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环境能源>正文

瞻前不顾后 部分城市垃圾分类流于形式

2019-10-24 14:45 来源:经济参考报

    目前,垃圾分类工作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一些地方取得了实质进展。但《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在国家2017年确定的46个垃圾分类先行先试重点城市之一的呼和浩特市采访发现,很多街道、小区、校园都配备了五颜六色的分类垃圾桶,可老百姓辛苦分好的垃圾,却被不加区分地倒入同一垃圾清运车。由于没有做到全过程、全链条分类,垃圾分类流于形式,实际效果打了折扣。业内人士和群众建议,垃圾分类难在源头,重在一分到底,必须形成长效机制,实打实推进。

    分类垃圾被混装混运,居民直呼“白分了”

    尽管不少人已经有了垃圾分类的行动,可前端分,后端不分,混装混运,让垃圾分类的努力白费。

    最近几个月,呼和浩特市的许多小区摆进了红、蓝、绿、黑色的分类垃圾桶,许多市民也开始尝试垃圾分类。

    傍晚时分,家住彤欣园小区的刘女士拎着一袋垃圾来到分类垃圾桶前。她把塑料瓶扔进可回收垃圾桶,把瓜皮扔在湿垃圾桶,把厕纸扔进干垃圾桶。离开时,刘女士恰好遇到推着垃圾车的清洁工,只见清洁工先后抱起4个垃圾桶,不假思索地把分好的垃圾统统倒入垃圾车,然后推着车扬长而去。

    刘女士愣在原地,气愤不已:“简直是戏弄人,如果这样处理垃圾,我们分来分去有啥意义,白分了!”思来想去,刘女士最终归因于“自己太傻”,决定明天起“再不浪费工夫”。她说:“反正分了也白分,胡乱扔得了。”

    2017年,呼和浩特市开始实施垃圾分类工作,分类垃圾桶因此进入了不少街道社区、单位、校园的角角落落。尤其是最近,4个一组的分类垃圾桶十分常见。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人民路、迎宾路、车站东街等市内主要街道看到,每隔一二百米,就设有可回收、不可回收字样的垃圾箱。然而,环卫工们清理时,都是把分类垃圾一股脑倒入同一辆垃圾车里。多天的采访中,记者竟没看到一辆垃圾车做到分类清运垃圾。

    环卫工刘二强(化名)坦言,垃圾分类搞了好几年,可现在垃圾分类全凭捡破烂的人来进行,瓶子、纸片被捡完后,剩下的垃圾都是混在一起清运。“我们环卫工分好类也没啥用啊,运到垃圾转运站,还不是又混在一起了。”

    在人民路北的垃圾转运站,环卫工们推着垃圾车排队倒垃圾。《经济参考报》记者看到,他们从小区、街道、校园等处收来的电池、麻辣烫、烂鞋等各种垃圾,全都被倒入转运站的垃圾池中,里面各种汤汤水水,恶臭扑鼻。“政府只设一个垃圾池,根本做不到分类,只能混在一起压缩,然后送到垃圾场填埋和燃烧。”垃圾转运站负责人说。

    采访中,不少人感觉自己“被欺骗”。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的学生贺佳昊得知自己分好的垃圾被转运站重新混在一起,他感到很无奈,但他仍然打算继续分类扔垃圾。“如果大家都自暴自弃,那垃圾分类就彻底前功尽弃了。”

    缺钱缺人缺联动,垃圾分类围着“买桶”转

    分类后的垃圾遭遇混装混运,是目前国内不少城市面临的普遍问题。

    《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了解到,呼和浩特市2017年就被国家确定为生活垃圾分类先行先试的46个重点城市之一。由于对垃圾分类工作重视不够、资金缺乏等原因,截至目前,除餐厨垃圾外,市里尚未建立起完整的生活垃圾分类链条,垃圾分类工作更多地停留在不停地“买桶”上。

    分类垃圾桶进了小区,并未有效推动垃圾分类,有些地方的分类垃圾桶甚至成了摆设。距刘女士家不远的另一个小区门口,几个月前便配置了智能分类垃圾桶,可至今未见使用。记者7月来到这里看到,垃圾桶内混放着旧衣服、纸盒子、汽油桶等杂物。三个月后再到这里,智能垃圾桶仍然没有通电使用,投放门紧闭,俨然成了个“空壳子”。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表示,垃圾分类进展缓慢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尚未建成现代化、多样化的垃圾处理设施,即使居民做到了源头分类,环卫部门也做不到分类收集和分类运输,最终只能殊途同归,进入垃圾填埋场。同时,目前很多居民还没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绝大部分分类垃圾桶中实际上还是混合垃圾,导致后端对原料品质有较高要求的分类处理设施难以正常运行。

    据了解,呼和浩特市每天产生生活垃圾2200吨,开展后续的分类收集、处理等工作,成本巨大。目前市里开展垃圾分类的小区仅有20%,全市拥有可回收垃圾分拣中心3座,但日处理垃圾能力官方尚未掌握。

    呼和浩特市一位参与垃圾分类工作的干部说,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只有从其他部门抽调过来的几个人,垃圾分类工作联席工作机制没有充分起作用,环保、宣传等部门的参与支持不足,工作推进困难。据他透露,市里购买了56台分类垃圾运输车,但由于加油钱、雇司机费用解决不了,目前分类垃圾运输车有些还没有上路。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呼和浩特市目前有10多家从事生活垃圾分类的企业,但政府与企业各干各的,尚未形成垃圾分类合力。这类企业主要靠卖可回收垃圾挣钱,目前几乎没有盈利。

    “垃圾分类特别耗钱,尤其是入户宣传、物流成本高昂,公司每年亏损100多万元。”内蒙古一家垃圾分类企业的总经理张嘉(化名)说,公司运营全靠自己投入,成立两年来没得到政府关于垃圾分类的任何补贴或奖励。“现在垃圾分类企业生存困难,未来可能退出垃圾分类领域。”

    垃圾分类难在源头,重在一分到底

    垃圾分类是一项多方联动、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垃圾分类需要高度重视、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既要破解源头分类难,又要解决后续环节“梗阻”,同时要充分调动企业参与,让垃圾分类真正落地见效。

    首先,提高垃圾分类知晓率,破解源头分类难。“源头分类不彻底,后面的分类运输、处理工作就无从谈起。”呼和浩特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于凤鹏建议,应通过宣传引导从源头端解决群众“不知道要分”“不知道怎么分”的问题。一方面,推广干湿垃圾桶入户,引导垃圾分类从“家门内”开始;另一方面,要循序渐进,不宜过度渲染垃圾分类的复杂性,避免引起群众的焦虑情绪,带来行动上的迟疑。此外,要奖罚并用,注重在垃圾分类过程中增加知识性、趣味性,增强群众获得感。

    其次,确保全过程、全链条、闭环式分类。刘建国建议,各城市垃圾分类处理设施的能力尚不充分,结构也不合理,需要进一步提升能力和优化结构,如提升湿垃圾有效处理能力、垃圾焚烧处置能力、有毒有害物安全处理能力。多位环保人士表示,要构建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单位多方联动、环环相扣的全过程垃圾处理机制,同时垃圾分类各环节要“看得见、摸得着”,如通过不同颜色垃圾车运送不同垃圾等具体做法,让群众监督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施。

    最后,调动企业积极性,让垃圾分类工作更专业、更高效。张嘉建议,垃圾分类复杂而专业,政府不宜“大包大揽”,企业也不能“全盘承接”,应该由政府主导,企业实施,全社会参与。政府应出台鼓励性政策和制定垃圾分类的规则,利用增加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激发垃圾分类企业活力,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花最少的钱达到最佳的效果。


(责任编辑:赵娜)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