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国家安全 >图说安全>正文

新时代“小白杨”矗立北疆边防

2019-05-27 14:53 来源:人民网

【编者按】

界碑,神圣而又庄严,是祖国领土和主权的象征,也是万千边防军人心中的精神图腾。走近界碑,才能真正读懂边关;走近界碑,更能感悟家国情怀。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时空节点,人民网联合陆军政治工作部宣传局、电影频道节目中心,组织5路小分队,深入祖国陆地边防线,走进小白杨哨所、乃堆拉哨所、清河口哨所、北极村哨所……走近70个界碑,开展界碑描红主题活动,感受祖国边防的沧桑巨变、倾听边防军人的无畏担当。

有一种支柱,看似无形,却顶天立地;有一种旗帜,寂然无声,却高高飘扬。从即日起,我们推出“祖国在我心中”界碑描红主题活动专题报道,陆续编发相关稿件,敬请关注。

程富胜又一次站在了这颗白杨树旁,这是他退伍后的第22个年头。白杨树依旧笔直,枝繁叶茂,而他,已是花甲之年。

“我家离这儿八百公里,但这是我的第二个故乡,每年都要回来。”周围的环境,他再熟悉不过了。远处的巴尔鲁克山威武雄壮,山顶积雪终年不化;近处的塔楼周身漆着明丽的迷彩,五星红旗在塔楼上高高飘扬;几名士兵背着枪,正在放哨;还有塔楼前这棵他亲手种下的白杨树,阳光下银光闪闪。这个被他称为第二故乡的地方,正是全军闻名的小白杨哨所。

小白杨哨所(摄影:王超)

记忆

小白杨哨所原名塔斯提边防连前哨班,隶属新疆塔城军分区。塔斯提,蒙语意为石头滩。因环境恶劣,这里曾经寸草不生,更没有一棵树。

1982年春天,在哨所服役的锡伯族战士程富胜回家探亲,将哨所周围的环境及官兵卫国戍边的故事讲给母亲听。母亲听后十分感动,临行前让儿子带了10株白杨树苗回哨所栽种,她说:“你们以后想家时就看看白杨树,要像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

程富胜把树苗带回哨所后,战友们轮流从10多公里外的地方背来黑土,把树苗小心翼翼地栽在哨所屋前屋后。从那时起,原本吃水都要到1公里外的布尔干河去挑的战士们,刷牙不用牙膏,洗脸不用香皂,用省下来的水浇灌小树苗,并为树苗垒起了防风墙。即便如此,由于附近土质含碱量太高,这些树苗难以忍受干旱、风沙,相继枯死,仅有一棵顽强地活了下来。

这棵小白杨日夜伴随着哨所官兵,成为官兵们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象征。1983年,总政歌舞团创作人员来塔城边防采风,词作家梁上泉感动之余,满怀深情写出了《小白杨》歌词,著名作曲家士心对这首来自大西北边防的作品十分看好,连夜谱曲。在198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阎维文演唱了这首歌,小白杨哨所也随着这首歌曲闻名大江南北。

2019年5月23日,程富胜又来到哨所的白杨树下。(摄影:萨妮娅)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再次哼唱起这首熟悉的旋律,程富胜眼角的皱纹和笑容一同舒展开来,腰杆会不自觉地挺到最直,仿佛又看到年轻时的自己放哨巡逻的样子,这是那个岁月留存在他心中最动人的一幕。

风雨30余年,“小白杨”精神不仅成为塔斯提边防连官兵的精神支柱,还激励着一代代戍边官兵茁壮成长,一棵棵“小白杨”已在边防一线成长为参天大树。

执勤

5月的微风吹动驻扎在中哈边境的哨所旗帜,对于生活在塔斯提的边防官兵来说,神圣的使命时常提醒他们,自己“站在最前线”。这个连队里,每个人都熟记一句话:绝不把领土守小了,绝不把领土弄丢了。

老班长杨鹏脑子里装着一张“活地图”,用双脚丈量这条边境线,已经走了10年。

“北段比较危险,基本都是弯路,上坡、下坡,尤其到了冬天,雪盖上去以后,风一吹,三四米深的坑看上去也是平平的。”老班长口中的情况,俗称“风吹雪”,零下30多摄氏度,积雪比人都高,加上狂风肆虐,树也被吹的连根拔起。

“我们冬天骑马执勤,风一大,马眼睛睁不开,雪地的脚印瞬间被吹散,找不到路。”当年还是新兵的杨班长,就在雪夜巡逻时,迷了路。

“真害怕了,走过的路,再回头一看,感觉不像是我走的路,都是雪。”走了5个多小时的冤枉路,马也累的一动不动,人只能拽着马,深一脚浅一脚挪移。

大雪天巡逻牵马前行。(摄影:赵永峰)

“我当时只有一个信念,只要能找到边境线上的铁丝网,就一定能找到回去的路。”

人在绝境中,能支持他的信念就是微光。历经14个小时的跋涉,杨班长终于回到了哨所。从那天起,他就在脑子里搭建“地图”,哪儿有沟、哪儿有坎儿,行进多少公里,会出现哪些方位物,闭上眼都是“3D全方位效果图”。

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等8个国家接壤,防区地形复杂,边境管控难度大。近年来,我国边防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边防部队执勤装备的科技含量也不断提高,远程监控、数码图像、网络传输等技术手段陆续应用于边防一线,对边境重要山口、通道的执勤监控基本实现了网络管理。

连队官兵站岗放哨。(摄影:赵永峰)

在塔斯提连前哨班的钢铁哨楼上,佩戴钢枪的哨兵紧盯边境线,24小时对全线进行监控、盘查。

哨楼下,竟然有两只鹅扑扇翅膀来回踱步,叫声洪亮,像是随时警惕“情况”。

“这里容易有毒蛇出没,养鹅的主要目的是防蛇。还有鹅粪,蛇闻到这种气味,就会躲开。”上士车延聪说,执勤时,通常情况都要携带好各种防蛇药品。

“去年有战士被毒蛇咬到,马上解下自己的腰带把伤口绑住,用身上带的利器将蛇咬的地方划开,把血吸出来,这是最好最快的办法。”除了防蛇,夜晚潜伏时还要防止狼出没。前哨班周边缠绕的铁丝网布满利刃,也能起到拦畜的作用。

车延聪驻守边疆12年,今年就要退伍了,即便和他聊熟了,也很难从他嘴里听到任何豪言壮语。

问退伍以后想干什么?他说:“这个问题到现在还没想太多,我已经习惯了军旅生活,只想把最后几个月的工作做好,不留遗憾。至于退伍以后干什么,现在还是个未知数,我也不想去考虑。”

选择

如果换个心情,塔斯提边防连的不少景致其实是“诗情画意”的,远处的雪山映照着蓝天,公路依山势蜿蜒而上,舒缓处,三三两两散落着几座白色的毡房,羊群悠闲地吃草。想象中的塞外风光,应是如此。

塔斯提风光。(摄影:王超)

但是,不少新兵第一次来到边防连,顾不上赏景,脑海中对风光的好奇已经消磨殆尽,因为等在前面的,或许是驻守边关的寂静和孤独。

上士杨珂熙,从小生在军人家庭,心里有个绕不开的军旅梦。他应该是自带BGM的男人,像是“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头枕着边关的明月,身披着雨雪风霜”,都是经典军旅歌曲里的矫健身段和袅袅余音。

谁料到日思夜想的军旅生涯,却在新兵下连的第一天“掉链子”。

“当时下车一看,戈壁滩一片土黄色,到处都是碎石头,腿都软了,崩溃了。”杨珂熙的思想落差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甚至下决心绝食。连长、指导员轮流做思想工作,直到他第一次去哨所站岗。

“我穿着这身军装站在人群中,觉得特别光荣,大家看我的眼神都有着一种崇拜。”这种自豪感和价值感几乎令他迷恋。日复一日,杨珂熙已经喜欢上了这里,他自己分析,“荣誉会让人上瘾”。

一年前入伍的高志涛是大学生士兵。经历了高考的洗练,顺利进入沈阳工程大学。荷尔蒙爆棚的年纪,陡然间从巨大的学习压力中释放,开始放飞自我。

他好动,先是进了学生会文艺部,发现自己挂了个闲职。觉得跳舞比较帅,女生也喜欢,又进入了街舞社团。“每天就是和同学打篮球、弹吉他、练舞,一到周末,肯定要出去吃烧烤、唱KTV。”

快乐的时光总是如此短暂,大一下学期,他挂了好几科,拿毕业证都费劲。“那时候每天起床都得用洪荒之力,打个挺才能爬起来。自由散漫惯了,自己都感觉,怎么办?”

正好到了参军入伍的时间,终日迷茫的他,经历着一场小小的精神危机:当不当兵?两大阵营在他脑海里对峙。他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想见证自己的改变,而不是坐在宿舍里远远眺望。

“街舞小王子”高志涛在连队训练。(摄影:张志伟)

投笔从戎后,自由散漫变成整齐划一。高志涛的文艺天分依然未被埋没,哨所人称“街舞小王子”。最近,他准备报考军校,也经常和以前的大学同学聊天。“他们都非常羡慕我,觉得我还有选择的权力,要么可以在部队继续干下去,也可以回到大学重新开始。”

2011年,中国修改了《兵役法》,大学在校生入伍保留学籍,入伍后可以报考军校,退役后可以复学。自那以后,边防部队迎来的大学生日益增多。

变迁

2018年11月的某天,连队突然有了4G信号,网速的提升,密切了这里与外界的联系。

“但我们还是属于淘宝不包邮区域,想在网上买东西,偶尔会遇到总价50,邮费500的情况。”司务长薛雷调侃道。

在瞬息万变的外界面前,难免跟不上“潮”流,最直观的反应体现在交流时的网络词汇量。

连长郭志休假回家时和朋友聊天,“他们说的一些名词,啥意思?比如蓝瘦香菇,老给我发这个词。后来别人告诉我,是难受想哭。”外面流行的热词,总要在社交媒体中发酵一段时间,才会在这里普及。

连队官兵在远离城市喧嚣的边疆服役时,人们的生活飞速发展,一个产物就是“互联网+”席卷我们的生活,渗透到每一个角落。

“现在休假,都从网上买票,回家也不带现金,都是扫二维码。”薛雷说,手机里也装了打车软件和各种APP。

连队官兵在“信息视窗“前浏览新闻。(摄影:王超)

关山飞度,戍边官兵保家卫国。边防连队的日新月异,也见证着祖国和平、安宁和繁荣。从老式平房到保温哨楼,从一道网到四道网,从“铁脚板”到新型巡逻车……戍边装备、条件不断改善提升。

在连队边防值班室,指导员路亚杰轻点鼠标后,该连各点位实时图像随即显示在大屏幕上。“边境一线的任何‘风吹草动’,都能够通过视频、图像实时传回连队,行动指令迅速直达应急分队。”

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科技产品落户连队:5年前,配备电脑的网络室投入使用,供大家学习、娱乐。官兵们一有空,就在连队的“信息视窗”触摸屏上刷一刷、滑一滑。可以浏览新闻、阅读报纸,还能上传官兵拍摄制作的视频作品。

昔日荒凉偏僻的边境地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戍边官兵无私奉献的精神永未过时。

薛雷经常想起自己新兵入伍时,第一次为界碑描红,第一次手握钢枪在边境线上巡逻、放哨。老班长当时跟他说过一句话:“你当兵两年,为祖国站岗放哨两年。等你复员回家的时候,这个国家的边境上有人为你站岗放哨一辈子,这就是奉献!”

新哨楼前的小白杨。(摄影:郭发海)

30多年前种下的小白杨已高耸云天。2016年,连队官兵在新哨楼前,又种下了一颗白杨树,每名到新哨楼执勤的战士,上哨前都要端上一盆水,给这颗小白杨浇浇水。

一代代戍边官兵前仆后继所形成的魂和魄,激励了新一代的戍边人,光芒已然闪耀,不会熄灭。    (记者 黄子娟)


(责任编辑:李园慧)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