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时代人物>正文

甘肃渭源:让古老“光影”艺术薪火相传

2019-03-27 16:37 来源:新华网

   夜幕下,灯光照着皮影,二胡配着锣鼓,一幕白布隐约遮挡。皮影艺人张国斌高亢粗犷的歌声从幕后响起。在他的“指挥”下,各色皮影人物在光影与伴奏中翩翩起舞。在他的身后,大徒弟潘明生拉着三弦,眼睛紧紧盯着皮影的一起一落。

  这是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路园镇峪岭村上演的一幕。春寒料峭,刚下过雪,但前来观看皮影戏的村民兴致盎然。大家围坐在一起,不时爆发出叫好声。

  皮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是一门静动相得、形神兼备的艺术,在甘肃农村颇受欢迎。张国斌介绍,一个皮影人至少要被三根操纵杆操纵,而一个艺人要控制三四个皮影的动作,还要配合音乐,兼顾唱念。

  张国斌从15岁就开始跟随父亲学习,至今已与皮影戏“结缘”39年。“我从小就喜欢看皮影戏,它就是我们小时候的动画片、电视机。”回忆起往事,张国斌笑着说,“记得我跟爸爸学的第一部戏是《武当山还愿》。每次爸爸上台表演,我就在旁边看,把他唱的曲目都记下来,模仿口型,就这样学了十几年。”

  从父亲的小徒弟到别人的师父,如今张国斌也开始将手中的皮影艺术“火炬”传给别人。徒弟潘明生也是年少时就开始接触皮影戏,他师从多人,取百家之长,“我是到处学戏,现在皮影戏表演中的吹拉弹唱我都会。”潘明生说。

  潘明生并不满足于表演,他还对制作皮影有浓厚的兴趣。“手工皮影讲究一个精细,许多经典模板都是多少代手艺人传承下来的。每完成一件作品,需要经过选皮、雕镂、敷色等十几道工序。”潘明生说,即便是一幅常见的20厘米大小的皮影,通常也需3到4天才能完成。

  而潘明生也像他的师父们一样,承担起了传承皮影艺术的重任,他的徒弟们也和他一样,成了“多面手”,既会表演皮影戏,也会制作皮影人物。

  在潘明生的家中,他的徒弟展示了雕刻马童头像的过程。在一块烘干的牛皮上,软帽的花纹全部被镂空雕刻出来,最纤细之处不过1毫米。镂刻完成后,他还要用粗细不一的毛笔上色。所有部件制作完毕,再用线连接起来,形成造型各异的皮影形象。

  为了传承皮影艺术,张国斌、潘明生这样的皮影艺人这些年可没少跑。他们不仅在定西市的学校和文化馆中展演皮影制作过程,还走进社区、机关和部队展示这项古老艺术。

  今年,他们还打算将更多现代卡通元素引入皮影中,推出新作品。古艺新传当然也少不了互联网的助推,通过社交平台的直播,渭源的皮影戏也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粉丝”。

  渭源县文化馆非遗专干李淑华介绍,近年来县文化馆开展了一系列普查抢救、保护传承工作,为全县皮影戏班摸底建档,录制专题片,争取项目经费建皮影传习所,组织皮影戏班参加大型文化旅游节展演等,希望将渭源皮影戏一直唱下去,唱出彩。


(责任编辑:李欣欣)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