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阿里在这个春天真的着急了,虽然她的企业去年产能过亿,但强烈的危机感和转型的需求驱使她“三顾茅庐”。3月22日那天,她再次登门拜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的朱德兰教授。
“朱老师,我们的智慧农业中心已经揭牌了,就请您应下这个中心主任,让我们共同成就一番事业吧!”郭阿里接过朱德兰老师研磨的咖啡。
10年前,郭阿里从西安市某事业编制岗位下海创业,创办杨凌锦川管业科技有限公司。如今,公司在中国“农科城”杨凌小有名气,能生产管壁只有0.15毫米厚的滴灌薄管,并在澳大利亚等国有了外贸业务。然而,郭阿里居安思危,去年秋天起,她开始谋划从设施农业部件提供商转型为综合农业发展方案服务商。
“依靠单一产品,企业生存越来越难了,我看准了,涉农企业必须转型。”郭阿里说。去年底,他们找到做农业大数据的公司,依托电子商务平台设立了国际贸易、网上采购部门,同时成立了自己的商学院,计划今年开始对经销商和终端用户进行大规模培训。基于此,她着手寻找新的资源与合作伙伴。
而朱德兰教授和自己的团队,则在2018年冬天推出了太阳能驱动移动式喷灌技术设备,让郭阿里眼前一亮,她的企业正苦于研发类似产品遇到巨大障碍。在一次科研座谈会上,两个女人一拍即合,坐到一起,从太阳能驱动喷灌设备谈到了精准灌溉、节水灌溉,谈到了GPS导航灌溉和陶瓷根灌……
对郭阿里抛来的橄榄枝,朱德兰起初并不热心,她见过太多校企合作失败的例子,一些民营企业利用高校和教授的品牌做急功近利的事,既伤了市场,也伤了科研人员的心。
郭阿里没有放弃,连续三次上门向朱德兰解释自己的发展蓝图、合作设想和前期工作。
“我从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看到了农业发展趋势和新希望。国内农业面临全面转型,同时‘一带一路’国际农业合作前景广阔,我们必须抓住机遇。”郭阿里去年赴澳大利亚考察,更坚定了信心:“中国农业技术已经具备走出去的实力,今年我们把丝路沿线作为重点区域,已经完成了对巴基斯坦、印度和中亚多个国家的投资可行性评估,很想抓住‘一带一路’沿线农业发展的商机。”
成立国际业务部和智慧农业中心;在澳大利亚成立分公司;关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中亚国家的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建设信息;收缩代工业务,新增装备车间生产朱德兰教授团队研制的太阳能喷灌机、水肥一体机等设备……短短时间,郭阿里公司业务整合一新。
郭阿里的行动力和真诚打动了朱德兰。朱德兰真诚表示:“我们的技术可以拿去先用,等产生利润以后再说。利润分成不要多,能保证我们科研团队基本开支就可以。我可以担任你们智慧农业中心的主任,不要年薪,只要能帮助我们把压箱底的20多项技术完成市场转化,让我们看到自己的社会价值,就满足了。”
“没有问题,我有完善的销售网络和广大的终端用户。我追求的也是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郭阿里说。
一个多小时的谈判,一套从依托企业商学院培训开始,以太阳能移动喷灌设备和农业大数据分析为突破口,建立智慧农业推广发展的架构已然成型。
朱德兰感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已经搭建了“一带一路”教育合作平台;产学研合作,走出国门发展,会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与挑战。
郭阿里表示,深耕农业领域,尝试走出国门,不仅仅只是为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同时也想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粮食增产。(记者沈虹冰 姚友明)
(责任编辑:李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