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期间的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扎堆儿直播,观众足不出户,也能“一眼万年”。但博物馆直播,有的是实力派,不仅吸粉儿还吸金,而有些博物馆则是“标题党”,直播不尽如人意。
“标题党”
只记住风景没见到文物
“我最近看过几家博物馆的直播,有一次直播的角度一直是仰拍主持人,加上阳光比较刺眼,主持人的状态并不好。”博物馆爱好者张先生说,“有些直播可能为了体现现场感,镜头一直晃来晃去,让人看了不太舒服。”
翻看部分博物馆直播的“弹幕”,“风景不错哦”“挺美的”占了多数,而对馆内文物的故事却言之寥寥。观众肖先生说:“博物馆能动起来,特别值得鼓励,但是一场直播动辄四五十分钟,确实没说什么文物故事,我只能夸夸风景了。”还有的博物馆直播只是简单的将讲解词上线,很难吸引粉丝。
曾挑战过直播、短视频等的成都博物馆工作人员肖飞舸说,新媒体的引入,让博物馆从知识发布者,变成了文化解读者。但这种“转型”还需要克服很多困难。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赵卓和同事们调查发现,智慧博物馆建设过程中存在缺乏顶层设计;博物馆普遍知识服务能力偏低;观众和博物馆之间存在信息壁垒等问题,“虽然总体水平提升,但彼此差距较大。”
肖飞舸说:“传统文化通过‘新媒体+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式,虽然吸引了粉丝,但怎样用迎合大众审美的方式传播经典文化,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实力派”
亮宝揭秘易出彩儿
博物馆直播的“实力派”,有些靠的是自身强大的吸引力。比如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等,每一次亮相都自带光环。还有些博物馆靠亮宝,比如汽车博物馆,该馆工作人员说:“看我们的直播,观众可以听到一百年前汽车的喇叭声,这在现场参观时是听不到的。”
还有博物馆直播靠名人。比如一场“权来了!喻你一霁云讲国宝!”大型专场直播,请来了单霁翔、央视著名段子手朱广权和热播剧《清平乐》里的名臣“晏殊”喻恩泰到访恭王府博物馆,为博物馆和国宝们代言。露脸儿的文物也是金瓯永固杯、各色釉大瓶(俗称瓷母瓶)和《千里江山图》等“大腕”。
还有博物馆和高校合作。例如北京建筑大学请来云冈石窟的“大佛”当主播,抢了不少博物馆的风头。该校师生借助3D打印技术等,1:1复制了云冈石窟第18窟,该校副校长李爱群揭秘复制过程。一位观众说:“看直播希望看到不一样的博物馆,听到博物馆更多有趣的故事。这场直播就让我知道了大佛是怎么‘走’来的北京,我觉得挺过瘾。”
对策
“一馆一特色”打造博物馆之城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博物馆不得不关起大门,但也促使其越发智慧。初步统计,今年博物馆日期间,本市各博物馆推出了94项主题活动。其中各类“云展览”50项,还有直播、文物观赏等15项网上活动。市文物局副局长凌明说,今年博物馆日的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数字化时代的云直播可以让观众突破时空实现内容上的平等。
一系列帮助博物馆“智慧”起来的计划已经启动。比如国家文物局着力构建“云展览”平台,探索将实体展览与线上展览相结合,实现线上展览的便捷性、易扩展性与线下展览的体验性、实际互动性相互补充并发挥各自优势。国家文物局支持各地博物馆通过知识产权授权等方式,积极加强与社会力量的跨界合作,探索通过“云展览+直播”等方式,创新博物馆传播渠道。
凌明表示,一座线上线下同步打造的“博物馆之城”计划正在启动,这一计划并非单纯增加馆舍,更多的是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更好的讲述,更好的展示。目前,本市已初步建成北京地区博物馆可移动文物资源数据库,“这有助于未来各种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我们希望北京这座博物馆之城里,每一座博物馆都有自己的特色。文物部门也将为一些小博物馆提供专家支持。”凌明说。(记者 刘冕)
相关新闻
博物馆知识产权服务中心落地
昨天是第44个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与北京文化产权交易中心共同在京揭牌“博物馆知识产权服务中心”,服务于全国博物馆品牌IP市场化发展。
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博物馆知识产权服务中心面向全国博物馆,以知识产权为切入点,为博物馆品牌IP、日常展览、馆藏资源等内容和活动所涉及的著作权、商标权、品牌授权等进行“诊断”,协助博物馆进行知识产权相关登记确权、交易授权、孵化应用、诉讼保护等工作。服务中心一头聚集全国博物馆,另一头聚集众多具备文创开发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产品销售能力的合作伙伴,以平台化服务,推动博物馆品牌IP授权规范化,促成更多优秀博物馆内容合理市场化。同时通过线下培训、沙龙,让博物馆从业人员了解知识产权工作,掌握知识产权相关基本技能。最终推动落实 “让收藏在博物馆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记者 李洋)
(责任编辑:李园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