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祖国建筑 >科技创新>正文

[网连中国]摘帽脱贫,看他们!

2019-10-18 15:25 来源:人民网

    10月17日,国家扶贫日。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近日表示,预计到2019年底,全国95%左右现行标准的贫困人口将实现脱贫,90%以上的贫困县将实现摘帽。连日来,人民网记者深入各地走访,看看在不同地区的脱贫工作中,都有哪些亮点。

地点: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光东村

“村民足不出户把钱赚”

    “日子过起来咯!电脑、彩电、洗衣机这都不说,为了养生,上个月家里还添了台按摩椅,咱也享受一下。”在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光东村,朝鲜族大爷崔昌海正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兴奋地介绍着脱贫后家里的变化:“以前自己种地温饱都难说,现在不用自己种,收入还能翻好几番,多亏村里有套‘金点子’,大伙从此奔小康!”

    崔昌海老人所说的“金点子”,是光东村的“共享稻田”项目。据光东村第一书记玄杰介绍,光东村村委会带头整合了村内多块土地,以共享的方式面向社会推广,入伙的村民年年都能享受到“共享稻田”项目带来的分红。

曾经的贫困户如今住上漂亮的大房子。 李洋摄

    玄杰告诉记者,村委会还发展民宿产业,自发为村民修缮朝鲜族特色民宿,让原本破旧的房屋来了个“美颜”大变身,贫困村民不出家门就能赚到钱。

    记者了解到,该村曾经的75户123名贫困人口现已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得了个“零分”。

地点: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区黑林镇

“产业变资源,荒山变花果山”

连云港赣榆区黑林镇的林果产业基地。 闫峰摄

    在江苏六大扶贫片区之一的连云港市赣榆区黑林镇,当地依托特有的林果产业的带动作用,实现了低收入农户的扶贫开发和脱贫致富。

    2009年,当地“穷得出名”的新埠地村为了求变,刚上任不到一年的村支书邵泽全和几位村民尝试少量种植经济价值高的蓝莓果,还真试验出了一条生财之道。贫困户邱甸菊在效仿种植蓝莓的第五个年头,不仅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还将自家原来破旧的老房子翻盖成了两层小楼,她家银行存单上的存款也首次突破了六位数。和邱甸菊一起靠种蓝莓脱贫的,还有该村全部62户123位低收入农户。“一年一部蓝莓车,两年一栋蓝莓楼”是当地村民对种植蓝莓发家致富的朴素描述。

    在新埠地村的带动下,全镇不仅把昔日的荒山变成了“花果山”,还让6000余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人均年收入增加近3000元。

地点:安徽青阳县杨梅桥村

“产业扶贫‘扶’出个明星脱贫村”

安徽青阳杨梅桥村景色优美。 (池州市青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我刚过来驻村的时候,交通是想象不到的差,路面坑坑洼洼,就连骑个车都得绕着走。”安徽池州市青阳县新河镇杨梅桥村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田浩堂告诉记者,在过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腿泥”是对杨梅桥村道路交通的真实写照。

    如今,村子里有39户发展规模种养殖,60千瓦的光伏电站每年为村集体收入增加5万多元,村小闲置资产盘活后出租又新添4万多元收入……短短数年时间,杨梅桥村便从过去一个默默无闻的偏僻贫困村,一跃成为全县的明星脱贫村,不仅贫困发生率降至0.39%,村集体收入还实现9倍的增长,这一切变化,都源于该村着力开展的产业扶贫促农增收。

   自从走马上任杨梅桥村第一书记以来,田浩堂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耗在产业带动上。今年,杨梅桥村又争取到6个建设项目,包括村钢构厂房、村组道路延伸工程、安山水渠项目等。杨梅桥村村民的日子,真是越过越红火。 

地点:海南白沙打安村

“‘摘帽’后因才制宜成立建筑公司防返贫”

白沙黎族自治县打安村如今小楼林立。 孟凡盛摄

    海南白沙打安镇打安村的大学生村官吴俊才,今年有了一个新的身份——白沙欣达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因为大力发展橡胶产业和其他产业,打安村村委会已于2018年底整村脱贫“摘帽”。但是“摘帽”只是一个新的开始,如何巩固脱贫成果成了当地干部们思考的问题。

白沙黎族自治县打安村成立建筑公司防返贫。 毛雷摄

    打安村不少人都有砌墙盖房的手艺,这让吴俊才看到了机会。“我们就把这些人召集回来,成立了白沙欣达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把以前的‘游击队’变成了如今的‘正规军’。”

    吴俊才告诉记者,公司吸纳了6名脱贫户为正式员工。按照项目制,最多的时候有80多人同时干工。“自今年3月份成立以来,我们的营业额已经达124万元,利润超过20万元。”吴俊才说,希望通过发展产业的方式巩固村里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

地点:四川康定俄达门巴村

“从‘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

俄达门巴村牧民新鲜的牦牛奶被奶企收购加工。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随着深秋的到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康定市的呷巴乡俄达门巴村迎来了美丽的季节。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俄达门巴村牧民们,大多散居在偏远的山沟,长年过着游牧帐篷生活,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年人均收入仅1900元。

   2015年,康定市以俄达门巴村为核心打造了木雅景区项目,至此,村民、村集体与公司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俄达门巴村通过 整合现有资源资产,与景区公司建立了稳定的利益机制,40户贫困户有了稳定收入,实现了穷人变股民。”挂任俄达门巴一村第一书记的四川省委统战部办公室主任科员井钟告诉记者。

   井钟说,俄达门巴景区开园后,为牧民提供了工作岗位。可是,在景区工作,对牧民来说也是一项挑战。扶贫先扶智,村里通过持续开办语言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来提高牧民的素质。“通过培训,让他们学汉语、学技术,直到今天已经有48个牧民在景区当上了导游、司机和服务员。” 井钟说,牧民们跨越了一道思想上的鸿沟,生活也有了新变化。

地点:贵州省长顺县

“搬出大山,换个活法”

何扬洋向弄博组村民宣传移民搬迁政策。 涂敏摄

    记者第一次见到何扬洋是在贵州长顺县顺兴社区安置点,这里安置着从全县7个乡镇大山深处搬来的900户3370人,正在走访搬迁户的他脸上写满了疲惫,但眼中充满了信心。

    何扬洋是贵州长顺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党组成员,是个土生土长的长顺人。2016年,何扬洋和同事们到一个叫鼓扬镇纪堵村弄博组的村寨实地调研易地扶贫搬迁情况,发现这里连摩托车都无法通行,村民们以在山上种植玉米为生,年人均纯收入为1900至2000元。寨子里的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务工,留守的许多老年人却连县城都没去过。

大山深处的长顺县纪堵村弄博组。 涂敏摄

    “交通不便、群众眉头紧锁,对外界美好生活的渴望,这些都成为了我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动力。”何扬洋说。

2017年4月,弄博组15户村民整体搬迁到鼓扬安置点和凤凰坝安置点。

    现在,一些搬迁户在凤凰坝景区开起了农家乐、摆起了烧烤架,小孩也在幼儿园同城里的小朋友一起读书玩耍,人们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搬迁户的人均纯收入也已达到3747元的脱贫达标线。“我感到很满足,所有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何扬洋高兴地说。

地点: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文巴村

“旅游打开致富门”

安多民俗文化村。 蒋莹摄

    20天前,家住青海海南州共和县黑马河镇文巴村的村民尕藏才让通过在村里民俗宾馆做服务员获得了人生的第一笔工资。问及3000元的工资怎么花,尕藏才让略显羞涩:“除了补贴家用外,我还想存一点,来年去县城考个驾照,再添一项技能。”

    文巴村,在藏语里译为“宝瓶”的意思,可这样一个寓意美好的纯牧业村,曾一度成为黑马河镇唯一一处贫困“死角”。放牛放羊、靠低保生活,成为该村村民常年不变的生存模式。

    随着近年来青海湖旅游的不断升温,“黑马河的日出”为这里照亮了希望。如今,文巴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不仅促进了当地旅游民宿发展和特色农牧业产品销售,更就近解决了不少贫困群众的务工问题。

    下一步,文巴村还要在旅游产业上走出一条“环保优先与游客体验双赢”的新路子。“我们还要发展骑自行车、骑牦牛观赏沿途风景,徒步采摘黄蘑菇,去牧民家体验做糌粑、品尝风干牛肉等项目。未来,文巴村的日子会越来越红火。”黑马河镇镇长索南东主坚定地说。(于新怡、李洋、闫峰、汪瑞华、毛雷、孟凡盛、朱虹、涂敏、蒋莹)


(责任编辑:赵娜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