说这话的是辽河源镇快乐村的王家宽。在推进生态修复、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路径的过程中,辽源市将加快土地流转、调整种植结构、推进规模化经营作为重要抓手,王家宽便是这一举措的受益者。
政府鼓励规模化种植,王家宽前后流转了2300多亩土地,做起了种植大户,不但富了自己的腰包,还鼓了村民的钱袋子。
“我这儿常年用工,最多时一人一年能挣3万元,附近村子不少人都在我这儿打工,一般的年收入也有2.4万元左右。”
辽河源镇居安村柞树涵养林示范基地的郭立军则通过一年的实践证明:参与涵养林建设,种柞树、养柞蚕,这条路选对了。
去年,郭立军试种了3000亩柞树,按照专家的指导,在柞树之间间种大豆和西瓜。总账算下来:大豆每亩地的收益为500元左右,西瓜他和别人合作,种的错季品种,一亩地收益在2200元上下,去掉成本1100多元,他和对方每人剩500多元。“去年是头一年,试着放了点柞蚕,效益还不错,今年规模肯定是要扩大的。”郭立军说。
如果说种田大户、种植大户对生态红利的体验是钱袋子有没有鼓起来,那么生活在主城区的老百姓所盼望的,则是自己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李秀兰今年54岁了,在市园林处院内见到她时,她正用手机拍着照片,“听说这儿就要建公园了,门口的展示板设计得还蛮漂亮的,拍下来回去和在外地的儿子媳妇好好显摆显摆。”
据了解,在推进“三百”工程的同时,辽源市还同步实施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裸露山体治理工程,重点打造国家矿山湿地公园、综合型生态旅游度假区、活力辽源生态新城。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路径,递交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与修复的生态答卷,百年煤城正在努力。(郭珍珠 王茵)
(责任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