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有一群人,他们始终奋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为贫困群众脱贫摘帽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就是“驻村第一书记”。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人民网海南频道推出策划“奋斗的中国人·海口驻村第一书记”系列报道,采访海口7位驻村第一书记,通过他们的故事,展现海口脱贫攻坚的精彩画卷。
人民网海口11月11日电(王硕、符武平)“既然驻村了,就为农村做点事,党员就是要为老百姓做实事儿的”,说话的人辜政,是清泉村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长。
辜政(中)和驻村工作队队员吴宇( 右)、吴雄(左)下田查看村里山油茶生长情况 符武平摄
从驻村的第一天起,“辜书记”就成了这位85后的年轻小伙的新身份,一年多过去了,他记不清听过多少声“辜书记”,这声“辜书记”从村委会喊到村民家里,从办公室喊到田间地头,也喊进他的心里。
2018年4月,辜政从海口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来到清泉村。进村后,辜政就和工作队队员走村访户了解情况,研究市场和农村产业发展,寻找适合清泉发展的路子。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村里初步形成山油茶种植产业,农户们也根据自家条件搞起了种植和养殖业,如今村里只有5户未脱贫,产业发展日益兴旺,群众的日子也是越过越好。
智志双扶 坚定扶贫真决心
海口琼山区清泉村曾是海口市贫困人口最多的村,全村共有“十三五”建档立卡贫困户141户623人,由于发展落后,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大部分是老人和妇女儿童留守。到任后,辜政一户一户的走访,全面了解贫困户的家庭情况,察乡情听民声。
村里为什么不发展?贫困户因何贫困?经过一圈走访,辜政发现根本问题还在思想观念上。心病还须心药医,辜政决心首先解决村民的“心病”。
借助主题党日活动,党支部把党和政府的政策送到村民家里,主动推动优惠政策的落实,加强党员党组织和群众的联系。有好政策和贴心的帮扶,村民眼界开了,思路明确了,未来有了盼头,发展的决心也就坚定了。
一年多来,村民跟着驻村工作队,理头绪,找问题,瞄准产业发力。针对不同农户,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充分尊重其意愿,做好服务工作,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借助政府资源,凭借自己的努力脱了“穷帽”。
符芳学是清泉村委会石井村村民,一个人兼职三份工作,既是村里电商服务人员、也在村里的羊场打工,同时还是村里的保洁员。如今,他用自己赚的钱盖了新房。日子好了,作为党员的他自然想到其他村民,主动带动其他村民通过电商卖农产品,做的有声有色,致富路子越走越宽。
清泉村委会长山村村民王大全,之前只能靠打零工维持生计,生活困窘。如今,不仅种起荔枝,还养起了鸭。看到鸭苗难买,头脑灵活的他注册了个体户,做起了鸭苗孵化,下一步还希望组建合作社,带动更多人一起通过养鸭致富。
2018年,清泉村人均收入达到了7986元,相比2015年翻了一番,到年底仅剩5户17人未脱贫,预计今年底全部脱贫。
“羊场长”卢照武、“荔枝王”王大全、农村电商负责人符芳学,曾经的贫困村频现“致富能手”,屡屡登上海南省电视夜校,明明白白的往致富路上奔。
抓好党建 促进产业真发展
“乡村振兴靠产业”。如何实现本地优势和特色的产业发展,一直都是辜政和驻村工作队关心的问题。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对市场的把控,离不开产业链上下游的打通,需要的是强有力的团队。
“帮钱帮物不如帮个好支部”,一开始,辜政就确立了党建引领产业的思路。他带领村里的党员学习习总书记关于扶贫的论述,深入学习十九大精神,把握大政方针,明确工作思路,并落实到工作每一个环节。
2018年底,经调研,辜政和驻村工作队员发现清泉村大部分林地都在中低丘陵地带,土层深厚,适宜油茶作物生长。当地村民大多为弱劳力,也适合种植这种不需要太多人力的作物,做足了研究就开始主推种植山柚油茶。
但想法一提出,便遭到村民的质疑,“你们推的这个,我们前十几年、二十年都有种过,挣不了钱”。
这个时候,党员干部站了出来,带头先把油茶苗种在自己家的田里,驻村队抓准时机主动与园圃老板洽谈,为村民争取到优惠的价格,给村民们吃了“定心丸”。短短半年时间,22户贫困户种植山山油茶234亩。目前,全村已种植山油茶约400亩。
清泉村驻村工作队下田指导农民山油茶种植 符武平摄
辜政和驻村干部们的不断摸索,在清泉形成了“12+3”的发展模式,驻村工作队是领头的“3”,定发展的思路与方向,致富带头人、党员干部、贫困户共同构成了“12”。
“12+3”的产业攻关小组,直接与村民对接,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村民提供从纠纷调解到技术培训,从保姆式指导到微信群里的及时解惑的一站式服务,也把更多的村民团结到产业发展的第一线。
做强规划 让村民得真实惠
山油茶是种起来了,订单也供不应求,但想要进入更大的市场,就需要有长远的规划和适应市场的机制,辜政又把目光放在了专业合作社。
“目前已经在搞专业合作社了,把原先党员带动产业的“12+3”小组慢慢升级成专业合作社,起到更大的带动作用”,让村民成为经营主体。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村里发展还得让他们自己能有经济活力,自己干起来”,辜政说。
说起村子未来的规划,辜政也信心满满:“接下来准备建立一个油茶的一个品牌,然后委托正规的厂家给生产油茶产品,然后推广和售卖,让消费者认可,也让老百姓也得到真正的实惠。 ”
油茶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还给辜政和驻村工作队更大的启发。他们希望能带动三门坡等周边老百姓一起发展产业,把山油茶打造成地理标志产品,让油茶产业成为老百姓可以长久受益的好产业好项目。
扎根基层 真心换真情
“村民们是很实在的,你对他们好,他们会反过来对你十倍百倍的好。”
2019年2月任满后,由于放心不下刚落地的油茶产业,辜政又主动申请了留任。当时,正值女儿即将出生,辜政也很少回家照料。“我和我老婆的祖辈都是老红军,来的时候老人叮嘱我说,‘你下去吃点苦不要紧,关键是要为老百姓做点实事’,我也一直记着”。
后来辜政妻子出国学习,为了不耽误工作,辜政便让岳母带着不满四个月的女儿到村里一起生活,一家三代驻村扶贫。襁褓中的孩子就这样来到清泉,来到村民们中间。几个月的孩子,经不住暑热和蚊虫叮咬,但工作忙起来的时候,辜政也常常顾及不到。甚至有一次屋里停电,几个月的孩子在风扇都没有的平房过了一天。虽然就在办公室隔壁,辜政却连去看一眼的时间都没有。说起这些,辜政眼睛红了又红。
“人心都是肉长的,村民们看到我们是真心想做实事,也经常来帮我。”辜政说,岳母一个人带孩子,赶到要做饭的时候常常腾不出手。村里的大姐、大妈们轮流来抱孩子,看到屋里没了油,没了菜,村民主动帮着买回来。
一年多的驻村生活,辜政已经扎根在了清泉村。他说,作为党员,要联系群众,要让群众觉得亲切。“原先这一块做的很不够,不懂说群众爱听的话,懂听的话,但驻村以后,老百姓说什么能听得懂了,知道老百姓想什么”。
当他越来越懂得俯下身的时候,村民也一次次打动他的心。
“有时去村民家里,走的时候都要塞东西让带走,我们不要,村民就追到车前,等着车发动的时候,隔着窗户把东西丢进来”,一来一去间,是最朴素、最真挚的乡情,“与其说村民们需要我,其实我更需要村民们”。
(责任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