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爱国工程 >爱国行动>正文

全国2300多团干投身定点扶贫,秦倩是优秀代表!

2019-11-05 14:03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网

 主播君的话

  10月17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在北京举行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暨先进事迹报告会,集中表彰140名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先进个人和集体,会后,43名报告人分批开展全国巡讲。其中,团河南省委学校部副部长、驻周口市西华县迟营乡孙庄村第一书记秦倩荣获2019年度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并参加全国巡讲。

  据统计,各级团组织派驻定点扶贫干部共有2300余人。85后的秦倩是河南省委选派的数百名驻村第一书记中年龄最小的。

  秦倩的故事

  2018年,两年任期届满时,秦倩主动向组织申请留任,至今仍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

  秦倩到孙庄村任第一书记前,孙庄村还是省级贫困村。村里一共有476户、2150人,其中贫困户163户、596人。经济发展严重落后,村民生活水平低,“连续十多年都没有一个女孩儿愿意嫁到孙庄村”。

  为了帮助孙庄村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秦倩把新理念新思维引入农村,打造了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展产业、教育、医疗和电商的“孙庄脱贫模式”。

  刚到孙庄村,秦倩就意识到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必须大力发展产业,变输血为造血。可是,秦倩刚提出做胡辣汤品牌时,村里不支持,乡里也不支持。一套设备就要100多万元,大家都担心这个胡辣汤产业会“夭折”。

  为了说服村民,她多次召集村干部和老党员一起开会商讨,对大家说:“所有的费用由我个人来想办法,如果赚钱了,是我们村的集体产业,赔钱了,我自己出!”

  经过秦倩的努力,以孙庄村的一个自然村邵蛮楼村命名的村集体产业“邵蛮楼胡辣汤”办了起来,邀请了邓亚萍作为品牌代言人。现在的“邵蛮楼胡辣汤”已远近闻名,去年还出口到加拿大。不但为孙庄村创造了巨大的品牌商业价值,还开启了西华县胡辣汤电商产业链的大门。

  同时,经过多方考察,结合村情,秦倩将种植蔬菜大棚确定为孙庄村的主导产业,用“互联网+农产品”带动产业扶贫促产增收,采取“基地+农户”的方式,让孙庄村所有贫困户入股合作社。如今,合作社能够为每户平均增加2000多元收入。

  扶贫先扶智,“一个家庭能出一个大学生,几年之后就能从贫困户直奔小康。”

  2018年,秦倩给孙庄村的学生拉来了资助:所有户籍在孙庄村且考上大学的学生,不管是考了多少分,不管是考上了本科还是大专,均领取了2000元至5000元不等的奖学金。

  她还为孙庄村引进科大讯飞“智慧课堂”,争取到价值40万元的智能化小机器人和最先进的新媒体教学设备,让孩子通过“互联网+教育”的模式认识世界,有效地拉近了乡村和城市的距离。

  秦倩还组建了小学足球队和“追风少年”乒乓球队,先后请来王励勤、邓亚萍、李雪英等奥运冠军来到学校和孩子们互动。她先后37次协调社会爱心人士为村里捐赠现金、衣服、营养餐等。为助力大学生圆梦,她大力整合社会资源,为西华县累计捐赠280万元,资助大学生350余名。

  村民李二磊因患有强制性脊柱炎和双侧股骨头坏死,已经瘫痪在床8年,生活不能自理。为了给李二磊治病,家里花光了所有积蓄。

  秦倩得知后,通过各种途径多方联系资金渠道,把李二磊送到河南省人民医院进行免费手术。经过治疗,李二磊逐渐康复。

  秦倩发现,孙庄村有许多村民得了和李二磊一样的强制性脊柱炎,为了让更多贫困家庭的患者得到救治,秦倩多方协调,最终由共青团河南省委联合河南省人民医院和基金会共同在孙庄村启动“中国梦·脊梁工程”精准医疗扶贫行动,成功建立渠道救治患病患者。基金会为每名患者捐赠5万元手术费,目前已累计投入1亿元,有652名贫困家庭患者得到救治。

  秦倩还在孙庄村建立了河南省首家第一书记互联网分级诊疗医院,形成了“互联网+第一书记+健康扶贫”的新模式,通过远程网络医疗资源共享,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专家看上病,看好病,通过义诊、免费体检等一系列措施解决孙庄村因病致贫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帮扶,孙庄村实现了脱贫致富,村集体收入达到42万元,贫困率从34.2%降到0.9%,2017年被河南省评为“脱贫攻坚示范村”,获得了河南省“五个好”村党支部、周口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讲述扶贫故事,传递正能量

  10月14日下午,在北京召开的2019年中国扶贫日“榜样的力量·致敬扶贫人论坛”上,秦倩作为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获得者、驻村第一书记代表受邀分享了自己的扶贫经验和感人事迹。

  10月17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在北京举行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暨先进事迹报告会。会后,秦倩作为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先后来到广东、山西、河北、河南等省份向大家讲述自己的扶贫故事,传递扶贫济困、守望相助的正能量,展示了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信心和决心。

  “

  “扶贫这条路,走起来确实不容易。在这条路上,我离父母远了,但是和村民的心近了;我走丢了爱情,但是收获了乡亲们的亲情。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使命、担当是什么?这些年的经历让我找到了答案——把青春之歌融入时代旋律,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梦想,把学有所长奉献给脱贫一线。”

  ”

  — End —

  来源 | 中国青年报

  记者|陈凤莉 编辑|金卓 陈凤莉


(责任编辑:赵娜)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