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届先进制造发展研讨会在这里隆重举行,我首先表示热烈祝贺,并就制造业的机遇、挑战与对策提出以下看法。
部分领导嘉宾与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齐续春合影
一、中国制造业的成就
今年是建国70周年,这70年,中国的制造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低端向高端取得了巨大进展。
在我小的时候,中国因为没有制造业,所以很多必须生活用品都是进口的。洋火、洋灯、洋钉、洋布、洋油、洋车、洋烟等等,前面都加个洋子。那时间,火柴叫洋火,买到它并不容易,所以我的童年做了很多“钻木取火”的工作,那时每当做饭时都要用火镰撞击火石进行取火,逢上天气潮湿,火取不到,只好看谁家烟囱冒烟,就到谁家去借火。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制造业的发展,特别是苏联援建的154项工程,使中国的制造业出现了惊天动地大发展。中国第一台拖拉机、第一台汽车、第一台水压机、第一台电视机、第一颗原子弹、第一台战斗机、第一台人造卫星等都是在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发展起来的。我在上世纪50年代走进天津,天津作为第二大工业基地,那时已经布下了很多制造业的工厂。进入60年代我牵头参与了“味精制造”的国家科技攻关任务,任务完成后的10年中,中国用这一技术建起210个味精厂。
中国制造业的更大发展是改革开放之后。我1982年、83年参加科技考察团在欧洲走了十几个国家,那时感到国外什么都是新鲜的。我们的对外开放,受到各国的欢迎,一方面是大量外资企业走进中国,一方面是中国企业大量到国外购置生产线,使中国的制造业迎来了巨大发展。80年代,我们国家科委推行了一个国家星火计划,很多适用技术在此期间迎来快速发展。仅我参与操作的一部分,就推出了中国第一瓶干红葡萄酒,第一瓶干白葡萄酒,第一瓶矿泉水、第一瓶椰子奶,第一条饲料添加剂生产线、第一个活性干酵母生产厂等等。
任玉岭参事与齐续春主席会间交谈
迄今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已是美国的1.5倍,日本的3倍,是日、美、德制造业的增加值之和。中国已有220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中国的高铁,中国的航天,中国的手机生产,中国的汽车制造都挤进了世界先进行列。
中国在解决吃的方面,制造业也立下汗马功劳,中国现有粮食生产6.4亿斤,蔬菜7亿斤,这都受益于中国的农药、化肥及农机制造业的大发展。
中国制造业70年的大发展、大变革,说明了中国人是聪明的,也说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是能够集中全国人民的力量办大事的。我们的道路,我们的制度,我们的理论和文化是可以得到肯定的。
二、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制造业产品质量过低。
长时间以来,中国的制造业过分追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而怎样提高水平、打造品牌,远远跟不上发展需要。其一是因为中国制造业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卖方市场,在人口多、市场大、产品供不应求情况下,出现了“萝卜快了不洗泥”,给粗制滥造开了绿灯。其二是我国有大批量的农民工,劳动力价格极低,企业可以通过劳动红利站稳脚跟,并且因为长期以来,对环境保护要求过低,企业随意排废排污,这种低代价高收入,造成很多企业不思技术创新和质量上的改进。其三是我国劳动大军文化水准过低,在制造业的操作上缺乏知识、技能的有力支撑,到今天为止,很多发达国家劳动大军受教育年限在16年左右,而中国只有10.3年,而此前中国企业员工的受教育年限很多只有五、六年,或七、八年。这就注定中国产品质量长期以来难以上升。其四是,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文化的浩劫,造成社会上人的道德下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一切向钱看”,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价值观和贪官腐败的恶劣导向,使得一些企业不惜偷工减料,制假售假,抑制了制造业质量的提升。
(二)对外技术依赖度过大,劳动生产率低下
改革开放后,引进国外装备,实行技术跟踪,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但是技术的依赖度过大,又直接影响了生产效率的提升。上海是中国科技最发达的地方,2006年我去调研时,上海科委告诉我们,他们当时对外的技术依赖度高达70%。我们高技术产品的出口,80%靠外资企业。很多产品因长期贴牌生产、自己没有品牌,效益被中间商拿走,很多企业,还为引进诸多国家的生产线而自豪,如伊利牛奶,我去时,他们告诉我,他们有9个国家的生产线,又如双汇红肠,我去时,他们告诉我有十几个国家的生产线。实际上很多制造业都靠外国装备支撑着。
正因为自己缺乏品牌或对外技术依赖度过高,再加上创新缺乏、管理不力,中国的制造业效率甚差。直至今天,我们制造业的效率只有美国的19.8%,日本的21.3%,德国的24.8%,若论增加值的人均数额,中国不到美国和日本的1/3~1/4。
(三)创新重视不够,竞争力相对缺乏
制造业创新方面,曾经做了大量工作,今天创新的贡献率已达60%以上。但是,很长时间以来,企业对创新是重视不够的,由此造成的企业竞争力相对缺乏。世界创新企业100强中美国有39家,日本有34家,其余名额分布于法国、德国、韩国和瑞士,中国2015年榜上为0,2016年也只有华为一家。
任玉岭参事在先进制造研讨会上讲话
我们企业创新落后,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企业舍不得研发投资。长期以来企业创新靠国家给钱。1985年我在日本三多利研究院考察时他们讲公司销售额的15%投到了技术研发上。而我们到进入新世纪初,中关村还很少有企业在研发上的投入上达到企业销售额收入的1%。上世纪90年代初,我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调研时,企业委托他们研发的投入每年不少于1亿美元,而中国企业却很少愿意这样做。
二是,创新人才聚集不力。成事在人,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的聚集,90年代初,我们去美国GE和AT&T这样的大型企业考察时,发现他们在研发方面有达数千、上万名博士与硕士的参与,而我们的企业,很少为研发而大量聚集人才。
三是,创新意识不强。1985年,我们去日本北海道东盛葡萄酒企业考察时,他们讲,他们1973年建厂时是到中国通化一面坡葡萄酒厂学到的技术,而由于他们创新意识强,改革开放后的1983年便把整条生产线返回来卖给了中国,在新疆鄯善建起了葡萄酒厂。但中国的酒厂却长期面貌不改,一成不变。
四是,国内市场对创新支持不力。中国的研发新产品,常因国内市场支持不力,而自生自灭或发展十分缓慢。中国50年代就会生产轿车了,而那时的韩国连汽车轮子还不会生产。但由于韩国国内市场十分重视对创新产品的支持,大力倡导“身土不二”精神,九十年代,韩国马路上基本上都是“大宇”和“现代”车,这在进入新世纪时,现代汽车便以整厂的的建制走进了中国首都。又如我们的民用大飞机制造,因很长时间得不到国内民航公司的支持,直接抑制了民用大飞机的研制与进展。直至2005年我们在政协走到西安、汉中、成都、沈阳和上海做了多方调研,听了科技人员的意见,提出“军民融合推进民用大飞机制造”的提案后,才引起各方面的关注,2007年被国务院批准,这才启动了民航大飞机的制造。
五是,以论文论英雄阻碍了创新推进。很长时间以来,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一直停在10%左右,研究成果因为只重论文,不重应用,造成了研发与生产的两张皮,很多科技成果不成熟也评奖,奖励又多又烂,造成创新投入的严重浪费。更有甚者,社会上形成了论文生产产业,代写论文,论文抄袭,论文造假,更是严重干扰了科技人才的选拔,培养及研发创新的有效推进。
(四)服务性制造与生产相对缺乏
很长时间内,因国家的研发投入有限,而且很多创新研发又多依靠国办的大专院校、研究院所,这就造成了只有国家最需要发展的制造业创新,才能在研发投入中立项,而那些很多与服务业相关的,甚至人民生活广为需要的一些工具和产品都被排斥在国家计划之外。例如,被总理关注的马桶盖就是一例,类似这类服务性产品的中国制造远落后于国外就是因为对创新重视不足,和企业创新欠缺造成的。服务业是一个巨大的产业领域,它所需要的服务性工具,用品是很多的,加强这个领域的制造业创新和发展,需要给予高度关注。
(五)风险投资始终跟不上
科技创新,因为不可能100%的取得成功,因此科技创新需要有风险投资的特别支持。风险投资可以因创新成果的效益不菲,并能做到东方不亮西方亮,所以风险投资可以在支持大量创新中既能应对风险,又能确保收益和生存。1986年,我在美国硅谷考察时,发现那里很多包括斯坦福大学的老师、学生在内的于孵化器进行创新时,都是靠风险投资支持的。苹果计算机、intel网的成功都是风险投资支持的结果。我国从1985年就有人在国家科委申请经费组织了风险投资,后来却变了味,成了“保险投资”,不敢干风险投入的事情。后在“风险投资之父”之称的成思危副委员长支持下成立的风险投资公司,仍然因方向把握问题,而没能发挥更大作用。中国要推进制造业的创新,我认为还是要让各商业银行各拿出1%营业额用于风险投入,使形成风险投资群体,壮大风险投资事业。只有这样中国的研发创新工作才能克服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尴尬,走向繁荣和辉煌。
三、发展制造业的机遇和对策
(一)发挥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中国制造业要做好供给侧改革,做好一些产品的降产能、提效益的工作,必须坚持发挥在共产党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既要重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又要像当年搞原子弹、氢弹那样,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与调节功能,也还要对我们的发展充满信心,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与文化的自信。要在制造业的发展方面实事求是,狠抓创新,勇于追赶和重点突破,进而争取在一些领域的领先和领跑方面做出成绩,创造辉煌。
(二)要从我国基本矛盾转变的实际出发用好国内市场。
市场需求是推动制造业发展的最巨大的动力源泉。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增加,我国基本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同不充分、不平衡发展的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解决过程,就是提升和壮大人们收入和购买力的过程。特别是关于提高人民收入与发展同步的重要决策,以及全面小康、精准扶贫的推进,一定会使13亿人多人民群众的收入不断增加,中产阶级的比重正在逐步壮大。这就必然会进一步扩大内需,国内市场对经济的贡献率会越来越大。我们的制造业一定要看到这个现实,用好国内市场,就一定会久战不衰,赢得高质量发展。
(三)高度重视信息化、智能化及“制造业2025”发展战略的实施。
我们的2025制造业发展战略,实际是信息化、智能化制造战略。是同德国的工业4.0,韩国的工业3.0,美国的工业互联网,英国的智能化制造、日本的数字化社会战略并行的制造业振兴举措。网络化智能化是今日各国经济发展的竞争焦点,也是推动制造业发展的真正引擎,我们一定要牢牢抓住中国制造2025这个抓手,认真的而不是敷衍的实施好这一战略,特别是在市场方面遇到国外的封堵和发展中国家挤占、蚕食,并造成我国劳动成本上升、汇率成本提高,能源与物流价格高升的情况下,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好信息化、智能化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特别要抓好数控机床、3D打印、激光加工、超声加工、仿声加工等手段,推进制造向深度进军,努力改变技术边界、产品边界、产业边界,促进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涌现。
(四)用好不断增肥的创新土壤和人才红利,大力强化基础研究。
最近“徐匡迪之问”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这就是智能化的推进十分热闹,而智能化的核心算法缺位,使人工智能将面临“卡脖子”的窘境。智能化看似面纱甚为华丽,但是却已陷入了拿来主义的怪圈,人工智能是计算机技术发展到高级阶段,融合了数字、统计学、概率、逻辑、伦理于一身的复杂系统,其最核心的技术取决于人工智能的算法的推进。国内无数的人工智能公司都在自称取得了显著的技术进步,而实际上的核心技术还是用的国际上开源的人工智能算法。正像有的科学家所讲开源的人工智能算法仅相当于玩具水平的东西,借助这种低水平算法开发的人工智能,虽然可以热闹一时,而较少能推出创新能力强的人工智能产业,从而造成了中国制造业正由“硬件组装厂”向“软件组装厂”蔓延,浮躁做法,不可能带动我们制造业的真正升级和繁荣。因此,智能化必须认真做好基础算法和应用算法的工作,否则智能化就无法应对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多边形,就无法应对自如。这就需要基础研究的数学家参与到人工智能研发中来。其它制造业领域也同样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在我国于习主席提出向科学进军后,科技研发投入已增长到1.67万亿元,占到GDP2.12%超过了欧洲,创新土壤越来越肥沃。在人才方面,一年毕业生近800万大学毕业生,这几年每年有40万海归回国,人才的红利在不断提升。我们应该借此机会抓好基础研究,做好从源头上的追赶,避免浮躁和华而不实。为了改变研发与应用的两张皮,要彻底扭转以“论文”论英雄,科技成果的评定也要严格把关。相关方面还要重视建立创新研发中心,推进中间试验,促进科技的初期成果向应用水平转变。
(五)用好“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机遇
大力推进中的“一带一路”,给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十分重大的良机。“一带一路”提出6年多来,朋友圈已扩大到150多个,中国在沿线国家设置的合作开发区已达84个,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商贸畅通、资金融通和人心相通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一带一路正在向合作共赢的总目标快速推进,必将建成世界性质的文明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繁荣之路和友谊之路。一带一路强化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力度,不仅为我们的发展制造业开辟了新的需求、新的市场,而且也为我们寻求新的资源和引进人才开阔了新视野、拓宽了新路子。世界上很多国家都设立了孔子学院,学中文的人数与日俱增,到中国留学的各国留学生迅速增长。中东欧货运列车的数量越来越大,航空贸易与跨境电商已大规模展开。所有这些都为中国制造业拓展了新的市场,也为制造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给制造发展创新迎来了机遇。
(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诚信赢天下。
先进的企业文化是制造业水平提升的重要条件。正如习主席所讲,“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必灭亡”。要搞好中国的制造业,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要实事求是,克服浮躁情绪,强化问题意识。要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它溶化在我们的血液里,落实在我们的行动中。坚持“商无诚不兴,业无信难隆”的理念,坚决打击制假造假。日本京瓷集团稻盛和夫,一辈子做出两个世界500强企业,70岁以后出家了,后因另一个世界500强日航公司倒闭,又请他出山,用了一年半时间,使日航公司得以复活。他来北京大学、中央电视台介绍经验时,讲了十个字“重善行、思利他,敬天爱人”。我认为我们的制造业要上去,也要在这方面下功夫,要在道德建设,诚信做人方面有奖、有惩,并要大力提高工匠地位,弘扬工匠精神,坚持为人制造,做到制造环节的一丝不苟和依靠诚信赢天下的双轮驱动。
(责任编辑:李园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