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国际瞭望>正文

伊拉克战后重建道路上 中国公司功不可没

2017-06-12 11:12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赴伊拉克特派记者 韩晓明】从阿布扎比起飞,经过数小时飞行,《环球时报》记者乘坐的飞机缓缓降落在伊拉克南部的巴士拉机场。机场据说是上世纪80年代所建,但出人意料的整洁明亮,毫无破败之感。伊拉克自结束战争以来,一直处在艰难的恢复期,而其第二大城市巴士拉表面上给初来者的印象是:这座石油之城的“气质”依然还在。在参与伊拉克重建的上万中国人中,有一群石油人正在拥有伊拉克第一大油田的巴士拉辛劳付出——那里有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伊拉克鲁迈拉早期电站项目。中国企业的负责人说,“一带一路”正在给中伊两国合作注入新的内涵,“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公司的全球化水平和本地化适应能力都得到锻炼”。

    让荒漠中的“火炬”发电

    走出巴士拉敞亮的机场,《环球时报》记者迎着当地灼热阳光的那一刻起,紧张的感觉逐渐涌上心头:先是在安保人员的指导下,穿戴上钢板制成的防弹衣和头盔,跨进防弹车,然后就是在坑坑洼洼的柏油马路上颠簸,不时会遇到关卡检查。有的路边摆放着成串记者从未见过的小沙袋,一半涂上绿色,一半没有颜色,像分界线一样。据陪同的当地人讲,这是雷区的标志:海湾战争时这一带留下不少地雷,要搞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排雷,沙袋绿色的一侧就是已排雷区,而另一侧则表示尚未排雷区,贸然踏入将十分危险。
    伊拉克整体的治安情况在好转,但由于“伊斯兰国”(IS)武装分子流窜,加上教派冲突等因素,距离巴格达550公里的巴士拉也有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去年11月,IS在连接巴格达与巴士拉主要干道上的一家加油站实施爆炸,造成上百人伤亡,其中多是从什叶派圣城卡尔巴拉朝圣回来的伊朗人。
    位于巴士拉以西的鲁迈拉油田是伊拉克第一大油田,原油储量约170亿桶。荒漠、油井、处理站、火炬,构成当地最基本的“景色”。记者远远望去,为确保内部安全,由壕沟、铁丝网、高墙组成的三道防线将巴士拉油田中一片片营地同外界隔开。要知道,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铺设的石油管道裸露在地面,发生恐袭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入夜,记者住在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承建的伊拉克鲁迈拉早期电站项目营地。这里人烟稀少,本以为看不到万家灯火,结果打开窗户却发现外面亮如白昼——遍布油田的处理站中,大大小小的火炬正不分昼夜地吐着火舌,熊熊火焰不仅炙烤大地、照亮油田,还让空气中弥漫着硫磺气味。
    所谓“火炬”,正是油田处理伴生气的设施。由于缺乏处理产能和有效的回收渠道,鲁迈拉油田每年有约200亿标方的伴生气被直接烧掉,除造成资源的浪费,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也给当地环境带来不小影响。正是这样的背景,中国企业承建的电站项目被伊拉克人所期待。伊拉克《明日报》这样高度评价早期电站项目的意义:“毫无疑问,项目可以平衡油田扩大规模与产能不足的矛盾,有助于伊拉克生产的恢复。来自世界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让这一地区重现发展的动力。不仅仅是石油产业,电力、民生都将因此得到提振。”

    “中国人使不可能变为可能”

    鲁迈拉油田早期电站项目由伊拉克南方石油公司、英国石油(BP)、中国石油组成的联合体ROO管理,2015年11月开始动工。BP作为项目作业者,对于关键设备和工序的控制非常严格,每道工序都有几近苛刻的要求。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鲁迈拉早期电站项目部副总经理蒋峰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起初,BP方面对中国技术心存疑虑,我们用事实向业主证明了中国技术的质量,赢得业主好评。”据他介绍,作为这家公司承建的第一个大型绿色油田,项目在执行过程中精益求精,以实现“学习—适应—超越”西方高标准的过程。
    以发电机混凝土基础浇筑工程为例,精度要求高,BP规定最大偏差不能超过2毫米。基础由5个单体组成,每个单体长29.71米、宽5.6米、高2.6米,混凝土浇筑量350方,必须一次整体浇筑完成。在这样的庞然大物上要求2毫米的精确度,其施工难度可想而知。在国际标准的严格要求下,工期紧、安保形势严峻,加上受雨季影响等,施工挑战极大。从2015年12月10日到2016年1月6日,除去降雨影响,施工队伍只用25天工期就完成全部基础浇筑工程。BP一度担心,如此快的施工方式会导致大量人、车同时出现在现场,不仅风险高,而且难以控制。为此,中国企业特意制订了交通控制计划,布置隔离带、培训交通指挥员,确保单台浇筑时不影响其他发电机组基础施工,整个过程中未发生一起可记录的交通事故。
    “中国队伍在项目执行过程当中完成得非常出色。”ROO油田设施项目经理、来自BP的马克·泰勒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不难看出,近年来中国石油工程领域取得不小进步,中方从管理水平到执行能力都非常值得称赞。马克·泰勒说:“在那么短的工期内,高标准地完成基础浇筑在我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项目质量是坚决不能妥协的,是中国工程师使‘不可能’变为‘可能’。”为了早日将建设成果交付,中方员工常加班加点,工作到深夜。谈起当地的生活条件,一位中国石油工人对记者表示:“长期生活在营地之中,做梦都是荒漠和高墙的黄色。”
    采访中,项目伊拉克当地合作伙伴、土建施工公司MFCU的项目经理阿里·哈米德·萨拉姆多次强调:“中国伙伴的执行能力令人印象深刻。”近三四年来,萨拉姆目睹了多个项目遭遇搁置,石油资源开发因此变得缓慢,导致当地经济停滞不前,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伊拉克的发展依赖这些项目,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一些项目执行到中途不得不宣布放弃。中国伙伴的加入给当地发展带来极大动力——伊拉克并不缺少资源,具备发展潜力。我们应学习中国伙伴的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实现国家的重建。”
    据统计,项目高峰阶段,现场总人数达到1126人,当地雇员占比70%。国际油价低迷、安全形势严峻,让伊拉克南部产油区也面临着失业率和贫困率偏高、经济行业结构依然失衡等问题。据萨拉姆介绍:“许多伊拉克大学毕业生以前只能打零工,找一份固定工作很难,是中国朋友给我们带来机会。”经过与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2年的合作,萨拉姆的MFCU公司已成长为拥有600名员工的企业,年收入2000万美元。萨拉姆说:“中国朋友手把手帮我们从零开始。我们之间的沟通一直很顺畅,彼此建立深厚的信任。”

    “走出去”的新课题

    伊拉克当地媒体对中国企业评价很高。《明日报》报道说:“在伊拉克战后重建的道路上,中国公司功不可没。马利基总理曾表示:伊拉克需要中国,伊中两国必须继续加强各领域的合作,尤其是政治和经济领域。”数据显示,到2015年,中国与伊拉克贸易总额达205.9亿美元,中国是伊拉克最大贸易伙伴,伊拉克是中国在阿拉伯国家第三大贸易伙伴。战后重建的伊拉克几乎要“从零开始”,而“一带一路”正在给中伊两国合作注入新的内涵,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伊拉克分公司总经理李兆明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伊拉克的战后重建需要中国这样的重要伙伴。双方‘一带一路’的合作将是务实和共赢的,而不仅仅是援助或帮助的关系。伊拉克的安定也将为地区和国际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各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将为中东地区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刺激更多的经济活动,并为当地带来和平、希望与长久的稳定。”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水平和本地化适应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李兆明说,在和国际高端业主合作的过程中,达到国际高标准的技术要求、把握其中的技术细节是重中之重,提高公司整合全球资源能力、提高安全管控能力和整体执行度,都是“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鲁迈拉早期电站项目让国际高端业主对中国企业刮目相看。投标初期,BP对中国产品极度不信任,要求项目所用全部主要设备来自于北美、西欧等发达国家,其他大宗材料和小设备来自于阿联酋、韩国、新加坡等国。中国企业投标团队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最终成功说服业主接受部分来自于中国的产品。迄今为止,项目来自于中国的产品包括变压器、开关柜、电缆、通信系统、管线、阀门、空压机、制氮机、压力容器等,总合同金额约1.74亿元人民币,有力带动“中国制造”走出国门,走入BP等国际一流石油公司的市场。马克·泰勒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我们非常乐见中国制造的产品被应用在项目中。”在项目现场采访时,记者看到印有中国生产商铭牌的设备熠熠生辉。事实证明,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制造”正堂堂正正地走出国门,赢得国际高端业主的认可。


(责任编辑:李俊强)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