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采访时,许言(左)和中国文物修复工作队,仍在尼泊尔文物修复工地上,争取抢在雨季到来之前完成工作。 |
《世界遗产》:采用“四原”原则,对修复世界各地的文物和文化遗产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许 言:文物保护的一个大宗旨是保持它原有历史信息。我们采用“四原”的目的也是为了保持它所存在的主要信息,实现最大限度真实性和完整性。使用“原材料”,保持它原有的材质,使得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会更好,同时也保证它的安全。“原工艺”,保持它原有工艺和做法,使得维修和补配的成果最大限度地接近原物本身,同时原有工艺做法体现在它的载体上,进一步保证载体的真实性。“原形制”和“原做法”,也是体现它载体的最大信息量的做法。
文物好比老人,对文物进行修复,就好比让老人益寿延年。所以,采用“四原”原则进行修复的最大意义在于信息量的保存。
《世界遗产》:那此次希瓦古城修复中,坚持“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原做法”带来了明显效果吗?
许 言:“四原”原则,从环境上看,是在把握大的理念基础之上开展修复,让古城的地理环境更协调,历史环境更匹配。维修文物本体时,该原则让文物建筑在“健康”的同时,历史信息又得到最大限度的保存。两者都是使得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
但是,公众对文物的认识、理解会有偏差。让当地民众理解这种坚持,就需要我们给他们讲清楚。一方面是通过技术交流,在不断交流中达成共识;另一方面是我们进行宣传。这在整个援外工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此时,我们既需要把中国文物保护的理念认识、技术等介绍给对方,同时要对自己的做法作出合理解释,使得对方能够接受认可。
此外,我们也是站在人类共同遗产的视角,去做文物保护修复的。文化遗产没有国界,所以从保护文化遗产这个角度来交流,更容易让当地的公众接受我们的理念和做法。
《世界遗产》:此次希瓦古城文物修复中,原材料的获得途径有哪些?原工艺又是如何习得?
许 言:石材、砖和木料是我们修复过程中的主要材料,主要是从当地采购。石材找寻是从当地和周边开始,最终在另一处遗产地布哈拉寻得。砖的来源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从玛拉伊采购新补配的砖;另一部分是收购旧砖,主要从拆迁的老房子和老清真寺中获得。在对原有构件材质甄别基础之上,去采购同等材质的新木材。
我们坚持采用文物的原工艺,尽量保留文物建筑上最完整的信息。所以,在当地招募了一部分传统工匠。他们熟悉文物建造之初所采用工艺做法,在我们技术人员的管理和指导之下,开展文物修复工作。由此,来保证文物的真实性。
《世界遗产》:如何理解希瓦古城的“原形制”?
许 言:希瓦古城的本身形制是一个驿城,相当于在丝绸之路上比驿站大的一个驿城类小城市。保存比较完整,整个城墙都在。我们选择修复的地点当时是处于废弃状态,残缺严重,急需整治、维修。所以,我们在尊重古城原形制基础之上,进行文物修复和环境整治。
《世界遗产》:对今后的文化遗产修复,此次希瓦古城修复,有何经验?
许 言:文物修复的特殊性是“一事一议”。每一个文物保护的案例,都有独特性。对我们来说,文物保护工作也是个不断学习、积累的过程。
此次文物修复,使得我们对伊斯兰建筑特点,有了很大的了解,这也是个很难得的学习机会和学习过程。或许对将来类似建筑维修有很多积极作用。
《世界遗产》:现在全球疫情还很严重。这个时候回不来,大家一定很辛苦。
许 言:我目前正在尼泊尔,参与援助加德满都杜巴广场九层神庙修复项目中。虽然当地已经有了新冠肺炎患者,但是我们目前仍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每天两点一线,单调但是很忙。5月份就要进入雨季,我们必须在雨季到临之前做完瓦顶。文物维修的节奏感很重要,要非常好地把握住施工季节。我们目前已经把要修复文物的老构件收集完毕,也已经拼对成功。在春节前,主要的木构架也已经做完。按照原计划五一之前,瓦顶要做完。所以,虽然发生疫情,但是我们的修复工作也不能停止脚步。
当然,我们目前也已经根据中国大使馆的通知做了防御措施并采购食物和生活日用品。现在每天按时给工人测量体温,发放口罩和不聚集。(郎玉茁)
(责任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