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取聘书的基层风气监督员。李灰懿 摄
基层风气监督员在连队检查工作。 王云峤 摄
人情与法理——
“就是要倡导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
看着手里的20元钱,新兵黄志斌有些哭笑不得。
30分钟前,他通过手机微信在军营超市支付了20元钱,那刚好是10根雪糕的钱。“自己下连没多久,买些雪糕和同班战友一起分享,没啥不好吧?”黄志斌当时想得有点简单。
此时,雪糕已发给班里的所有人。唯独到了班长尹超这里,不仅非要把雪糕钱给他,还严肃地对他说:“战友间的关系应该清清爽爽,心思和精力要多放在训练上。”
这让黄志斌有些尴尬。晚点名时,班长就这件事还专门进行了强调,并要求“新兵不允许给老兵买东西,老兵不允许接受新兵的任何馈赠”。
“我们在监督别人的同时,也要监督好自己。”对这件事,作为连队风气监督员的尹超有自己的看法:几根雪糕尽管不值钱,但“吃人家的嘴软”,容易出现处事不公的情况。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压根不接受这样的馈赠。
事情虽小,但黄志斌在敬佩的同时还是隐约感到,自此以后自己和班长之间仿佛多了一道说不清的“隔阂”。
同样,作为连队风气监督员的吕胜辉也遇到过类似情况。
一次训练的间隙,战士杨宏随手拿出一包香烟,每人一根递给周围的老班长们。
吕胜辉见状,当即上前制止杨宏发烟的行为。不仅如此,他还委婉地提醒接过烟的老班长:“义务兵每月的津贴费很低,长此以往,他们很难存下钱,而且战友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俗气。”
话虽有理,但还是遭到一些战友的白眼和吐槽:“一个愿发、一个愿抽,战友之间发根烟增进增进感情怎么了?”
对此,吕胜辉也有些无奈,风气监督如果讲感情,则容易出现执纪不严,反之又会被人说苛刻不近人情。“怎么把握这个‘度’,确实挺难的。”吕胜辉感慨地说。
事实上,类似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针对家属来队交纳伙食费这件事,少数官兵也有不同的看法。“按照规定,家属来队应当交纳伙食费。”营里的风气监督员、排长李航说,但有时一些官兵的家属大老远赶来,就待几天,还要专门监督他们是否交纳伙食费,是不是显得有些不近人情?
“体现官兵友爱、战友情深的方式有很多。人际往来必须慎小慎初,我们就是要倡导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某旅纪委书记祁永东说,像这样的“小事”“小节”,可以按照有无目的或者工作和生活来区分,如果目的不纯影响风气就应该坚决制止。纯正基层风气,就是要抓细抓小,让“探照灯”照到作风建设的角角落落,这是每名基层风气监督员的“必修课”。
下级与上级——
“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对上级也要敢用”
“嘀!”某旅副政治教导员党存辉对着墙壁上的收款码扫了一下,手机屏幕立即显示出收款方的名字。
对照门面房上的牌子,党存辉发现了蹊跷:店名不一样,牌子也是新的,应该是不久前刚换过的。通过和军需营房科助理员联合调查,发现这个供货商是为了中标的“皮包公司”,随即将其淘汰出局。
自从被聘为集团军基层风气监督员后,党存辉开始参加旅里的风气监督工作。因为可以列席旅党委常委会,又有监督常委们的资格,一不小心被战友们调侃,叫他为“党常委”。
列席旅党委常委会,这在战友们的眼里是“好厉害”,可党存辉并不这样认为:“下级监督上级,真是拉不下脸来。虽然上级多次强调‘有什么情况都可以直接反映’,但就是感觉放不开手脚。”
党存辉发愁,刚下连不久的排长魏一航也是心里打鼓。
因为是战士提干,有过基层经历,又在机关帮过忙,魏一航因此被聘为营里的风气监督员。上岗没多久,他就发现一个问题:家属来队的时候,教导员叫文书在饭前的正课时间去食堂帮忙打饭。这属于规定明确的“违规占用兵员”问题。
“说,还是不说?”魏一航犯起了难,毕竟教导员是自己的上级,说了以后咋面对教导员?不说职责上又过不去。
“下级如何监督上级”的问题困扰着党存辉和魏一航,也困扰着其他基层风气监督员。职级不高责任不小,第76集团军明确的基层“微腐败”和不正之风等9个方面58个问题,都在基层风气监督员监督之列,但不少问题避不开比自己职务高的上级。
怎么处理这个问题?“下级对上级的监督往往是比较困难的,作为基层风气监督员,批评上级拉下脸确实不容易。”该旅纪委书记边庆军分析认为,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对上级也要敢用。基层风气监督员要善于利用政策法规来开展工作,讲清道理让上级意识到问题所在,这样往往更利于沟通交流。对于严重的问题,必须讲原则及时上报纪检部门。同时,上级也要习惯接受群众监督,听取官兵的意见建议,这样就能避免犯错误或者少犯错误。
内行与外行——
“不懂政策法规,就失去了监督的发言权”
夜色已深,纪检监察科的办公室依旧亮着灯。
桌子上的一份文件,已被李晓阳来回翻了好几遍。这是前几天上级刚下发的《工程建设纪检监察应注意把握的重要环节》。
他不断回想,监督眼下的这个工程时是否有遗漏的环节。
几个月前,旅里决定重建旅史馆。作为纪检监察科干事,李晓阳担负了整个工程的监督任务。在招标、考察、竞标、评标等一系列过程中,李晓阳全程跟踪监督,确保没有违规违纪问题。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也遇到一些烦恼。
“我能确保流程的规范,也能有效防范‘围标’‘串标’的问题,但在工程资料审查时会感到有些束手无策。”李晓阳无奈地说,自己在工程建设上没受过专门的培训,遇到类似工程预算书中这种专业性比较强的数据材料,很多看不懂。
来纪检监察科不到一年,王可山也有同样的经历。去年旅里年终考核,新大纲颁布不久,考核课目、标准更加细致。为了严把考核标准,他每天去监督都随身带着新大纲。
“边翻大纲边监督,官兵一看就知道你是个‘门外汉’。”说起这个,王可山觉得比较尴尬,有时发现了问题,官兵也会提出质疑,而且遇到一些专业问题心里就更加没底。
放眼更多部队,各单位的纪检干部和基层风气监督员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感受。毕竟,新体制下的纪检监察工作展开的时间并不长——
2015年11月,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召开;翌年5月,军委纪委派驻纪检组正式进驻军委机关部门和战区;不久后,军兵种、武警部队、战区军种纪委也完成实体化编设……随着军队“脖子以下”改革开始后,军队纪检监察战线逐渐向基层延伸。
这两年,随着执纪监督工作的逐步深入,旅级单位纪检监察科在不断完善监督工作。“不懂政策法规,就失去了监督的发言权。既然代表组织实施监督,就要当‘明白人’、说‘内行话’。”旅纪委书记边庆军说,上级下发的相关资料和本级业务部门的规章制度都很多,纪检监察科要加强学习,才能更多地了解各个领域的制度规范,更好地开展纪检监督工作。
除了纪检干部要避免看不懂、搞不清的“外行监督内行”现象,基层风气监督员也是如此。据笔者了解,该旅下一步还将每半年组织一次基层风气监督员集中培训,安排财务、军需营房、人力资源等业务科室进行法规授课,采取难题会诊、案例分析等形式,帮助基层风气监督员尽快吃透法规制度。
事后与事前——
“这样的‘婆婆嘴’越多越好”
“总有几个拖后腿的,连队名次老上不去,让人着急啊!”“从其他连借几个尖子过来替换一下,这样我们肯定能拿第一!”……训练间隙,某旅二营火力连的几名战士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议论起连队即将参加的整建制5公里越野考核。
听到这些议论,连队风气监督员谢磊插了话:“这种比武考核‘凑尖子’的做法,属于上级明令禁止的不实训风,绝对不能干!”这番话,让刚才的几名战士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像这样的情况,谢磊遇到过不少,战友的一些错误想法就被他这样晓之以理地“扼杀在摇篮里”了。久而久之,官兵称他为“婆婆嘴”。
因为这张“婆婆嘴”,谢磊曾“得罪过人”,但他始终觉得很有意义。这次被旅里正式聘任后,他更增添了几分责任感。
“这样的‘婆婆嘴’越多越好。当个‘婆婆嘴’多提醒,给连队战友事前多讲讲具体的政策法规,可防‘亡羊’了再‘补牢’。”谢磊说,当基层风气监督员就是要帮助战友少犯错误,或者及时制止问题苗头铸成大错。
如今,军、旅、营、连四级的基层风气监督员全部持证上岗,发现问题苗头随时提醒、实时监督,主动靠上去当好政策宣讲员、上下联络员、风气督导员,这样的“多重角色”越来越融入到他们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而基层官兵也逐步适应了这种来自身边战友的常态化风气监督。
从刚开始不被理解到现在形成常态,从上岗之初畏首畏尾到现在勇敢担当……基层官兵越来越理解和支持基层风气监督员,并主动加入到风气监督的行列中。同时,各级领导也更加注重对基层风气监督员的奖惩考评,激励他们主动作为,“把问题苗头第一时间消灭在萌芽状态”的监督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群策群力“刹歪风、树正气”的氛围日益浓厚。
今年4月中旬,该集团军某旅组织为期4天的创破纪录比武竞赛,30余个比武课目评判过程全程录像,基层风气监督员全程参加。
导弹测试专业课目比武中,1名参赛队员在用力矩扳手测力矩中存在细微误差,考官并未严格依规扣分,影响了比赛公平。担任该课目的风气监督员、三营四级军士长鲁连江现场提出质疑。考评组立即调阅比赛录像、集中进行评议,一致认定这一评判结果有误,应该扣分重新评判排名。考评组这种发现问题立行立改的务实作风,赢得参赛官兵的一致好评。
(责任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