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4天的五一小长假结束了。
与人们预料的一样,五一小长假,中国人好像又进入了春运模式。来自中国铁路总公司的信息显示,5月1日当天全国铁路开行旅客列车9000多列,发送旅客1700多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巨量游客集中出行,也让之前曾出现过的“买短乘长”再度进入公众视野。昨日,铁总负责人公开向社会致歉,表示今后铁路部门将更好地做好假日旅客运输组织服务工作。
选择了自驾出行的人,“堵在路上”已成常态。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数据显示,五一期间,全国40条主要高速公路的200个重要通道点位,流量环比上升75.9%。
客观而言,面对骤然而至的游客潮,铁路、公路、景区等出现一些“不适”,并不令人意外。但也该看到,呈现在某个节点上的聚集与失序,背后必然有一个较长时段的累积。
旅游公共服务的完善,除了吃、住、行、游、购、娱等硬件设施之外,软件服务尤其需要提升。包括线路设计、人流引导、各种交通工具的协同等,均有必要事先有预案,事中有调控,事后有总结。凡事未雨绸缪,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这也是公共服务的应有之义。
事实上,旅游出现井喷,并不是一个“突如其来”的现象,然而,多年来,民众国内游体验不佳的状况并未好转。究其根源,与景区及关联产业的急功近利有关,也与市场与游客意愿不匹配有关,而根本则在于一些地方政府与有关部门过于短视,缺乏科学规划与治理,并未真正推进旅游的供给侧改革。
旅游业是最典型的富民产业,是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前,随着公众收入水平的持续改善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中国火爆的旅游潮才刚刚开始。如今的小长假旅游潮,不过是旅游的初级形态。未来,我国旅游人次将会持续增长,更高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也将源源而来。
公众旅游消费升级也呼唤旅游业供给侧升级。为此,各级政府部门要通过对旅游公共产品、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等的一体化供给,让旅游领域的消费市场能够更有效满足民众多层次多样化旅游消费需求。
具体而言,在公共服务层面,相关部门需要协同推进各地区餐饮、住宿、交通、景区、购物、娱乐等要素行业的发展,为游客提供最佳旅游体验。
就旅游市场而言,推动旅游资源均衡发展。旅游业经营者需开发不同种类的旅游产品,充分激活包括小景区在内的不同等级的旅游资源。当前,观光旅游仍是旅游项目的主体,而针对自主游、高端游等休闲度假产品的供给还不足。伴随公众旅游消费升级,多样化旅游产品方面的供给也该升级了。
而解决“堵在路上”难题,则需要充分解决居民出游时间上的不平衡。这首先体现在当前的休假制度安排难以满足公众的旅游消费需求。这就需要加快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步伐,充分保障公众自主休假的权利。
五一出游,不负春光。相关部门和市场主体把产业当事业做,就足以真正释放民众磅礴的出游愿望。
(责任编辑:李园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