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1948至1958年,世界两大阵营之间经过军事或准军事对抗完成了世界战略地图的精确制作过程。1958年发生在中国东南沿海金门海域的独特战争,成了这10年中精彩而又耐人寻味的一战。1958年8月23日,金门炮战打响。这场炮战一直进行到11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向金门群岛(金门、烈屿、大担、二担)发射炮弹561598发,给国民党军队造成了以下损失:全毁火炮19门;半毁火炮58门,全毁火炮掩体5 座、人员掩体11座、弹药掩体4座,半毁火炮掩体37座、人员掩体50座、弹药掩体27座;击毙官兵113人,击伤642人。
今天,祖国网编辑整理了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徐焰所著的《金门之战》一书中的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决定建立人民公社和大办民兵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结束后,8月下旬,毛泽东仍留在北戴河,又集中精力思考台湾海峡的军事斗争问题,并直接指挥了炮击金门的作战。
8月20日,毛泽东正式决定:立即集中力量,对金门国民党军予以突然猛烈的打击(不打马祖),把它封锁起来。毛泽东还指出:经过一段时间后,对方可能从金、马撤兵或困难很大还要挣扎,那时是否考虑登岛作战,视情况而定,走一步,看一步。8月21日,中央军委向福建前线部队下达命令,决定于23日开始,对大、小金门实施一次大规模炮击,着重打击指挥机关、炮兵阵地、雷达阵地和停泊在料罗湾码头的国民党军舰艇。同时还确定:先打三天,走出第一步,看看台湾当局的动态后,再决定下一步。
人民解放军主要调动的是空军和炮兵部队,做了炮击和封锁的准备,并未调动多少步兵部队,也未准备马上登陆攻岛。解放军空军在前线的轰炸和强击机部队虽然在8月21日奉命做好轰炸金门的准备,但是中央军委又规定必须在国民党空军轰炸大陆后才可实施。当时之所以采取这种极其慎重的方针,是由于金门作战牵涉到极其复杂的国际因素,尤其是同美国有密切关系。作出炮击的决策后,毛泽东仍在继续研究这一问题。
8月20日,正奉命在福建前线负责指挥任务的叶飞接到赴北戴河汇报的通知。21日,叶飞到达北戴河后,毛泽东马上要叶飞到他的住处,听取了炮击金门准备工作的详细汇报。后来,叶飞在回忆录中曾回忆当时的情况说:
彭老总、林彪也参加了,总参作战部王尚荣也在座。地图没有挂在墙上,而是摊在地毯上。毛主席一面听我汇报,一面看地图,精神非常集中。汇报完了,他突然提出这么一个问题:“你用那么多的炮打,会不会把美国人打死呢?”那时,美国顾问一直配备到国民党部队的营一级。主席一问,我即回答说:“哎呀,那是打得到的啊!”听我这么一说,主席考虑了十几分钟,然后又问:“能不能避免不打到美国人?”我回答得很干脆:“主席,那无法避免!”主席听后,再也不问其他问题,也不作什么指示,就宣布休会。这是主席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了。
晚饭后,王尚荣同志拿了一张条子给我,那是林彪写给主席的。林彪这个人很会捉摸主席的意图,他知道主席很注意能否避免打到美国人的问题,所以写了这个条子。条子的内容是,他看到主席很重视这个问题,因此提出,是否可以通过王炳南(正在华沙同美国进行大使级谈判)给美国透露点消息。
林彪此人也有点莫名其妙,告诉美国人就等于告诉台湾,这怎么行呢?看到这个条子,我很吃惊,便问王尚荣同志:“主席把这信交给我看,有没有什么交代?是不是要我表态?”王尚荣同志说:“主席没说什么,只说拿给你看。”这关系到最高决策问题,我就一句话也没说。
第二天,继续开会。主席下决心了,看来没有理睬林彪的建议。主席说:“那好,照你们的计划打。”并要我留在北戴河,跟彭老总一起住。
从叶飞的回忆录可以看出,对于炮击金门一事,毛泽东最注意的还是中美关系问题。既要向美国提出警告并示威,又要实行过去一向倡导的“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努力避免使事态扩大,避免中美之间的正式开战。因此,这个分寸是很不好掌握的。为了处理好这个问题,毛泽东在下令实行大规模炮击前日夜思考。据当时任作战部副部长的雷英夫回忆,直至8月23日下午,毛泽东召见黄克诚、王尚荣和他本人时,才最后确定按预定计划炮击。
早在1958年8月21日晚,预定参加炮击金门的解放军炮三师、第二十八军和第三十一军所属各炮兵团、福建省军区和第二十军所属炮兵共36个营,连同海军的6个海岸炮兵连共计459门火炮已隐蔽进入发射阵地,至23日拂晓完成了射击准备。同时,由高射炮兵6个团又5个营组成的2个高炮群也进入阵地,担负起对厦门、莲河这两个炮兵群的对空掩护任务。为了达成射击的突然性,炮兵一律不事先进行试射,而以精密法确定射击诸元,精心安排,力求使各炮群的首批炮弹同时落达指定目标。事实证明,金门国民党军对解放军的炮击前的准备并无察觉,首次炮击完全收到了奇袭之效。
8月23日下午5时30分,前线指挥员发出“开始突击”的命令,随着一串串红色信号弹的升起,2600余发炮弹顷刻间从不同方向落到金门北太武山国民党军阵地上。金门岛立即陷入烟雾和火海之中。
8月23日正是星期六,当天下午5时许,国民党军金门防守司令部召集官兵,一面聚餐,一面听刚从台湾来的“国防部长”俞大维训话。尽管九年来金门经常有炮战,但是以往解放军的火力都不很猛烈,而且事先多有察觉。对于解放军这次突如其来的炮击,他们根本没有料到。
台湾“国防部新闻局”的刘毅夫于1978年曾撰写了《八二三炮战廿周年追忆》一文,记述了他当时所见的金门岛上的情景:
下午五时三十分,我金门太武山下的翠谷湖心亭中,餐会已散,胡司令官(即胡琏——笔者注)陪着俞大维在张湖公路的山下漫步回司令部,赵家骧、吉星文、章杰三位副司令官站在翠谷湖与岸的桥头上谈天。突然有阵嘶哮声,掠过太武山头,驰落翠湖,紧接着是山摇地动的不断爆炸声,整个翠谷烟雾弥漫,弹片横飞……在小桥上的三位副司令官,于第一群炮弹落地爆炸时,就全都牺牲殉难了。
这次炮击中丧生的金门防卫部副司令官赵家骧、章杰和澎湖防卫部副司令官吉星文,都是有些名气的人物。赵家骧当年在东北战场上长期任国民党军东北“剿总”的参谋长,辽沈战役结束前才从沈阳逃出,是解放军的老对手。章杰过去出身于中央军校和航校,长期在空军任职,到台湾后曾任空军副参谋长,后调往金门担任负责对空联络的副司令。吉星文出身于西北军,1937年,日本侵略军进攻卢沟桥时正值他任守桥的团长,在旅长何基沣指挥下曾对日寇进行了坚决的反击,一时闻名于全国。由于他并非蒋介石的嫡系,长期不受重用,直至1949年秋还是一个残破的杂牌部队第三十七师的师长。吉星文去台湾后,蒋介石因其过去的名声,又给他一个有名无实的澎湖守备区的副司令官,结果在此战中当了炮灰。
23日下午,解放军猛烈的炮击,使金门国民党军陷入一片混乱。岛上的国民党军官兵纷纷慌忙逃入掩蔽部,而停在料罗湾的运输船“台生”号(由坦克登陆舰改装)被炮弹击中,一时陷于瘫痪。由于岛上的有线通讯网完全被炮火破坏,指挥中断,国民党军的炮兵在解放军炮击20分钟后才自发地还击,共发射了炮弹2000余发,很快就被解放军炮兵压制下去。这次炮战共持续了85分钟,解放军发射炮弹3万余发(其中海军海岸炮兵发射2600发),台湾国民党军后来承认自己伤亡近600人。
在23日的炮战中,解放军炮兵打得英勇顽强,涌现出许多动人事迹,海岸炮兵安业民就是其中之一。安业民所在的海军海岸炮第150连位于围头,正对金门的出海方向,严重威胁岛上国民党军的生命线,因此23日下午,国民党军曾以5个连的重炮向围头的第一五O连还击。战斗中安业民所在的一号炮的火药包被弹片击中起火,可是安业民在烈火中坚持战斗40分钟,周身70%的皮肤烧伤,后因伤势过重牺牲。安业民这种顽强精神,一时为全国军民传颂。
8月23日的炮击,在人民解放军炮兵战史上是较大的一次炮战,从规模上看可以和攻克锦州、攻击天津、上甘岭战役和金城反击战中的炮战并列,而且在打击的突然性、组织的严密性上都有其独特之处。这次炮战,显示出人民解放军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的可喜进步,并达到了中央军委的预期目的。
8月23日的炮战,一时震动了台湾乃至美国白宫。台湾国民党当局一时摸不清人民解放军的意图,估计解放军会登陆金门,并有可能攻击台湾,因而台北等城市实施了紧急防空措施,一些政府部门还进行了疏散,蒋介石并向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紧急求援,声称金门形势危急,已有三名副司令官阵亡,要求美军迅速帮助他防守金门。这种做法其实同过去一样,还是极力想把美国拖下水。
据艾森豪威尔后来在回忆录中说,他在8月6日即得到确切消息说,中国共产党可能又想占领沿海岛屿,随后就开始密切注意台湾海峡的情况变化。8月23日的炮战发生后,艾森豪威尔马上和杜勒斯研究对策,随后又日夜直接听取报告,亲自掌握美国在台湾海峡的海空军行动。8月27日,艾森豪威尔发表公开声明,声称他将行使国会1955年通过的所谓《福摩萨决议案》,命令美军援助中国国民党军。根据艾森豪威尔的命令,美国海军第七舰队主力开赴台湾海峡,其中包括航空母舰4艘。有1艘航空母舰还急速从正在干涉中东事件的地中海第六舰队调来。金门海域的战斗,一时也成为世界舆论界注意的焦点。
(责任编辑:李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