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多谋善断、战功卓著的将领,尤其在朝鲜战场上屡立战功,被称为“抗美援朝十大虎将”之一。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他就是张祖谅。
开国中将张祖谅
1961年5月13日,张祖谅将军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50岁。
曾受到129师政治委员邓小平的高度赞扬
1911年12月4日,张祖谅生于河南省商城县石桥区大塘湾村一个自给自足的农民家庭。9岁起入私塾,11岁父亲病逝,家境每况愈下,被迫辍学务农。1928年参加农民协会。193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9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四方面军第25军73师排长、217团给养科科长,第31军93师政治部干事、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川陕苏区反“围攻”和红四方面军的长征。
1939年,张祖谅在太行王家峪。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政治部锄奸科科长,参加了七亘村、神头岭等战斗。1940年随386旅开赴太岳地区,会同山西抗日“决死队”执行巩固发展抗日根据地的任务,任第772团政治委员、旅政治部主任。
1942年夏,在旅军政主要领导不在位的情况下,张祖谅足智多谋,与参谋长周希汉指挥部队胜利粉碎了7000余日伪军对根据地的疯狂“扫荡”,曾受到129师政治委员邓小平的高度赞扬。
“我要重回60军,率领60军打翻身仗”
1951年5月的一天,川西军区司令员张祖谅惊闻噩耗:中国人民志愿军60军180师在第五次战役中遭敌包围,损失惨重,全师7000余人只突围出去300余人。60军的前身为晋冀鲁豫军区第8纵队,1949年5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0军,张祖谅先是任副军长兼参谋长,后升任军长。60军奉命作为第二批部队入朝参战时,组织上考虑到张祖谅胃病缠身,川西军区又刚成立不久,剿匪、反霸、支援地方建设等诸项工作十分艰巨,便没有同意张祖谅率部出征的请求,而是安排其他将领担任60军军长率部入朝。
虽然自己不能亲自上阵,但张祖谅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60军在朝鲜战场上的一举一动,60军1951年3月入朝,4月14日替防后,仅4天时间就连续打退了敌人7次大规模进攻,乐得张祖谅天天盯着办公室墙上的朝鲜军用地图傻笑,幻想着自己也和战友们一道在战场上冲锋。可未曾想才一个月不到的光景,60军就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损失,成了众矢之的,甚至还有人提出要撤销180师的建制。张祖谅太了解180师了,这是他在艰苦的年代从太岳军区带出来的老部队,攻运城、破临汾、战晋中、取太原,从山西打到西北。又从西北打到西南,有过很多骄人战绩,任何人都不能简单地说这支部队不好!面对这些言论,张祖谅的心情格外沉重,急于想赶到朝鲜弄清详情。
1948年夏晋中战役期间,张祖谅(右一)与王新亭在山西太谷。
1952年7月,张祖谅如愿以偿地随西南军区参观学习团来到了朝鲜。一见到自己的老领导、志愿军副司令员陈赓和60军归属兵团——第3兵团代司令员王近山,张祖谅来不及寒暄,就迫不及待地询问起了60军失利时的战况。“这是志愿军赴朝作战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损失。彭德怀总司令非常着急,气恼万分。”陈赓一边说着,一边取出《关于一八○师受损失事件通报》递给张祖谅看。对敌估计不足,战术运用失误。指挥失策……沉重的字眼锥得张祖谅心在滴血,眼眶也禁不住湿润了起来。沉默了许久,张祖谅猛一抬头,斩钉截铁地说道:“我要重回60军,率领60军打翻身仗!”
入朝作战前,毛主席嘱咐他先补好牙
1952年9月,张祖谅由川西军区司令员调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0军军长,并于9月25日抵达北京,准备前往朝鲜作战。随同张祖谅抵达北京的,有两位年轻的参谋陈丹特和罗斯丁。后来,陈丹特写下了一篇回忆文章《回忆毛主席接见张祖谅军长》,详细记录了北京之行的细节。
在北京,张祖谅受命参加10月1日的国庆观礼。国庆观礼后,张祖谅即准备入朝赴任,总干部处的一位处长却通知张祖谅留下待命,说中央领导同志要接见他。
10月4日上午,张祖谅获悉,这位即将于当天上午11点接见他的中央领导竟然是毛泽东。他“一听这个消息,喜出望外,一改平时稳重的姿态,兴奋得像个小战士,赶忙换衣服,刮胡子”。
11点到了,张祖谅带着手下的两位参谋,跟随总干部处的那位处长乘车来到了中南海。“会客厅简单朴素,放着一周旧沙发。毛主席魁梧的身材,慈祥的面孔,站在门口迎接,招呼张祖谅同志及其随行人员坐下。”
随后,毛主席询问了张祖谅的经历,并鼓励了60军。接着毛主席话题一转,望着张祖谅那颗掉了还没来得及补上的牙,幽默地说:“……你晚去几天,到协和医院把牙补上,到朝鲜后,拉开嗓门,说话声音大一些,动员部队打个翻身仗。”
见过毛主席后,张祖谅立即去协和医院补牙。回到住处,经过一番慎重的思索,他提笔写下了“就兢业业,小心谨慎,上下信赖,团结一致”十六个字。就是带着这十六字箴言,他赶赴朝鲜,创造了经典战例。
“我认为,阵前大潜伏完全可行”
1952年10月下旬,张祖谅抵达朝鲜60军军部,受到指战员们的热烈欢迎。1953年5月上旬,20兵团召开作战会议。60军攻占敌高地成了众人关注的焦点,大家围绕战斗的突然性、减少伤亡、夺取胜利等重点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张祖谅本想提出大部队潜伏的设想。未曾想“英雄所见略同”,同是河南老乡的兵团代司令员郑维山率先提出了提前把部队隐蔽集中在敌阵地前沿的设想。潜伏作战的确不是新战术,志愿军入朝作战以来,小分队潜伏成功的战例不胜枚举,问题是几千人潜伏20个小时以上。能隐蔽好吗?能保证不被敌人发现吗?
先前对这个问题已有长期冷静思考分析的张祖谅,用他那沉稳的语调打破了会场的沉默:“我认为,阵前大潜伏完全可行!”接着,他进一步分析了潜伏成功的可能性:60军从1952年12月。对敌进行的小型反击战中,有25次都打成了歼灭战。我方对敌人的特点、地形都比较熟悉。敌阵地前沿长满茂密的灌木和野草且未遭破坏。这是隐蔽的有利地形条件;敌所在高地溪流潺潺,是隐蔽的有利声响条件;运用炮兵火力对敌实施火力干扰,做好佯动和伪装,同时严明潜伏纪律,是隐蔽的有利作战条件。最后,张祖谅稍作停顿,意味深长地说道:“用这么多兵力在敌人前沿潜伏,从来没有这样的先例,完全可以出敌不意!”
张祖谅有理有据、实事求是的分析征服了会场上的所有人,郑维山越听越有信心,向张祖谅投出了信任的目光,一拍桌子:“就这么打,错了我负责!”张祖谅也“不甘示弱”,当即表示:“我俩共同负责!”采用潜伏战术攻占敌加强团阵地的作战决心就这样定了下来。
1953年夏,张祖谅在朝鲜东线前沿观察敌军阵地。
作战决心虽然定下来,但因为没有先例可循,将如此大规模的潜伏付诸实践,还有很多非常棘手而又不容回避的难题,这远比《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更加考验一个指挥员的智慧与细致。战斗准备从前方到后方,从步兵、炮兵、工兵到作战、侦察、通信,从后勤运输到医疗救护,各方面都在有条不紊而又高度保密地进行着。为了进一步统一思想,鼓舞士气,张祖谅在军动员大会上发表了简短而富激情的演讲:“总部首长和兵团首长都关注这一仗。这是60军争取最大荣誉的一次最好机会,是彻底改变面貌的关键一仗,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打翻身仗的良机。为了60军的荣誉,一定要全力以赴,打好这一仗!”
“出敌不意,打了一个漂亮的歼灭战”
1953年6月10日,是山峦叠嶂的朝鲜东线战场上一个平凡的日子,可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全体将士而言,却又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从志司、20兵团到60军军、师、团各级领导机关的心情都极为紧张,20兵团代司令员郑维山、政委张南生和新任司令员杨勇、政委王平把兵团前进指挥所设在了与60军前进指挥所同在一地、距敌前沿仅3000米的龙门山,就连60军前归属兵团3兵团的司令员许世友和副政治委员杜义德也特地赶来了解情况,大家都在关注张祖谅和60军即将创造人类战争奇迹的重要军事行动。
6月9日,史无前例的3500人大规模潜伏战开始了。到10日凌晨,所有潜伏人员已在敌人阵地前潜伏完毕。这是漫长的一天,3500位潜伏的战士,悄无声息地在敌人眼皮底下活动,每个动作都小心翼翼,还得忍受山坡上的蚂蚁小虫的叮咬。傍晚,太阳渐渐西斜,再过两三个小时,一旦夜幕降临,潜伏就可宣布成功,奇袭就可以开始。然而,就在黄昏前,敌人发射的炮弹打进了潜伏区。一些炮弹落在了535团2营5连的潜伏区内,白色的烟雾弥散在夕阳下的灌木丛里,有的战士肠子被炸了出来,有的腿和胳膊被炸断了,但为了胜利,为了60军的荣誉为了不辜负军首长的重托。受伤的人都咬破嘴唇,默默忍受着痛苦的煎熬,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
新的夜幕降临了。张祖谅亲自向兵团首长报告:一切准备就绪!20时20分,志愿军声东击西的炮火准备开始了。潜伏的战士们奇袭敌人,仅仅用70分钟时间,将士们就攻占了902.8、973两座高地约10余平方千米的敌军阵地。敌人的密苏里防线被张祖谅指挥的60军撕开了一个口子,随后,该防线迅速崩溃。志愿军突击部队在炮兵支援下,到了14日,总共歼敌7812名。
60军的胜利,得到了联合司令部的高度赞扬和嘉奖。也使上级和兄弟部队改变了对60军的看法。许世友拍着张祖谅的肩膀,连连说道:“张军长有魄力,把几千人潜伏在敌人鼻子底下了,出其不意,打了一个漂亮的歼灭战。”
张祖谅(左二)与战友在朝东线合影。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署。当双方军事人员最后一次校正军事分界线时,一条粗粗的红杠把883.7、973、902.8等高地划在了我方控制线之内。
张祖谅在朝鲜战场上书写了自己作战指挥生涯中闪亮的一笔,打出了军威,打出了国威,他也因此被誉为“抗美援朝的十大虎将”之一。当他率部从朝鲜回国,张祖谅特地叫车在鸭绿江边停了下来,面对朝鲜国土三鞠躬后深情地说道:“不能忘了朝鲜人民的支援,更不能忘记永远长眠在朝鲜国土上的英雄烈士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