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红军长征至甘肃哈达铺时,因偶获报纸得悉陕北有革命根据地,于是决定了红军结束长征的落脚点。
此时在陕北,刘志丹、谢子长等人建立的陕甘根据地,成为土地革命时期留下的唯一连片苏区,为后来成为中国红色革命大本营打下坚实基础。
“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优秀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走井冈山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把军事运动同农民运动结合起来,实行武装割据,使南梁、照金、陕北三个苏区互为犄角,让红军有了回旋余地。”从事编研工作的陕西省档案局干部王展志说。
“一生为人民创造红地,百姓到如今叫他青天。”在谢子长故居,记者见到这样一副对联。
谢子长后人、陕西省委巡视组组长谢京帅对记者说,作为陕北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之一,谢子长有着鲜明的为民情怀。看见老乡家没有铺盖,他会把自己的被子送来;战友负伤后,谢子长会脱下皮衣为战友盖上,自己披个麻布袋在窑洞口放哨。他疗伤期间,群众送来一篮鸡蛋,他只留一个;送来一袋面,只留一勺。因为为民请命、爱民如子的情怀,他在陕北被称为“谢青天”。
“凡是爱国的,他都团结。”刘志丹的女婿张光说。张光不到18岁就参加革命,作为记者常常深入前线采访。他告诉记者,刘志丹心怀民族大义,注意团结各方面的力量,事事以革命大局为重。
“在穷人中间,他的名字带来了希望。”在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笔下,刘志丹是位“现代侠盗罗宾汉”。陕北人民对他的敬爱之情尽现于一首首民歌中:“正月里来是新年,陕北出了个刘志丹……”
谢子长在征战中多次负伤,终因伤病恶化,于1935年2月21日病逝,时年38岁。刘志丹率红28军参加东征战役,挺进晋西北,在1936年4月的三交镇战斗中,不幸左胸中弹牺牲,年仅33岁。
为纪念谢子长烈士,毛泽东专门为他题写碑文,并题词“民族英雄”“虽死犹生”。刘志丹烈士牺牲后,毛泽东闻听噩耗,为他题词“群众领袖、民族英雄”。
为纪念刘志丹、谢子长对中国革命做的杰出贡献,中央决定将刘志丹的家乡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谢子长的家乡安定县改名为子长县,并分别建立了烈士陵园。
“不能忘本,不能吃老本。”谢京帅表示,不忘本就是坚守初心,共产党不论何时,都要为人民谋幸福;不吃老本就是不能躺在历史功劳薄上固步自封,要继续前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责任编辑:李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