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科教文卫 >健康科普>正文

在奉献中成长,在追梦中超越

《百人百科》专访钟义信院士

2020-04-13 17:38 来源:《祖国》杂志

 

主持人王丽红采访钟义信院士

     这些年,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人工智能的成果层出不穷,Alpha Go围棋人工智能系统打败了61位世界围棋高手,国际象棋世界冠军不敌深蓝专家系统,IBM Watson大胜两名问题抢答全美冠军。那么,什么是人工智能? 我国的通信与信息科学技术是从什么时候快速发展起来的?带着这些问题,《百人百科》栏目组采访了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原理事长、发展中世界工程技术科学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济南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钟义信,请他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成就,为我们展示中国通信、信息科学技术和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些精彩篇章。

 在奉献中成长

     钟义信教授回忆说,他的成长经历既得益于学校所给予的良好教育,也得益于国家所赐予的奉献机会。学校的教育是人人可以享受的成长经历,奉献的机会则通常是突如其来的际遇,只有那些早有准备的人才能抓住。所以,后者更值得关注。

 上书周总理,为发展我国卫星通信阐明决策依据

    1972年尼克松访华,敏锐的周恩来总理看到了美国先进的卫星通信技术,力主我国应当建立自己的卫星通信系统。然而,政治局未能就此达成共识。因此,周总理责成国务院主管通信工作的邮电部提供相关的决策依据。当时,邮电部也无法做出判断,于是联系与卫星通信有关的七机部、广电局、外交部等单位共同组成卫星通信技术调查组,由邮电部科技司黄钟玉处长任组长,聘请北京邮电学院钟义信老师为技术顾问,在全国范围进行深入调研,目的是要回答总理的咨询。

    调查组的调研报告委婉呈辞,没有做出肯定的结论。黄钟玉组长对此虽然很不满意,但是无奈木已成舟。于是,他密请钟义信起草致总理的民间来信。钟义信分析了卫星通信系统的构成及其特有的各种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明确指出:调研的情况表明,这些关键技术已经分别为我国的不同部门所掌握,只要国家出面,做好部门大协作,我国卫星通信系统的建设就一定能够成功!

钟院士参加会议

     信件写好后,组长密请邮电部部长秘书林克平确保把这封信送到总理办公桌上。1974年5月19日,总理忙完了一天的重要会议,回到办公室时已经十分疲惫,但是一看到办公桌上关于卫星通信的信件,顿时兴奋起来,立即洗了把脸就仔仔细细地阅读信件。他一边阅读一边用笔在信件上重重地画上一道道“注重线”。读完信后,他稍加思索,便挥毫写下著名的“5.19批示”,安排国家计委和国防科委共同研究落实卫星通信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后来,文件经毛主席圈阅,正式启动了建设卫星通信的331工程。中国独立自主的卫星通信系统建设由此得以腾飞!

    钟义信说,20世纪60-70年代,北邮没有开设卫星通信的课程。他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技术的发展经常大量研读国外文献,并在《国外电子技术》杂志上发表了10多篇关于卫星通信技术的文章,才有机会被聘为卫星通信调查组的技术顾问。倘若自己的知识仅仅局限于课堂所学,那就无法面对这样突然到来的国家紧急需求。

    军旅作家李鸣生的报告文学作品《远征赤道上空》全面记述了我国发射同步通信卫星的曲折历程。书中用了20页的篇幅描述黄、钟、林三位北邮学子通过给周总理写信的方式为中央政治局的决策提供了明确的依据,促成了我国卫星通信工程的起步。他在书中将这三人称为“邮电学院三剑客”。 

 在最高讲坛,呼吁实施信息化和智能化

    1984年春天,国家将发展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那时,国际上正在掀起一股来势凶猛的“新技术革命”浪潮:第五代计算机,星球大战,…。为了迎接这场新的技术革命,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国家科委等六部门组织了建国以来层次最高(中央司局级以上领导干部)、规模最大(500多人)、时间最长(两个多月)的科学技术经济系列讲座,总书记胡耀邦和总理赵紫阳等中央领导亲自参加听讲。以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经济学家马洪为首的20位科技经济专家受邀讲课。钟义信是其中最年轻的授课人,主讲“信息科学与信息革命”。他首先讲解了信息科学的学科内涵,然后着重指出:迎接信息革命,就是要在全国范围深入实施信息化和智能化。

正是这期大规模高层次的讲座,为1986年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纲要(863计划)和全国规模的信息化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理论基础和干部基础。钟义信回忆说,虽然自己研究生时期学的是信息论,但是怎样才能把信息的科学理论变成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力量,这是他自设的“课外作业”所得到的额外收获。

奋力“补天”,为国家863计划增补通信主题

    1986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纲要”,俗称863计划。这项计划覆盖了生物、材料、能源、信息等几乎所有重要领域,其中信息领域设立了计算机、雷达、光电子和微电子等技术主题,但是令人遗憾地没有通信主题。按照国家以往的决策惯例,经由中央政府颁布生效的文件,一般是不可能通过自下而上的程序进行修补完善的。因此,面对“缺失通信主题的863计划”,北邮人究竟应当怎么办?这是一个从未经历过的严峻挑战。

钟院士参加人工智能会议

     作为深谙信息理论且当时又分管北邮科研工作的钟义信认识到,通信网络是信息时代的社会基础设施,如果863计划没有通信主题,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就将缺乏先进的信息网络基础,势将严重拖累国家的整体发展。他认定,为了国家的全局长远利益,北邮必须勇敢地站出来,向中央政府提出“在863计划增补通信主题”的建议。他把这一行动戏称为“补天行动”。为了慎重,他请出北邮名誉校长叶培大院士共“补天”策略。商讨结果,决定在叶先生指导下由钟义信负责组织“补天”小组,展开“补天”的理论论证和通信技术发展情况的国内外调研。

    经过两年多的全国实地调研和理论分析,他们终于形成了一篇高质量的“在国家863计划增补通信主题”报告,经中科院技术学部呈报中央。国务院863计划协调领导小组研究了这篇报告,认为此事关系重大,需要组织全国相关领域专家,召开“论证答辩会”进行集体决策。由于有了两年多的调研准备,由钟义信陈述的报告获得会议一致通过。1992年5月,国家863计划通信主题宣告成立,“补天”行动的努力获得成功!经过竞选,钟义信被国家科委聘为首届863计划通信主题专家领导小组组长。我国的通信高科技从此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钟义信说,显然,组织“补天”行动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坚强的毅力,这种勇气和毅力来源于对国家的绝对忠诚和强烈的责任感,也来源于对信息网络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深刻理解和把握。

为国谋划,信息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完整的信息过程包括信息的感知、传输、交换、存储、计算、处理、认知、决策、执行、反馈学习与优化。因此,必须在通信网络的基础上全面发展信息技术,形成完整的信息生态链,才能把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建立在先进的信息技术体系基础上,实现社会的信息化。

    1994年底,钟义信完成了863计划通信主题专家组组长的任期。作为信息理论研究的专家,他被聘为“国务院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办公室专家委员会”成员,承担我国信息化的推动、引导、规划和政策设计等研究任务。在这里,他于1988年出版的学术专著《信息科学原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它使人们理解:什么是信息化?为什么要实施信息化?怎样以信息化带动农业、工业和各行各业的发展?怎样通过信息化实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进一步推动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

    经过四年多全国各地的信息化工作试点,国务院于1997年召开了“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成立了由国务院总理亲自担任组长的“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它的咨询机构“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专家委员会”,钟义信再次被聘为专家委员会的委员,为推动我国信息化的发展继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到了2001年,我国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良好进展。为了系统总结我国信息化的成就和经验,在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吕新奎副部长领导下,专家委员会编写出版了《中国信息化》一书,钟义信撰写了其中的第一章“信息化的基本理论”。与此相配合,他还出版了另一部学术性专著《社会动力学与信息化理论》,从社会发展动力学理论的高度阐述了信息化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发展规律。

 

钟义信院士接受奖章

 高等智能,引领国际人工智能研究的成功案例  

    信息不是僵死不变的东西。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信息总是被人类主体不断地加工转换成为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智能策略,形成信息转换的生态链。由此可以理解:智能,就是信息生态链的高端产物。

    20068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组织召开了“人工智能诞生50周年国际会议”。我国人工智能旗手吴文俊院士、模糊数学创始人美国L. A. Zadeh教授、日本EBMT机器翻译创始人长尾真教授等国际领军人物悉数到会。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钟义信,在战略研讨会上总结了过去50年世界人工智能发展的成就和问题,提出了高等智能(Advanced Intelligence)的概念,建议以此作为未来50年人工智能研究的基本理念。他的这一提议,得到各国与会者的高度赞赏。各国代表一致委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创办以“高等智能”为主题、两年一届的系列性国际会议,创办“高等智能”国际期刊,以推动高等智能的研究。

    经过精心的筹备,第一届和第二届高等智能国际会议(ICAI)分别于2008和2010年在北京举办,世界各国学者积极响应,国际人工智能学界诸多领军人物踊跃与会:模糊数学创始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L. A. Zadeh,时称“人工大脑之父”的Hugo De Garis,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创始人Ben Goertzel,心智模型研究的著名专家、美国的Rosenbloom等等云集北京。高等智能国际学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Intelligence)也在任福继教授的领导下如期创办成功。令人高兴的是,高等智能的学术理念引领了那一时期国际人工智能的研究。

    虽然由于学会在2010年10月进行了换届,新一届学会的学术兴趣转移到了云计算领域,高等智能国际会议于是未能如愿继续举行。但是,上述事实已经表明,在诸如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这样的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中国学人完全有能力以自己的科学创新思想引领和驾驭国际的学术研究。

起步亚太,向世界科技舞台中心迈进

    1992年,由国际神经网络学会(INNS)和IEEE神经网络委员会(NNC)合作举办的大规模国际神经网络联合会议(IJCNN)在北京召开,会议取得丰硕的交流成果。会议期间,大会主席吴佑寿和程序委员会主席钟义信,就建立亚太地区神经网络学术组织的问题相继联络了日本学者Amari和Fukushima以及韩国学者S. Y. Lee和S. Y. Bang,并达成了良好共识:共同筹建亚太神经网络联合会(Asia-Pacific Neural Network Assembly, APNNA)。次年,APNNA正式成立。2001-2002年度,钟义信被推选为APNNA的主席。至今,APNNA仍是国际神经网络研究的一支学术劲旅。

    1996年,第一届全球信息基础结构(GII)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钟义信被聘为大会程序委员会主席,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印度、埃及等大批外国政府和学界代表参加大会。钟义信为大会起草了“信息时代宣言”,阐述了信息基础结构(俗称“信息高速公路”)的含义及其在信息化过程中的作用,呼吁世界各国建立平等合作和互利共赢的相互关系,缩小信息鸿沟,共同推进全球信息基础结构的建设。宣言获得与会代表们的高度认同,大会以热烈的掌声通过了这份时代性宣言。

    1997年,钟义信由中国科协推荐,加入了总部设在法国巴黎的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orld Federation of Engineering Organizations, WFEO)。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的两大学术组织之一(另一个是理科领域的国际科学联盟),它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和协调世界各国工科学会组织的发展与合作。在1997至2009年期间, 钟义信连续在三届世界工程师大会(2000年第一届在德国汉堡、2004年第二届在中国上海、2008年第三届在巴西里约)做了关于信息技术、信息化、信息社会的引导报告,为世界工程组织在信息领域的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特别是2004年,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在中国上海举行第二届“世界工程师大会”,钟义信担任大会程序委员会合作主席,负责起草“上海宣言”,阐述工程与社会、工程与公众、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在各国工程界产生了积极反响。有鉴于此,2007年,钟义信被推选为WFEO副主席兼信息与通信委员会主席。为了表彰他对世界工程组织的重要贡献,WFEO为他颁发了杰出贡献奖章。 

    为了更好地发挥各国、特别是发展中世界各国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以便更加有效地推动联合国第二个可持续发展计划(2016-2030),联合国相关科技组织的学界领袖们发起并建立了“发展中世界工程技术科学院”。鉴于钟义信在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10多年的杰出贡献,提名委员会推荐他为“发展中世界工程技术科学院”的创始院士。

二、在追梦中超越

     专访的第二部分关注钟义信教授的学术研究工作,请他谈谈应当怎样做好科学研究,保持旺盛的科学创新精神,为科学技术、特别是为正在迅速发展的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做出积极贡献。

    钟义信先引用了一句流行的民间格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他说,人们应当从小就心怀美好梦想,并且一辈子为实现梦想而不懈努力。他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代:解放前的家乡经常遭遇兵灾匪患的困扰,因此,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就萌生了对西游记里“猴精”的崇拜和向往,渴望学会“猴精”千里眼、顺风耳、万灵脑的本领来保护家乡的安宁。他说,这种梦想是后来报考北京邮电学院无线电通信与广播专业、走上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研究道路的直接动力。

    谈到如何做好科学研究的问题,钟义信强调:在科学研究的事业中,一方面要有前瞻的意识,关注未来的发展,开拓创新贡献;另一方面要正确看待前人的研究成果,既要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取得这些成果的宝贵经验,又要认识到,随着时代的进步,那些当时看似完美无缺的前人成果很可能显露出缺陷。因此,一定要有开创的勇气和批判的精神,敢于创新,敢于超越。他认为,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创新才是常态,超越才能发展。

    钟义信说,创新和超越当然都不是轻而易举就能成功的事情。无论是发现科学问题,还是解决科学问题(特别是重大的科学问题),都常会感到眼前一片黑暗,而且往往一筹莫展。因此,人们需要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具有坚强的决心和百折不回的毅力,才能穿越“柳暗花明”的境遇,闯出“别开生面”的天地。

    他用自己研究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理论(寻找“千里眼、顺风耳、万灵脑”的科学原理)的切身体验,诠释了这些发人深省的启迪。

 首度“柳暗”:Shannon信息论带来的巨大困扰

    千里眼和顺风耳的根本原理是Shannon信息论,它是唯一得到举世公认的“开辟了信息时代”的权威理论。但是,这个理论的致命缺陷是:只关注了信息的形式(信号波形或数据),完全没有关注信息的内容和价值。这样的信息理论只能指导通信工程或形式化的信息处理过程,却不能满足那些需要信息内容和信息价值支持的科学研究的需要。

    显然,从科学研究的战略上看,信息科学的研究决不能止步于仅仅关注信息形式的通信工程,一定要走向更加符合“人类信息过程(如人工智能,它是万灵脑的科学原理)”研究需要的学科领域。因此,无论从信息科学本身的发展还是从人工智能应用的需要来看,都必须对Shannon信息论进行深度的改造,把纯粹形式化的Shannon信息论提升成为形式、内容和价值三位一体的信息理论。

    发现了问题,这只是科学研究工作的第一步,但是,怎样才能对它进行有效的深度改造?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的感觉一直都是“山重水复疑无路”。这就是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研究道路上遭遇到的“首度柳暗”- Shannon信息论带来的困扰。

首度“花明”:建立全信息理论,超越信息论和符号学

    钟义信在1962-1965年作为研究生学习信息论的时候,就发现了Shannon信息论的上述问题,但是直到1984年才发表了自己的论文“全信息理论”,建立了同时考虑信息的形式因素(称为语法信息)、内容因素(称为语义信息)和价值因素(称为语用信息)的新理论。利用这一新的信息理论,人们不仅可以了解信息的形式,而且可以了解信息的内容和价值,进行信息层次上的决策,于是实现了对Shannon信息论的改造与超越。可谓“二十年磨一剑”!

    全信息理论的建立,不仅完善了信息本身的理论,而且为原来独立发展起来的各项信息技术(传感、识别、通信、交换、存储、计算、决策、控制)提供了统一的理论基础,形成了真正的“信息科学”(见1988年出版的《信息科学原理》)。不难明白,统计性的语法信息只支撑了Shannon信息论,只有“全信息理论”才支撑起了整个信息科学。

    全信息理论还阐明:语义信息(记为“y”)是由语法信息(记为“x”)和语用信息(记为“z”)两者的联合映射和命名定义的,即有y = l(x, z)。其中的符号“l” 就是映射和命名算子。在符号学的理论中,语法、语义、语用三者却被定义为互相独立的关系,即 (x, y, z)。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全信息理论”发现了语法信息、语义信息、语用信息之间的内在关系,是对符号学的超越。

    于是,建立“全信息理论”就为信息科学与人工智能的研究带来了“首度花明”。

 二度“柳暗”:知识理论的碎片化

    信息科学的研究从信息理论出发,如果继续前进,就要面对人工智能。而所谓智能,通常被理解为调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为了研究人工智能,必须有完善的知识理论。遗憾的是,历史上的知识理论却是两个互不关联的碎片:一个是知识工程,一个是知识发现。前者只研究知识的表示和推理,后者只讨论从数据中发现知识,两者没有联系。更严重的是,两者的“知识”都是形式化概念,不涉及知识的内容,也不涉及知识的价值,因此不能满足人工智能研究的需要。

    怎样才能建立完整的知识理论来满足人工智能研究的需要?长久以来几乎没有任何实质的进展。这就是人工智能研究道路上呈现的“二度柳暗”。

 二度“花明”:发现知识的生态规律,超越知识工程和知识发现

    在1984年发表“全信息理论”和1988年出版《信息科学原理》之后,经过12年的努力,钟义信于2000年在《中国工程科学》发表了题为“知识理论框架”的论文,发现和论述了知识的内部生态过程和外部生态过程。

    知识的“内部生态过程”是指:在本能知识的支持下,经验性知识通过提炼和完善可以生长成为规范性知识,经验性知识和规范性知识两者通过沉淀又可以生长成为常识性知识。知识的“外部生态过程”是指:全信息可以通过抽象和提炼过程生长成为知识,而知识又可以通过目的的激活而成为智能策略。

    一方面,从“全信息”生长出来的“知识”不再是“形式化知识”,而是具有形态性知识、内容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的“全知识”。另一方面,知识内部生态律和外部生态律的发现,揭示了知识的全程生长规律,统一并超越了知识工程和知识发现的理论,开启了人工智能研究的“二度花明”。

    相对于20多年磨出“全信息理论”,12年磨出“知识理论”算是有了加速度。

三度“柳暗”:现有人工智能三大学派互不相容,没有统一理论

    知识理论的建立深化了信息科学理论的研究,也为研究人工智能理论的研究开通了道路,但是并没有解决人工智能理论本身的问题。于是,信息科学/人工智能理论的研究还需要继续向前。

    现有的人工智能理论分为三种不同的研究学派:模拟人脑结构的人工神经网络学派,模拟人脑功能的专家系统学派,模拟人类行为的感知动作系统学派。数十年来三大学派各执己见甚至互不相容,始终未能建立统一的人工智能理论,成为人工智能理论研究尚未成熟的根本标志,也是人工智能理论研究的最大痛点。

    怎样才能揭示人工智能统一理论的奥秘,建立统一(通用)的人工智能理论?这就是长期横亘在人工智能理论研究道路上的“三度柳暗”。

 三度“花明”:建立机制主义人工智能理论,超越三大学派

    人工智能理论研究最为核心的问题在于:智能是怎样生成的?钟义信于2007年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了题为《机器知行学原理:信息、知识、智能转换与统一理论》的学术专著,在国内外学术界首次提出明确论断:“信息、知识、智能的转换理论”就是普适性的智能生成机制。他认为,这个机制不仅适用于人工智能,也适用于人类智能。因此,他把这个普适性智能生成机制称为“信息转换与智能创生定律”。利用这个定律,不仅可以生成人工智能,而且还可以生成人工情感和人工意识。这就是“机制主义人工智能理论”。

    深入分析表明:信息科学领域的“信息转换与智能创生定律”,物质科学领域的“质量转换与物质不灭定律”,能量科学领域的“能量转换与能量守恒定律”,构成了物质世界、能量世界、信息世界并驾齐驱的三大定律。

    书中还进一步阐明:“结构”和“功能”都是为“机制”服务的,“行为”则是机制实现所产生的外部表现;现有人工智能理论的结构模拟、功能模拟、行为模拟三者正好是机制模拟的三个无缝互补的特例。因此,建立在普适性智能生成机制基础上的“机制主义人工智能理论”就是通用的人工智能理论,于是为人工智能理论研究迎来了“三度花明”。

    20多年磨出“全信息理论”,12年磨出“知识理论”,7年磨出“机制主义人工智能理论”。研究的加速度继续发挥作用。

四度“柳暗”:信息科学人工智能研究范式的“张冠李戴”

    从“信息理论”到“知识理论”再到“智能理论”,信息科学与人工智能理论的研究由底向上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周期。但是,回顾这个历程,钟义信发现:原有的信息、知识和人工智能理论只关心形式因素,丢弃了内容和价值因素,原有的人工智能理论分裂为结构主义、功能主义、行为主义三大学派,这一切,都是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的研究遵循了不恰当的科学观和方法论所致。

    科学观和方法论统称为研究范式。一门学科所遵循的研究范式,是研究这门学科的最高指南和支配力量。不同的学科应当遵循不同的研究范式。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应当遵循信息科学的研究范式。但是它们却一直沿用着物质科学的研究范式,即物质的科学观和分而治之的方法论,犯了“张冠李戴”的忌讳。

    那么,什么才是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应当遵循的研究范式?至今无人知晓,这便成为了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研究途程上的“四度柳暗”。

四度“花明”:阐明信息科学的研究范式,超越既有的理论

    2014年,钟义信的专著《高等人工智能原理:观念、方法、模型、理论》在科学出版社出版。正如标题所表明的那样,它阐明了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研究所应当遵循的观念(整体科学观)和方法(信息生态方法论),即信息科学的研究范式,并在信息科学研究范式的引领下,构建了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全新的研究模型(不再仅仅是脑模型,而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演进模型),建立了高等的人工智能理论,即“机制主义的通用人工智能理论”。

    这是完全另辟蹊径(遵循了信息科学的研究范式,而不是物质科学的研究范式)而又大大超越了现有理论的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理论。正是新的研究范式为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研究带来了“四度花明”。

    一位哲人说过(大意):在科学的征途上,没有平坦的康庄大道。螺旋上升式的四度“柳暗花明”,呈现了人工智能研究的曲折性和复杂性,也反映了钟义信教授在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研究过程中的坚韧性和创造精神,令人印象深刻。

    著名学者马克鲁普曾在20世纪80年代指出:现在的信息科学不能被称为科学,因为它并未揭示出任何有关自然或社会的定律。现在,我们就可以说:“信息转换与智能创生定律”已成今日现实;马克鲁普的学术判断已成“昨日黄花”。

三、寄语

    人类的科学研究事业有如大河汹涌,川流不息,而且总是一浪高过一浪,永远奔腾向前。钟义信说,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是21世纪科学研究的主旋律,它只有进行时,没有终止符。我们自己虽然年事已高,但仍在继续奋进。不过,更加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不断继往开来,不断攀登新的科学高峰。

    因此,人才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课题。钟义信院士说:“青少年要从小怀有美好的梦想,珍爱美好的时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强健身体,充实知识,增广能力,不畏艰难,不断创新,不断超越,奉献社会。”他用“少年仁则国兴,少年智则国强”寄语和勉励广大青少年朋友,表达他对青少年的满怀深情。

    如今,人工智能的教育受到了广泛重视,国家也在大力倡导人工智能教育,从小学到大学都开设了相应的人工智能课程。从儿童时代起就接受人工智能教育可以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意识,对孩子的成长意义重大。习主席的许多讲话中,也不断提到了人工智能的重要性,习主席谈到,人工智能是引领本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相当于一个领头雁,这个领头雁要把后面这个队形带领起来,带动整个社会各个领域经济的各个部门一起向前走。如今,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如果运用了人工智能,就能大大提高效率和质量,因此人工智能对社会生产有重要意义。

    钟义信院士想与下一代分享关于真理和人类进步的感想,周恩来总理曾经在上世纪60年代讲过一个非常富有哲理的话:真理往往会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他说,几十亿人同时掌握一个重要的真理是一个无法想象的事情,真理一般会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因此少数派是光荣的,而不是卑微的。但是少数派也不能因为自己手中握有真理就停滞不前,而应该努力让更多的人理解和掌握真理,将少数变成多数,这样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当自己变成了多数派以后,又不应满足于多数派的位置,而应该继续前进,去发现新的真理,这样就又变成了新的少数派,新的少数派又要努力去变成新的多数派。就这样,不断地少数变多数,不断地前进,真理才能不断地被大家掌握,社会才能不断地进步。在钟义信看来,人工智能的研究非常困难,但也非常重要。当发现了新的理论处于少数地位的时候,不要气馁,而要牢记周总理的教导,把新理论让多数人掌握。只有这样,才能永远不断地推动全人类前进。

    在未来的时代,机器将替代人的一般性工作和有规律可循的智力劳动,使人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从而有时间去锻炼身体,丰富知识,更好地研究未来如何发展。有人担心机器人会导致很多人下岗失业,但其实这个担忧是不必要的。机器与人不同,人可以发现问题,因为人“不断改善生存与发展水平”的目的,所以能够不断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但是机器没有生命,也没有目的,没有发现问题的能力,所以不能从事创造性工作。在将来,人类与机器会有一个和谐的合作关系,人类发现问题,交给机器解决问题。人工智能时代是科技发展的必然方向,那些担心失业的人,应当在被机器取代之前,抓紧时间学会创造性技术,在创造性工作中发挥自己的劳动价值。人工智能模拟的是人的智能,而不能全面模拟人的智慧。人的智慧必须不断发展,整个社会才能依靠人的智慧去不断进步。只有积极愿意去学习的人,才能永远跟上时代的脚步,永远不被时代淘汰。

    钟义信院士为中国通信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没有钟义信院士给周总理写的那封信,如果没有钟义信院士的补天行动,中国的通信技术也不会像今天这样发达。他也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创建了机制主义人工智能理论。他一路从国内到亚太,再到国际,始终秉持着对科学的严谨与认真,将中国观点和成果向全世界展现,提升了中国通信和人工智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让我们衷心预祝和期待钟义信院士下一阶段的研究成果,期待他为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作者:王丽红)


(责任编辑:李欣欣)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