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记者程东建 通讯员李军 朱齐 白柳 安徽省颍上县慎城镇找准群众“需求侧”与文明实践“供给侧”结合点,以志愿者为主体力量,优化资源配置,因地制宜,不断探索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方法路径。
把准群众需求,整合资源夯实实践基础
一是优化资源配置。围绕“我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共用共享,摸清辖区内各类特色资源、阵地场所及社会组织等方面资源,形成“资源清单”,积极打造理论宣讲、教育、文化、科技与科普、健身体育服务“五大平台”,组建镇、社区二级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86支。建设实践所1个,35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未成年人活动室、科普活动室、农家书屋,39个党员活动室,36个文明实践大讲堂,8个文化活动广场、3个法治广场、42个晨晚练点、7个文明实践基地、11个文艺团体等矩行阵地,实现整合集聚,变原先的“各自为战”为“兵团作战”。
二是搭建点单平台。结合“五级书记大走访”“遍访贫困对象”“三联四建”“颍上夜话”等实践活动,组织镇村干部上门点单、链接“颍上论坛”网络点单、通过热线电话征单、直面座谈询单等方式,以及依托便民服务大厅、为民服务代理点,全面搭建群众“说事”平台,让社区居民群众知道有意见“找谁提”、有事“找谁办”和“怎么办”;及时组织人员对点单库进行归类汇总、筛选审定,结合年度工作和不同时段的工作重点,采取“共性+个性”方式,制定服务菜单,有针对性开展活动,做到“不离上级谱、唱好本地戏”。
三是开展联结共建。13名镇领导深入联系点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恳谈,解决实际问题;组织镇直单位与35个社区结成帮扶对子;采取县文明实践中心派单与乡镇文明实践所邀(约)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传、讲、评、帮、送、赛、演等路径,协调联合县镇两级文化、教育、科技、卫生、法律、专家、巾帼、青年、“五老”等志愿服务队开展“传承端午文化•传递家国情怀”文艺演出、“举旗帜、送理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宣讲活动达93场次;组织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先进事迹“六进”巡讲活动20余次;举办扶贫文艺宣传演出38场次,扫黑除恶宣讲报告活动40余场;卫生健康普及进社区38次,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开展公益志愿服务117次,直接受益群众7万余人,让更多的服务元素惠及群众。
优化供给配送,壮大志愿服务市场配置
一是强化队伍专业化建设。激活人力资源这个“池子”,积极在群众身边找资源找力量,及时招募480名志愿者。大力培育“夕阳红”、“红雨伞”、中青安防等专业志愿服务队伍。坚持镇文明实践所派单与专业对口领单相统一,各专业服务队依据自身资源、队伍、阵地、意向等情况,及时向镇、社区文明实践所(站)报备可开展志愿服务项目,让专业人才做专业服务,促进服务工作良性循环。
二是注重项目特色化推进。因地制宜、分层分类,培育出“携手同心、守护慎城”、“绿色家园、植树有我”、“弯腰一秒、舒心百米”等实打实、接地气、顺民意的志愿服务项目14个,激发志愿服务“众创空间”。管仲社区、龙门社区、四里湾社区等在重大节假日和传统节日,采取“专场集市”、“综合集市”、“流动集市”等方式,组织志愿服务者(项目)“摆摊”,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活动,惠及群众12万余人次。城市花园社区、张洋社区等实践站广泛征集居民“微诉求、微愿望”,分期分批解决一批微路网、微绿化、微广场、微设施、微爱心、微文化等微公益项目,特色实践有声有色。
三是提升平台信息化时效。把“互联网+”作为提升志愿服务质量的有效手段,将志愿项目通过QQ工作群众、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发布,面向社会单位、公益组织和个人进行众筹,调动志愿者广泛参与,使实体志愿服务与互联网产生叠加效应。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针对城区志愿服务薄弱实际,通过“工作群”发布了一则志愿需求:“颍城各交口需要160名志愿者,为文明交通提供各项服务。”发布当天,130名志愿服务名额就分别被颍上县公益志愿者协会、阜阳市文明之光志愿者协会两大协会预订一空,实现了需求信息的有效对接。
激活流通要素,繁荣志愿服务市场活力
一是扛起“主战场”责任。立足地处城区的区位优势,把开展志愿服务作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文明乡镇的硬杠杆,以管理促效益,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和志愿者培训等机制,坚持“月底议”“季度查”“年度评”,统筹运作调度,围绕中心任务抓好落实。投入资金120多万元,加强对镇(社区)文明实践所(站)进行硬件配备、软件管理。
二是打造志愿服务品牌。坚持生活化融入,综合运用实践养成、舆论宣传、文化熏陶等方式,积极培育志愿文化,叫响志愿服务活动品牌。夕阳红治安巡逻志愿服务项目、中青安防人道救援志愿服务项目分别获得全县优秀志愿服务项目一、二等奖;城市花园社区、颍阳社区、张洋社区等社区被评为优秀服务社区。结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策划开展“我和我的祖国”“学习雷锋好榜样”快闪等专题活动,通过县电视、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媒体上强化宣传,提升了志愿服务的知晓率、认同感和参与度。
三是注重激发内生动力。把道德模范和优秀志愿者作为志愿服务领域的明星,推行志愿服务积分入户激励政策,形成“一人志愿带动众人行善”的良好局面。把文明实践融入到脱贫攻坚中去深化,引导群众用双手挣取积分,用积分兑换商品,建立“以奖代补、多劳多得”的正向奖励机制。截止目前,全镇36个积分兑换站为各类志愿服务人员兑换物品4200多件,价值约30000多元,既提升志愿服务的品质,激发了志愿者服务热情,又影响和带动更多人行善举、做好事。
(责任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