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甫却克墓地全貌 王瑟摄/光明图片
拉甫却克墓地出土的陶罐 王瑟摄/光明图片
拉甫却克墓地出土的铜镜 王瑟摄/光明图片
拉甫却克古城边的佛寺 王瑟摄/光明图片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博馆员王永强几个月来百思不得其解:从哈密市拉甫却克墓地墓葬的发掘情况看,这明明是唐代新疆地区中等规模以上的墓地,特别是斜坡墓道砖室墓,是东部天山地区该类墓葬的首次发现,更是除新疆库车外第二处发现,是一批具有典型中原汉式风格的墓葬,但却没发现一块墓志铭。
墓地不远处一座古城依然高耸矗立。虽说古城常年受雨水冲刷分南北两部分,但宽阔的城墙、高大马面清晰可见。古城外还分布有巨大的佛寺遗址和一座疑似仓储的遗址。
这座笼罩在迷雾中的古城位于新疆哈密市伊州区五堡镇博斯坦村,地处天山南麓白杨河中游东岸地段,是国务院最新公布的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拉甫却克古城。
种种迹象表明,这里曾经繁荣昌盛,是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的城镇,怎么就没有任何可供追寻的踪迹呢?
古城轮廓日渐清晰
从王永强团队的调查来看,拉甫却克古城是哈密市为数不多、保存较为完整的唐宋时期城址。今年4月,王永强团队在对古城实施详细调查时,在其北侧70米处新发现一处墓地,初步研究显示,墓地的年代与古城相近,应是与古城同时期的重要遗存之一,遂命名为拉甫却克墓地。
9月至10月,王永强团队对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墓葬均修建于一处原生黄土高台上,平面大致呈南北向长方形,南北约150米、东西约73米,高约3.5米。高台中部有一条东北—西南向冲沟,将台地分隔为南北两部。
在墓地北区,王永强团队共清理出斜坡墓道墓19座,包括二座砖室墓。清理出竖穴偏室墓19座,地面葬21座。斜坡墓道墓和竖穴偏室墓均未发现地面建筑。斜坡墓道墓的墓葬多数呈南北向,墓室开凿于墓道北侧,个别呈东西向;墓道口部用土坯封闭。只因这批墓葬多数被盗扰,封门都很不完整。此墓葬多呈长方形墓室,平顶、直壁,在墓底西侧或北侧留有生土二层台。墓葬内有单人葬、双人合葬及多人多次葬,以仰身直肢葬为主。随葬器物有开元通宝、五铢、陶灯、陶罐等。偏室墓分为两类:一类墓道呈长方形,长宽比例小;另一类墓道呈南北向长圆形或椭圆形,长宽比例大。偏室均开凿于墓室西壁,均用土坯封闭。以单人仰身直肢一次葬为主。墓道呈长方形者,以男性墓为主,随葬陶罐,少有其他器物。墓道呈南北向长圆形或椭圆形的偏室墓以女性墓为主,随葬器物多样,有铜镜、漆盒、开元通宝、萨珊波斯银币、陶罐等。最奇怪的是地面葬。它们或借用早期的建筑基底埋葬人骨,或用土坯直接在原地面修筑长方形墓室埋葬人骨。这类墓葬多数被盗扰。从发掘情况看,此类墓葬流行合葬。随葬品有铜耳环、开元通宝等。
在古城西边,王永强团队在对一处高大土堆进行仔细考察后发现,它是一座巨大的佛寺。佛寺分为两区,保存有佛殿、洞窟、僧房窟、佛塔等遗迹。一区以佛像崇拜为中心,二区以佛塔崇拜为中心。从佛寺建筑工艺、布局、残存壁画及位置看,应是与拉甫却克古城年代相当,是依附于拉甫却克古城的建筑。
在古城西北边300多米的高台地上,王永强团队也有了新发现:一排排圆形的地坑整齐排列,十分有规律。高台呈南北向长方形,四壁陡立,南侧开凿出上下的门道。地表见50余座圆形窖穴,于原地面下挖而成,较为密集。窖穴大者3至5米,小者不足1米,深浅也不一。发现有青砖、木炭、土坯等遗物,初步判断应为仓储。
一处有城、有墓地、有佛寺、有仓储的古城遗址群面貌完整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古城功能趋于明确
虽说王永强团队只对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但通过对它的调查、发掘和初步分析,王永强认为,这处墓地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斜坡墓道墓是典型中原汉式风格的墓葬,这对研究东风西渐、丝绸之路的开拓意义深远。墓地出土有开元通宝钱币等年代特征明显的遗物,测年也在唐代,是哈密市唐代墓葬的首次考古发现。兼之唐时期斜坡墓道墓和砖室墓,证实了哈密历史文明脉络以及与中原王朝的亲密关系,补充了哈密历史时期考古的缺环。
墓葬中首次出现了口手含握钱币现象,且口手含握不同钱币,这在过去从未发现,值得认真研究。
墓地位于拉甫却克古城北侧不足百米处,是古城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现,进一步明确了城址的功能和布局,为古城的保护和展示利用提供重要资料。
王永强说:“有学者认为拉甫却克古城是唐代纳职县城之所在,但因古城少有遗物,这种观点多为推测,少有实证。今年我们发掘的墓地,为纳职城定名提供了绝佳的参考资料。”
王永强承认,由于墓葬保存情况较差,可能存在的文书全无发现。漆木器、棺木等朽腐殆尽,又缺少墓志等详细年代信息,这对于如何在高度和深度上认识及判定这批拉甫却克古城的价值和性质,还需要认真地思考与更多的工作。
古城是东西方交流的见证
站在古城西北角,高大的城墙、马面清晰可见。间隔一块葡萄地,墓地就在眼前。眺望远处,依稀可辨仓储所在地。身后不远处,一排高大白杨树后,高大土台就是佛寺区。
新疆博物馆馆长于志勇认为,以吐鲁番的发掘情况看,规格高一点的斜坡墓道的侧壁边上应该有龛有墓志。现在除了敦煌之外,这种墓葬形制在楼兰地区、营盘地区有发现,轮台、库车也有发现。我认为它们都来自河西地区。鄯善、高昌、交河有,处于中间的哈密就是重要的一环,不可能没有。
西安市考古研究院专家张全民认为,这个发现填补了哈密隋唐时期的空白,确实是意义重大。本地可能流行的是竖穴偏室,它是比较早的墓葬形制。斜坡墓道墓是中原地区流行的墓葬形式,这反映了哈密地区纳入唐的管辖之后,在墓葬文化面貌上受到唐文化的影响。哈密处于中西文化交流的要道上,丧葬习俗也会受到中亚的一些影响。口手含握钱币的习俗就是通过丝绸之路来自中亚西亚一带,而且出土的东罗马金币、萨珊波斯银币,进一步反映了哈密在中西交通路线上的重要地位。仿东罗马金币和萨珊波斯银币在丝绸之路沿线有许多重要发现,哈密的这处发现也是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考古队队长龚国强认为,拉甫却克古城考古调查补充了丝绸之路许多空白点,也丰富了这方面的内容,使人们对丝绸之路的了解更进了一步,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不可替代的。从墓地发掘出来的东西方特性银币、金币、铜币,包括墓葬表现出来的文化,以及绿松石、耳环等,充分表现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龚国强说,这种用土坯垒成一个个小的单间式的、里面合葬墓葬类型在新疆并不多见。
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考古队队长石自社认为,拉甫却克古城遗迹的分布,和中原地区有很多相似点。城和陵是分不开的,有城就会有陵,有城有佛寺,它的配置与中原地区非常类似。可以说,这一定是受中原文化影响的。拉甫却克古城的配置非常全,这正是丝绸之路上非常典型的、非常丰富的古城。出土的大耳环在中原地区没有见过。开元通宝从品相上说是非常高的一种品相,做得比较规矩。是中唐或者中唐偏晚一点的,和墓葬的时代比较吻合。
石自社说:“墓砖满绳纹应该是隋到初唐的。考虑到传入的时间,到中唐也正常,这种砖到元明清就没有了。这就把时段确定了,所以说拉甫却克古城是中唐时期比较吻合。”
拉甫却克古城是不是纳职县城呢?寻遍文献,仅《元和郡县志》等有粗略记载:“纳职县,下。东北至州一百二十里。贞观四年置。其城鄯人所立,胡谓鄯善为纳职,因中县焉。后汉明帝曾于此置宜禾都尉。”根据记载,唐代伊州有1729户。如果三个县匀一下,每县有五百多户。可惜古城已看不出原来的规模。认定它是纳职县,还需要更确凿的实物印证。这又给我们留下一个谜。(尚玉平 王瑟)
(责任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