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灰黑色的柏油路蜿蜒向前、路旁三五米宽的板石河流水潺潺、稍远处农田里是刚整理好的秸秆堆、再远些丘陵上是一块块一人多高的光伏发电板……这是记者12日在山东日照东港区三庄镇板石村看到的景象。
“这个光伏发电项目占地4700多亩,属于板石村的约2500亩。从2017年开工建设到今年6月二期工程完工,架设约30万块光伏发电板,设计发电容量为90兆瓦。”登上附近的制高点后,光伏电站项目负责人李谦育望着眼前成片的光伏发电板说到。
成行成列的光伏发电板,仿佛为连绵起伏的丘陵披上了一层鳞片。仔细观察,地势起伏越明显的地方,比如山水沟两侧、山顶与山脊,这些青黑色的“鳞片”就越密集。那些地势平缓靠近水源的地方,依然种有玉米、花生、小葱等农作物。
据李谦育介绍,光伏电站项目约一半经费来自金融扶贫资金。电站投产后,能够带动1419户贫困户稳定脱贫,每户每年可得到3000元收益。同时,光伏发电板所占用的土地,每亩每年还有相应的土地流转费用,具体金额根据当年700斤小麦的市场价格折算。
“这个项目忒好嘞。咱出门去给除个草,一天也能挣个50块钱。一年总共能赚个三四千块钱吧。”62岁的张红彩是板石村的一位独居老人,她两个女儿在日照市打工,平常家里家外主要靠她一人打理。
张红彩家原有4亩多地,为光伏电站项目流转了2亩地,其余作为口粮田种点花生与粮食。在她今年新搬进的农家院里,屋檐下晾着金黄色的玉米棒子,屋里堆着还沾有土屑的花生。簇新的电冰箱里,3个冷藏隔断都塞着水产品、肉制品。
44岁的刘峰桂,是板石村党支部书记。在他看来,举目可见的光伏电站不仅让村里23户贫困户少了后顾之忧,更为村庄焕然一新提供了契机。“去年村集体收入约100万元,村里竖起来63根太阳能灯杆、24个安防摄像头。今年准备把村路重新铺一遍,让乡亲们一出门就能走上硬化路。”刘峰桂说,过去板石村地处县区交界、丘陵薄田多,发展总不给力。如今,他有信心用几年时间把村子带进前列。
板石村的变化,是日照市金融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据统计,截至今年5月末,日照各级财政共安排贴息、担保与风险补偿金1.52亿元,撬动金融机构资金10.16亿元,带动贫困人口4.3万人,户均年收入增长4000余元。
“扶贫信贷的资金好找,但能持续产生效益的项目难寻。所以我们就积少为多,将这些原本分散的扶贫资金汇聚到优质项目上,依靠形成闭环的监管制度让每一分钱物尽其用、每一分收益各归其位。”日照市委扶贫办行业社会与金融合作组组长朱继生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日照扶贫信贷资金监管,已形成“一个合同、三个协议、四个监督”的格局。贫困户与银行签订贷款合同,正常申领贷款。然后,贫困户与扶贫合作企业、扶贫合作企业与银行、扶贫合作企业与扶贫办之间分别签署委托经营协议、担保还款协议和保底收益保证协议。具体资金流向、用途、效力还要接受当地财政、审计、银监局、人民银行等多部门监督。
朱继生表示,当前参与金融扶贫合作项目的企业共有7家,既有规模稳定、资产优良的国资企业,也有经营良好、信誉过关的民营企业。这些企业通过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项目,来保障今后的履约还款能力。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进入冲刺阶段,日照市的11.7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301个省市扶贫工作重点村已在2018年底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同时,2016年、2017年发放的扶贫信贷资金,正陆续进入三年期贷款的尾声。
“我们正在尝试利用这些金融扶贫项目的部分盈利,成立扶贫基金。在巩固多年来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为未来可能的新生贫困人口建立更坚实的托底帮扶之网。”朱继生告诉记者,2018年东港区就通过这样的形式救助100多人次,救助金额约100万元。
金融扶贫所滋养的富裕之花,正越开越美。(记者萧海川、张志龙)
(责任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