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时代人物 >行业模范>正文

“海洋愚公”刘永龙:为上海清理27吨海滩垃圾

2019-09-17 14:46 来源:科技日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周一有约

  废弃的塑料瓶塑料袋、包装泡沫、破旧的皮鞋、绳子、衣服、手套、烟头、橡胶轮胎……海滩边的芦苇丛中,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垃圾遍布。捡去表面一层垃圾,翻一翻下面,赫然又是一层垃圾,令人触目惊心。

  最近,记者跟随上海仁渡海洋公益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仁渡海洋)的工作人员,来到这片泥泞的海滩。采访时,仁渡海洋的工作人员正在此地开展净滩活动。

  浩浩荡荡的黄浦江水,在这里汇入长江口。江水中携带的垃圾,一部分被海滩上的芦苇拦截了下来,日积月累,越来越多。

  2007年以来,仁渡海洋经常组织志愿者来到这里捡垃圾,并发起建立全国海滩垃圾监测网,每年发布海滩垃圾报告,他们被称为现代的“海洋愚公”。

  今年45岁的刘永龙,头发花白,他是仁渡海洋的创始人。

  直到上大学,刘永龙才第一次见到大海。1992年,他从老家宁夏来到复旦大学求学,在当地看到了大海,却发现海水竟然比宁夏的黄河水还黄。工作之后,他参与过很多志愿活动,后于2007年辞职创立了仁渡海洋。

  辞职投身海洋环保事业

  作为创始人,刘永龙和其他工作人员一起策划活动、招募志愿者、租赁车辆、联系垃圾车。令他们感动的是,由于这次净滩活动没有任何经费支持,志愿者们还需要自己出车费,而且是周末一大早就出发,但仍然来了满满一车的人。

  出生在宁夏同心县的刘永龙,从小对蔚蓝色的大海充满向往。1997年从复旦大学毕业后,进入上海一家国企工作。12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第一次组织净滩活动,从此就再也放不下这件事,甚至不惜辞去国企中层之职,全职投身仁渡海洋的工作,倾尽一己之力推动海洋环保。

  “很多人都说我傻,海滩上的垃圾是捡不完的。但面对那么多的垃圾,我们能做什么?真能阻止铺天盖地的一次性塑料应用吗?真能减少漫山遍野的塑料包装吗?”刘永龙说,“也许,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垃圾入海前,把他们捡起来处理掉。垃圾一旦入海,就再也捡不起来了。”

  “仁者爱人、渡人自渡”。目前,刘永龙身边已经聚集了十多位志同道合的仁渡小伙伴。截至2018年底,他们仅在上海就累计组织了217场净滩行动,招募了一万多人次的志愿者参与,累计清理海滩垃圾27吨。

  “原以为净滩活动,就是到海滩上吹着海风,捡一捡零星的垃圾那么浪漫、那么简单。没想到垃圾那么多,20多人不到一个小时,就捡了300多公斤垃圾。”第一次参加净滩活动的沐慧兰说,“不过,海滩上似乎没有一点变化,一眼望去,还是有那么多的垃圾。我真想呼吁一场全民捡垃圾运动,让每个人都把身边的垃圾捡起来。”

  “其实,只要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发动社会力量,每个人都把身边的垃圾捡起来,垃圾一定能捡得完。”刘永龙介绍说,福建省石狮市祥芝镇的蔡加渐老夫妇俩3年清理740吨海滩垃圾,就是一对令人敬佩的“海洋愚公”。

  2014年秋天,刘永龙曾利用出差之际绕道前去拜访蔡老伯,看到当地的海滩还是很脏的,沙是黑的,砖石林立。后来,他们组建起了志愿者协会,动员社会力量一起到海滩捡垃圾。3年后,海滩已全然不同了,儿时熟悉的白沙滩又回来了。

抵御诱惑让自己“定”下来

  保护海洋非一人之力,亦非一个团队之力。从鸭绿江口到北仑河口,我国有1.8万公里的大陆海岸线,每一寸海滩都需要人们的共同守护。2014年,上海仁渡海洋公益发展中心和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联合发起了“守护海岸线——科研监测项目”。

  他们协同全国30多家环保机构,在我国沿海地区展开海滩垃圾监测。通过设置监测断面、定期定点采样的方法,收集海滩垃圾的类型、数量和质量数据,并进行汇总分析,发布海滩垃圾报告。

  刘永龙介绍,截至目前,“守护海岸线”项目已在全国35座沿海城市建立了55个海滩垃圾监测及清理点。

  从历年统计数据来看,海滩上数量最多的垃圾是泡沫塑料类垃圾,尤其是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类垃圾,占全部垃圾的一半以上。这些塑料垃圾,在海洋、海滩环境中容易破裂为碎片或颗粒状,清理难度大。

  刘永龙认为,餐饮、快速消费品及以泡沫塑料为主的包装行业,近几年快速发展,垃圾清理及管理体系不完善,这直接造成了我国海滩垃圾的形成。

  相比环保之难,刘永龙觉得稳住这支队伍是件更难的事。

  “做这行最难的一点就是我们自己,知止而后有定,我现在就特别看重这个‘定’字。”刘永龙在接受采访时曾说,外界的诱惑有很多,要让自己“定”下来很不容易。

  在刘永龙看来,环保也是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标准之一,“因为环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习惯”。“参与环保,很多时候是件自找麻烦、方便他人的事。”不过刘永龙也非常相信,人心向善,人是能被好的事物所影响的,未来会有更多人愿意参与海洋环保事业。(据新华社)

  (本版图片除标注外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赵娜)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