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时代人物 >图说人物>正文

“地质神匠”朱恒银:一线40载 用行动诠释“向地球深部进军”的初心

2019-08-20 11:52 来源:中国青年网

  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3地质队高级工程师朱恒银。本人供图 

  一身红色的工作服,一双白色的工作手套,一顶带有“安徽地矿局313队”字样的橙红色安全帽,指着手上的机械制图给身边的年轻人讲着制图内容,这是在地质勘探现场的朱恒银。 

  朱恒银,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3地质队高级工程师,全国知名的钻探专家和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 

  深耕地质勘探44年以来,他把“地质找矿为荣 艰苦奋斗为荣作为信条,艰苦奋斗,积极进取,奋斗于安徽的山山水水,走过全国各地,发布科研论文50余篇,研发的技术成果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他将研发成果用于钻探生产第一线,为国家创造了数千亿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地表到地心,他让探宝‘银针’不断挺进。一腔热血,融进千米厚土;一缕阳光,射穿岩层深处。朱恒银,让钻头行走的深度,矗立为行业的高度。这是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活动写给朱恒银的颁奖词。 

  地质钻探的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朱恒银正是将钻头不断伸向地下,提高我国地质钻探水平的人。他将我国的小口径岩心钻探地质找矿深度从1000米以浅推进至3000米以深的国际先进水平,成为了我国深部岩芯钻探的领跑者。 

  朱恒银在进行科技研发。本人供图 

  44年的潜心钻研,源于内心的敬业精神。1976年,朱恒银进入了313地质队,初入地质队,眼前是一片荒凉,偌大的荒地上,矗立着几个孤零零的钻机。“当时就感觉在这个单位干一辈子都没有出息”,朱恒银说,和他一起进入单位的很多年轻人都收拾行李离开了。 

  然而,当时单位的班长和机长都是部队转业的军人,他们的敬业精神深深打动了朱恒银,他们对刚入行的年轻人说:“矿区下面隐藏了大量的宝藏,你们开发勘探出来就是一片城市。 

  很多老同志在单位干了一辈子,他们的敬业精神给朱恒银44年的坚持奉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干一行爱一行,坚持就能做出成就。一个人有敬业精神,干什么都能干好。”朱恒银说。 

  地质勘探通常在野外,在一片片荒凉的空地上,一个钻探机、一群钻探工人,就组成了一个为国家寻求“宝藏”的团队。朱恒银说,一个皮箱,就是地质人的全部家产,钻探行业流动性很大,五湖四海,钻机一开动,24小时三班倒的工作就开始了。 

  1978年勘探现场的一次意外事故,使得朱恒银的班长严重受伤,目睹了班长的经历后,朱恒银立志要改变当前落后的钻探技术。 

  不久后,他参加高考,考上了安徽地质职工大学,开始学习矿工程专业。3年大学生涯中,朱恒银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一心想为改善地质勘探的环境出力。 

  毕业时,本可以选择更好工作的他,怀揣着改变单位落后现状的梦想,再次选择了313地质队。 

  朱恒银在工作一线。本人供图 

  上天不易,下地更难。地质队在野外为国家找矿,填补国家稀缺资源,需要的是无私奉献的精神。朱恒银常年在外,一年200多天都不在家中,除夕在外听到各家团聚时欢快的鞭炮声时,他也会低下头,轻叹一声气,心里有股说不出的滋味。 

  朱恒银毕业当钻机技术员时,单位正在攻关定向钻探项目,交通不便,也没有电话等通讯工具,只能靠着写信和家里联系。一封信送到家需要半个月,一个来回一个月就过去了。 

  1983年,朱恒银的母亲病危,家里人尝试发电报给他,可是工作地收不了电报,朱恒银就这样错过了消息,没能赶回去。说到这里,朱恒银回忆到,父亲在他10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全靠着母亲一人独自把他们姐弟三人抚养长大,每次想到这里,心里就非常愧疚。 

  朱恒银的孩子出生时,他也正在单位攻关项目,没法抽身回家,这么多年来,他一直感觉愧对家人。可是当他为国家找到大矿,拿着表彰证书回家时,家里人也由衷地替他感到高兴。 

  90年代,单位经济周转困难,发不出工资,单位将朱恒银的发明放在市场上为单位创造了效益。这时,上海一家公司向朱恒银伸出了橄榄枝,上海公司给朱恒银开出了一万多的工资和全家人落户上海的保证。 

  和当时单位发出的200元月工资相比,1万多的工资得是多大的诱惑啊,可是朱恒银此刻想的却是自己的学生们! 

  “我一走,我的徒弟们就‘没饭吃了',他们可怎么办?”想到这里,朱恒银果断拒绝了高薪工作,陪着大家一起坚持了下来。 

  朱恒银在地质勘查一线。本人供图 

  “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吴仁宝的这句话是朱恒银坚持奉献的信条,时刻用于自我勉励。 

   “人一辈子能找几个矿,有的人一辈子也找不到一个矿,找矿是我们地质人的初心和使命。朱恒银说。 

  2000年,南京师范大学一个关于我国地质环境演变的国家课题需要朱恒银团队协助,在此之前,许多单位的尝试均以失败告终,朱恒银所在的研究所购买了许多器具,团队也自行设计了器具,尝试时都不太顺利。  

  项目过程中,朱恒银需要进医院动手术,术后还未拆线的他,竟躺在车上回到了现场坚持工作。在朱恒银带病工作的敬业精神感染下,整个团队齐心努力,攻克难关,项目很快就圆满完成。 

  朱恒银作先进事迹报告。本人供图 

  44年来,朱恒银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被评为全国劳模、全国十佳最美地质队员、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 

  对于如此多的荣誉与奖励,朱恒银认为:“国家给我颁奖,是对整个地质行业的认可,荣誉的光环戴在我头上,表彰的也是整个团队。我更需要把荣誉作为动力,把技术传承下去。” 

  从业44年以来,朱恒银带领过30多年团队,硕果累累。他带出的学生3人破格晋升为钻探工程教授级高级工程师,5人晋升为高级工程师,10余人获得工程师职称;钻探机班长20余人,其中6人为钻探技师,2人为省部级能工巧匠,1人获全国钻探技能大赛银奖,1人获中国地质学会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1被评为安徽省江淮工匠,2人获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2人荣获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 

  从业44年,朱恒银已经对这个团队、这个行业有了很深的感情和难以割舍的情怀。 

  如今,即将65岁的朱恒银依然坚守在勘探一线,他感言道:“在身体还能坚持的情况下,服从国家组织的安排,在地质钻探这个行业里,我想继续给年轻人做顾问,有一份光,发一份热。(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实习生 樊思雨)


(责任编辑:赵娜)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