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时代人物 >时代先锋>正文

医疗公益践行者张晓艳:为患者操心的“大家长”

2019-12-05 15:19 来源:中国青年网

 每当张晓艳出诊的时候,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科2诊室门口总是排起长队。一个患者出来下一个就紧接着进去,为了抓紧时间给患者看病,她连出来上厕所时都一路小跑,甚至还创下了日门诊量189人的个人记录。

  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医生、北京地区优秀中青年医师、全国最美志愿者、北京市第十五届人大代表……尽管获得了众多荣誉,张晓艳始终觉得自己就是一名普通的医疗工作者。

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张晓艳。中国青年网记者 孙伟淦摄

 对病人比对自己好的“心软”医生

  张晓艳现任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至今从医已经30多年。年轻的时候她认为,医学能够治病救人,拯救痛苦,是件很有意义的事,也因此选择了从医的路,但回想起这些年的工作,张晓艳笑着说:“我的心太软,其实不适合当医生。我看不得病人受苦,就把自己弄得很辛苦。”

  医生是一份鲜有休息的职业,“门诊、病房、会诊、夜班、急诊,遇到重症病人抢救的时候一晚上不睡觉,经常下了夜班还要照常出门诊带教学,最忙的时候一周甚至睡不上几个小时。”虽然休息的时间少,但张晓艳对工作丝毫没有懈怠。用她的话形容,年轻时候在医院工作每天都是“东跑西颠”。“出门诊、查病房、医教研,还有管理工作,样样都不能少。有的时候早上一到号都挂满了,但那边病房也等着查房,刚查完房回门诊就看患者们围过来,于是也顾不得休息马上就出门诊,常常午饭都来不及吃。”有一次,张晓艳好不容易休息了一会儿,突然发现自己腿有点木,一按还一个坑,旁边医生提醒她这是腿浮肿了,她这才发现只顾得工作照顾病人,一直没有注意到自己的身体。

  张晓艳回忆说,有一次周末出诊,本来是两个医生,但另一位生病了无法来医院,看着门口那么多患者,还有不少是从外地赶来的,她又“心软”了,张晓艳一个人担起了两个人的活,一天下来一共看了189个病人。“总不能让患者们白跑一趟吧。”

  回想起这些年疯狂工作的经历,张晓艳也佩服自己的身体很“抗造”,没折腾垮。“这两年皮肤科没有急诊了,过了50岁也不用值夜班了,本以为能稍微轻松一下,但也有了新的工作,比如全国各地慕名来求治的疑难复杂疾病患者变多,带的研究生数量也增加,科研工作还需要加强,疑难病例分析和学生们的教学工作,还有我发起的医疗服务志愿团,这些耗费精力不说,有时甚至要挤掉我的睡眠时间去做。”

张晓艳与志愿团在江西赣州寻乌县进行义诊。本人供图

 医疗下乡送温暖的志愿者医生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是我国医疗领域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也导致许多病人只认大医院,都想去大城市看病。对于这种现象,张晓艳也一直在思考有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于是想到了志愿服务的方式。2015年3月5日,张晓艳发起倡议成立“全国社区医疗服务志愿团”,从十几人到几百人,如今志愿团队成员数已经破千,这个由北京和各大城市知名三甲医院的博士生导师、教授及专家组成的志愿团队现已成为国内规模大、规格高、服务基层次数最多的全国性医疗志愿服务社团。

  将近5年的时间,志愿团走过了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地方进行医疗服务,去过革命老区福建三明将乐县、陕西铜川耀州区等,涉足过偏远地区西藏林芝,也深入到国家级贫困县江西赣州寻乌县和山西朔州右玉县,为2万名患者进行义诊并提供健康指导。这些医生都是利用自己周末休息时间到基层义诊,他们来自不同的医院不同的学科,面对复杂的病情就显示出了志愿团多学科联合诊疗的优势。去义诊的队伍人最多的一次共有27名医生,人少的时候也有10位左右,他们希望尽最大可能帮助到更多的患者。对于张晓艳来说,虽然她不能做到次次参与,但是每一次志愿服务她都要关注流程,确保医疗援助的顺利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她也在基层医生和当地居民身上看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今年6月28日,张晓艳和医疗志愿团来到了深度贫困县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羊场乡。这是他们头一次到这么艰苦贫困的地方,没有高速公路,交通很不方便,他们要去的医疗点在大山里,辗转了多个小时才到达。到了羊场乡之后,他们了解到这里有3万多的居民,却只有5个医生,7个护士,远远满足不了当地村民的看病就医需求。

  听说从北京来了医疗专家团队之后,羊场乡还有附近乡村的居民们天刚亮就赶过来排队,有的步行,有的骑自行车、三轮车,路不好走都要提前几个小时出发。张晓艳回忆起当天的场景依旧很感慨:“我们走过去村民们自动让出了一条路,走上几个台阶一回头,发现后面排队的人都看不到尽头,甚至有抱着小孩的,背着老人的,场面很令人感动。”尽管来看病的人很多,大家却都有序地排着队,没有人提特殊要求想先看病。这时候张晓艳注意到人群中有一名年轻男子背着一个老人,虽然面色着急但他也不插队,也不把背上的老人放下。再往远处看,也有几个类似的背着老人的在安安分分地排队的青年。于是她跟当地卫生院的院长沟通,希望能让这些人先来检查,希望这几个年轻人能休息一下,对此其他村民也丝毫没有异议。当天来看病的人很多,张晓艳却很欣慰,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升,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哪怕是这样一个小小的贫困县,健康中国的意识也在逐渐深入人心,她希望能趁着这样的机会多帮村民们解决一些疑难杂症。

  不仅是村民们朴实的民风打动了张晓艳,乡医的不易也令她感触很深。这几个乡医经常背着小药箱跋山涉水去挨家挨户送医送药,做预防接种的工作。他们任务重、工作条件差,也没有太多学习进步的空间,他们的精神是非常值得肯定与鼓励的,但同时也是非常需要帮助的。“基层医生的能力提高了,病人们才也不会想着总往大城市跑。”对此,张晓艳也正在考虑将医疗服务志愿团拓展到线上来,用远程会诊与培训的方式与基层医生互动交流,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更好地为这些地区送去医疗帮助。

  张晓艳与学生在诊室里共同学习文献、探讨银屑病治疗新进展。本人供图

  言传身教的严厉医生

  每当有患者从张晓艳的诊室出来,都会看到有不同的年轻小医生紧跟着出来,拿着病历给患者讲如何服药,去哪里继续检查,病情的注意事项等等。这些年轻人都是张晓艳带的研究生,也是她工作中的小助手。无论患者病情严重与否,张晓艳都要求学生跟患者们仔细叮嘱用药问题。她总说,作为一名医生最重要的就是要站在病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如果你是病人,想不想从医生这儿多听到点解释和注意事项?很多用药是不能完全按照说明书来的,要根据医嘱服药,所以我得保证每个病人都清楚如何用药。”口述、写病历、甚至会提前打印好小处方,张晓艳就像一个不厌其烦指导孩子的家长,不停地一步步帮助患者康复。她也希望这种工作方式能影响到自己的学生,等他们以后自己走上工作岗位时,也如此耐心地对待患者。

  给患者看病时的张晓艳永远面带微笑,除了检查病情,她也会经常安慰病人。她说:“安抚病人的情绪很重要,他们的心态变积极了,也就会配合治疗,病情恢复地就会快一些。要让他们少花钱、少费力,用最好的办法去解决病痛。”

  医学人才培养周期长,对技术水平要求高。所以张晓艳在带学生时也严格要求他们勤学苦练。张晓艳在美国霍普金斯医院做访问学者时,每周一到周五早上七点到八点都会都跟着住院医师一起进行临床病例和文献讨论学习。这个时候她发现,许多创新都是从边干边学中得来的,而且清晨人的头脑比较清醒,很适合学习。回国之后,她便把这种教学方式用在了自己的研究生身上。每周一周二早上七点到八点,张晓艳都带着十几个研究生在她小小的门诊里一起学习,周一学习医学领域的新进展和文献,周二学习病例,探讨一些疑难病。尽管时间很早,学生们也从不缺席从不迟到。张晓艳家远需要提前一个小时从家里出发,也依然风雨无阻跟学生们一起学习探讨。她一直希望,自己教给这些青年人的不仅是医学知识,还有学习的能力,与患者的相处方式等等。

 雪中送炭的勤奋医生

  慢性病银屑病(俗称牛皮癣)一直是困扰皮肤病患者的一大顽疾。病情的反复发作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响,也使家庭经济负担与国家医保支出加重。张晓艳表示,当前银屑病的病因病机还没有完全确定,还没有形成一个更加科学有效的综合防治办法。“我希望能在银屑病的防护和治疗上多做研究探索,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类型、不同疾病程度、不同合并症的银屑病患者,系统地指导如何有的放矢综合防治,促进恢复、防控复发,科学制定适宜的运动量与饮水量,如果能成立一个银屑病病房就更好了。”

  回顾三十多年的工作与经历,张晓艳觉得收获满满,“每当把疑难重症的皮肤病治好,把复杂的问题解决掉,我都非常欣慰,能够帮助到病人解决病痛很有意义,再苦再累也是值得。治病救人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我也愿意付出更多,帮助更多的患者。”(中国青年网记者 曹迪)


(责任编辑:赵娜)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