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书记驻村记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冲刺阶段。广袤大地上,成千上万驻村干部奋斗在精准扶贫第一线,为贫困民众过上好日子殚精竭虑,奉献青春,奉献智慧。听听驻村书记讲述自己的扶贫故事,可以从中感受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的成就。
废果变身致富“金果”
■ 金达芾 商务部派驻四川省广安市革新村第一书记
金达芾(右二)在写电商小店告示。记者 王明峰摄
“我们两个合个影,要不要得?等你走了就合不上了。”今年9月23日,革新村村民还沉浸在文艺活动的热烈氛围中,村里的党员贫困户王明泽扒开人群走到我面前,用他粗糙有力的大手紧紧抓住了我的手。老王平时话不多,是个内敛的川东汉子,但我从他坚定有力的动作中感受到了淳朴的真情。
我和老王的“战斗友谊”还要从一年前我发起的“柚果战役”说起。那时我刚到村里,看着一望无际的龙安柚直发愁。听说从2014年种上这800亩柚子之后,就没怎么卖出去过。村民见换不来钱,更懒得管,于是越发卖不出去,一提柚子,全村人都摇头。
赚不到钱带来的问题,还得靠赚钱来解决。为了赚钱,我逼着村支书杨盛荣仔细想,柚子除了当水果还能干什么。杨支书抓耳挠腮地想了好几天,终于提供了一个情报:每年柚子刚结果的时候,会有二道贩子到村里来收那些掉在地上或者梳果梳下来的小果子,几毛钱一斤,据说拿出去当药材卖,但收购量很少,老百姓赚不到多少钱。
找专家一打听,原来柚子和其他柑橘类水果一样,没长大的小果子是可以入药的,学名叫枳实,市场价值还挺高。得到这个信息,我就坐不住了,要是能找到大厂家收购,就能变废为宝。
这是让柚农赚钱的好机会啊!我赶紧给商务部有关单位打电话,请他们帮我联系做这种业务的企业。第二天,部里同事就找到了愿意收购柚果的企业,一公斤20元,敞开收。我和杨支书高兴坏了!刚上任我就找到了工作抓手,杨支书也能甩掉带领村民种了柚子却赚不到钱的烦恼。
说干就干!我们打印了收购小柚果的告示,在村里四处张贴,备好了笸箩、筲箕、麻袋,准备大干一场。然而告示贴出去两三天,除了杨支书家属外,竟然不见一位村民前来交货。
眼看树上果子越来越大,再不收就超过限定尺寸了。没办法,我只好找来各村民小组组长,开会压任务。没想到一开会,组长们对这件大好事表现出了明显的抵触情绪。
“你们说这个果子能赚钱,谁也没看到过。万一我们辛辛苦苦去摘了,最后你们不给结账咋办?这个还好说,最多白干,可要是我们替村里收了老百姓的果子,村里给不了钱,我们咋和老百姓交代?”老王是一组组长,性格耿直,第一个站出来说话就给我和杨支书出了个难题。但事到临头,现在要是说不干,党支部的威信没了不说,这个致富增收、打破龙安柚产业链恶性循环的好机会也就失去了。
“你怕啥子?只要你们拿果子来,咱们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绝不差老百姓一分钱。赚了是村里的,赔了我个人负责。”我当即表态。
“赔钱算我一个。”见我表态,杨支书也立马站出来表示支持。尽管这样,村组干部也只是答应回去宣传一下。
中午正在午睡,突然听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我翻身下床开门,见王明泽满头大汗地站在门口,身旁是只半人多高的大麻袋。打开一看,里面是翠绿的小柚果,足足有七八十斤重。
“金书记,我早上说老百姓有顾虑是实在话,现在给你们送果子也是个实在事。村里搞产业,我王明泽作为老党员,第一个要支持,老百姓的柚果你们答应了给现钱就不能反悔。这80斤果子是我从早上到现在捡回来的,等你们赚到了钱再给我结账,赚不到钱我就不要了。”
说完,老王放下东西转身就走。
从那天下午开始,我们陆陆续续收到老百姓交来的柚果,一袋果子换回几张红红绿绿的钞票。慢慢地,收果难关总算迈过去了。
“收购风波”只是“柚果战役”的一个序幕,因为干这个事谁也没经验,因此我们在后期加工、存储、防霉等各个环节都遇到了重大挑战。每当我们遇到困难感觉事业很渺茫的时候,一个又一个像老王这样的村民和我们驻村工作队一起,同舟共济、共克时艰。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才把一个产业从无到有地做了起来,把一堆烂在地里无人问津的废果变成了年产值近百万元的致富“金果”。
两年的驻村经历让我感悟最深的就是,没有村民的支持,我们干不成事!只有依靠党员,发动群众,以真心换真情,我们的脱贫工作才会越做越好。(记者 王明峰整理)
“蜂箱大转移”历险记
■ 韩嘉锴 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西涝峪口村第一书记
韩嘉锴(左)和村民一起抢修生活用水管网。孟杨诗桦摄
入冬时节,站在西涝峪口,向远山眺望,已是层林尽染的时节。我在秦岭脚下的这个小村庄已度过了900多个日日夜夜。时至今日,我仍清楚地记得初来乍到下村入户时的情景。
第一次走进贫困户安闯娃家时,我着实吃了一惊:老旧的土墙房已经破烂不堪,房梁全靠木头支撑,年久失修破损严重;安闯娃和年过七旬的母亲在偏僻山沟里相依为命,出行极为不便……此情此景让我心里一酸,不禁流下泪来。
为摸清全村的生产生活情况,我和同事们在一个月内走访了全村296户人家。除了务农,村民大多外出打工,但收入十分有限。“如何让老乡摆脱贫困、鼓起腰包?”秦岭的夜晚静悄悄,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战中的重中之重。因此,西涝峪口村可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变“输血”为“造血”。经过实地勘察、请教当地专家,我们决定在村里搞中华蜂养殖。
说起养蜂,初夏那次“蜂箱大转移”让我尤为难忘。2017年5月的一天,秦岭大雨突至。考虑到雨后山里气温低、夜晚光线暗、利于蜂群落地,我们和几个养殖户一商量,打算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将蜂箱运上山。
下午4时,大雨渐停。我们叫来运蜂车开始上山。雨后山路湿滑,车走得很慢。遇到布满淤泥的路面,大家下车推车上山。快到养殖基地时,山路变成了羊肠小道,只能容一人通过。而此时,早已夜幕四合。
大伙儿拿起手电、顶着头灯,搬着20多斤的蜂箱,深一脚浅一脚地运到养殖基地。深夜12时,经过8小时奋战,200箱蜜蜂全部摆放到位,在林间错落有致。虽然山上很冷,但看到大家撸起袖子不顾一切的干劲儿,我心中热流涌动。
除了养殖中华蜂,我们村还建起了葡萄园和蔬菜大棚,目前正积极探索乡村旅游。在各种帮扶政策的支持下,村里贫困户人均收入已由2016年的3000元,提升到现在的2万余元。
几年过去,我最挂心的还是安闯娃。在驻村工作队帮扶下,安闯娃盖起了3间新房,搞起了肉鸡养殖。日子好了,他重拾信心,还干起了修鞋营生。如今,安闯娃家已成功脱贫,对未来充满期待。
日子好了,整个西涝峪口村热闹起来了。春节期间,村里给村民送对联、送灯笼,元宵节猜灯谜,还有社火表演。3年过隙,驻村虽苦,但老乡质朴的笑脸亲切又温暖。秦岭脚下,这段青春奋斗的时光,是我人生中一抹闪亮的记忆。(记者 高 炳整理)
城里干部成“泥腿子”
■ 叶伟杰 河南省南阳市社科联驻唐河县桐寨铺镇周庄村第一书记
叶伟杰(右一)与贫困户张义峰一起察看西瓜长势。鲁 钊摄
扶贫工作难,若是把心贴近、情融进、共甘苦,就能打开局面,让群众开心脱贫。2016年1月至今,我担任周庄第一书记。4年来,我驻村为家,奔波忙碌,殚精竭虑,群众说我一个城里干部变成了“泥腿子”,青年人变成了“老头子”,换来的是村庄由乱到治、由穷到富,贫困村华丽蝶变成了美丽乡村。
周庄是有名的老大难村,共有86户,贫困人口285人,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贫困程度深。我全年住在村里,进家入户,掌握详细情况。
村民王伟保老实木讷,不善应酬,农产品卖不出去。我去他家聊天,他家的狗“老木”凶猛,人不敢靠近,我多次拎着礼物上门,顺便也给“老木”扔些吃的。时间长了,次数多了,也就混熟了。“老木”认可我这个朋友,绕着我撒欢。每次我进出村,“老木”总要蹦跳着迎送很远。我引导组织贫困户种植优质西瓜、甜瓜和红薯,目前初具规模。王伟保种的红薯好,如今收入可观,已形成品牌效益。他媳妇经培训学会了手工编织,全家很快脱贫致富。
村民张志国常年多病,我带着他到镇医院作全面检查,找医生对症下药,开了长期服用的药品,办了慢性病卡。他身体壮实了,我就安排他进入企业在村里建成的扶贫车间,有了稳定的收入。
实现稳定脱贫,首先要接受良好教育以提升自身素质。我到上级政府和教育部门争取项目改建学校,联系市区学校、企业捐赠教学用品;筹资20万元成立教育扶贫基金,每年资助考入高中和大学的贫困学子;以“雨露计划”、帮扶企业培训为载体,多次对贫困户进行种植、养殖、驾驶、手工编织等技能培训,增强其“造血”功能,提升其脱贫致富能力。
现在周庄水清了,环村污水沟成为清流渠;水通路通气通,安装了太阳能路灯,用上了天然气,全村收入明显提高且稳定持续,83户273人告别贫困,整村实现高质量脱贫,红色文化的美丽乡村初步形成。(鲁 钊整理)
义无反顾来扶贫
■ 张建红 甘肃省华池县铁角城村第一书记
张建红(右一)走访贫困户。受访者供图
去年6月底,我来到铁角城村,担任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长。当时,孩子刚填报完高考志愿,老父亲也已80岁高龄。丈夫、孩子不停地埋怨我,但我还是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这条路。
铁角城村是华池县最偏远的村,位于甘肃、陕西两省交界处。由于地处偏僻、山大沟深,这里曾经赌博之风盛行。华池县这边的警察来抓,赌徒就越过省界跑到陕西那边;那边的警察去抓,赌徒就跑到我们这边。有的家庭夫妻都是赌徒,好几户因为赌博妻离子散。
来这之前,我是甘肃省体育局田径曲棍球运动管理中心人事科长,从来没有过在农村生活、工作的经历。初到铁角城村,居然花了两天时间:先从兰州乘车到华池县城,第二天一早才到村里。公路沿着山沟蜿蜒,上车不一会儿,我就头晕恶心、呕吐不止。
我刚来的时候,村里202户中有72户是贫困户。分析致贫原因,无非因赌、因病、因学。村里宗族势力盘根错节,连续三任村支书都辞职不干,成了县里有名的“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
矛盾多、困难不少。我们工作队员和乡镇包村干部一起想办法,烧起了三把火。
第一把火,我们严格按照《甘肃省农村党支部建设标准化手册》规范村党支部建设,按照村组地理位置重新划分了村党小组并选出组长,同时推动各党小组开展活动。后来又重新选出了村“两委”班子,彻底扫除了笼罩在乡亲们心头的阴霾。
第二把火,我挨家挨户入户调研,哪家几口人、都有谁,哪家在外打工、上学,我都摸得一清二楚,了解他们的烦心事、头疼事。
第三把火,对村民极为关注的低保和临时救助对象确定问题,我们落实了村民民主议事制度,让大家公平评议选举,从而赢得了支持和认可。
要脱贫,既要抓眼前,又要看长远。我们引导贫困户根据自然地理条件,调整种植养殖结构,种起了荞麦、小米、胡麻等附加值相对较高的作物,并且办起了宗清、万锦湖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户托社养”模式带动66户贫困户致富。
扶贫,更要扶智、扶志。我组织开展了“家长课堂”“妇女课堂”和“群众课堂”,宣讲传统文化和政策法规,引导村民自尊自信自立自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村里赌博的恶习被摒弃,文明程度大大提高。
一年多来,生活上、工作上我碰过不少钉子。可我觉得,拔掉这些钉子的过程,也就是挖掉穷根子的过程。去年底,我们村有48户贫困户摘掉了“穷帽”。眼下,又有23户贫困户正在进行公示,很快就能脱贫出列,剩余的一户因为丧失劳动能力,属于政策兜底户。到今年底,铁角城村就能彻底铲掉穷根子了!(记者 付 文整理)
村民笑脸最珍贵
■ 取 追 云南省德钦县委宣传部派驻江坡村驻村书记
取追(右)在整理扶贫工作材料。江 初摄
2016年10月底,我来到佛山乡江坡村参与扶贫工作,2018年被任命为村第一书记。
驻村3年,除了5+2、白加黑地整理材料和加班加点干事,还有许多小事丰富了我的驻村生活。上世纪70年代初,一个名叫巴登的年轻人在江坡村开展落实政策工作,村里的老人大多熟悉他,而他就是我的外公。没想到40多年后,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也来到外公当年工作过的地方,成为驻村扶贫工作队一员。时间的洪流让我们祖孙二人的人生在江坡村这个点再度交汇,尽管岁月不同,我们却有着一样的担当和使命。
刚到江坡后入户走访,我认识了尼玛次里大叔。他身患重病,靠家里购置的一个吸氧器维持生命,是典型的因病致贫户。我决定尽自己所能帮助这家人。我及时把尼玛次里住院的情况反映给负责他家的帮扶人员,大家都尽自己所能给予各种帮助。可是在撑过女儿婚礼后没多久,老人还是离开了人世。
如果说疾病是带走生命的一种残酷形式,那么年老+孤独+疾病又该是怎样一种残酷?在江坡村的一个山头上,距离村民小组几公里外,70多岁的公求白追奶奶独自居住。老人家境贫寒,体弱多病,那些漫漫长夜她一个人是如何度过的?在我的努力下,村总支书记扎史农布联系乡文化站给公求白追送来一台电视机。偶尔回单位,我会把她的事讲给同事听,大家最终和这位老人建立了亲密关系,不仅买生活用品寄给老人,还多次前去看望她。鉴于老人的情况,我们多次去劝说老人的亲戚,最终她被接回了亲戚家。后来我再次入户看望老人,老人拉着我的手,再三感谢我和同事给她的帮助。看到老人的生活有了着落,我感到由衷的幸福。
德钦全县今年初已通过国家考核,可以说已脱贫摘帽,我也在两个月前结束了驻村工作。3年里,全村67个村民小组167户人家我都走访了个遍,没有落下一户,特别是那30个建档立卡户,我不知串过多少次门。我认识了全村的老百姓,村民给我的笑脸就是对我工作的最大肯定!(江 初整理)
(责任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