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下午,记者踏进浙江金华寺平古村内正在修缮的百年祠堂——敦睦堂,正厅的角落堆满了破碎的旧瓦片和腐烂的木头,摆在正中间的工业风扇丝毫没有吹掉空气中的暑气。戴雪平在内的六名古建筑修缮队队员戴着安全帽,在近四十度高温的屋顶上忙活着。
六月到八月是寺平古村的旅游淡季,也是寺平古村开展古建筑修缮的黄金时期。早上五点半,戴雪平和队员们便来到了施工现场。
上午八九点阳光洒下来,气温慢慢升高,队员们被汗水浸湿的衣服从来没干过,脸颊被晒得黑红。“我们这些在户外作业的人,首要的‘能力’就是经得住晒。”戴雪平告诉记者,虽然高温难耐,但是由于他们常年如此,久而久之便也习惯了。
此次修缮的敦睦堂建于明朝中叶,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堂内用朱红生漆油漆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由于前段时间的暴雨,令这座古建筑屋顶出现了破损,长期雨水浸泡导致梁柱也出现了腐烂的迹象。
“祠堂的抢修既是急活也是细活,稍有不慎,老祖宗留下来的基业就毁了。”在戴雪平看来,建筑修缮是一门集科学与技术于一体的手艺,最大程度保持古建筑原貌是关键。一直以来古建筑修缮队所遵循的原则就是“修旧补旧”,从细微处入手,让古建筑保持原汁原味。
“你看这些抱头梁,修缮过后完全看不出来与修缮之前的差别。”戴雪平指着敦睦堂四面有着精致雕花的抱头梁说道。村里很多雕刻的细致活都是出自戴雪平之手。
夏天施工现场没有空调,戴雪平有时候拿着工具一修就是几个小时,汗水大颗滴落在地上都浑然不觉。“出坯、细修、打磨、上光……哪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这样才能让古建筑真实还原。”
戴雪平的父亲是一名木雕匠,从小跟着父亲耳濡目染,他也喜爱上了雕花这项工艺。17岁他开始跟着父亲学习雕花手艺,至今已经有着40年的雕花经验。古建筑上的雕花图案只需看一眼,戴雪平就能画出来。寺平古村七座花厅和附近的古建筑雕花修缮工作都是由戴雪平完成的。
2002年,寺平古村的崇德堂由于年久失修,部分建筑倒塌,本来想请外人来修,但是来评估后修缮费用高达27万元。村干部召集村民代表开会,大家想着,原材料村里都有,为什么不能自己修?于是,村里以戴雪平为首的几个老手艺传承者临危受命,最后修缮完成崇德堂只花费了7万元。
此后,戴雪平脑海中就涌现出一个想法,既然村里能工巧匠这么多,为什么不成立一个古建筑修缮队呢?他把这个想法告诉村里其他手艺人后,大家一拍即合,便有了如今这支古建筑修缮队。
队伍成立后,他们一直奔波在村庄大小古迹修缮的路上。“保护古建筑就是保护历史的见证,也是保护我们故乡的‘根’。”戴雪平说,我们要靠自己的双手把周边古建筑好好地保存下来,守住那份乡愁。(记者唐弢)
(责任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