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仍将延续,但内涵与条件发生变化,机遇和挑战都是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面对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中国要充分利用大国优势,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积极推进改革开放,主动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国研视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未来15年是我国比较优势转换期,是中国作为新兴大国崛起的关键期,也是国际格局大调整期。这一时期,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大国竞争与博弈加剧、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快速变革等,将深刻改变国际经济格局。认清形势、把握方向,做好对未来国际经济格局变化趋势及其对中国影响的研判,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未来,国际经济格局将呈现“十大变化”趋势,外部环境的这些重大变化,将给中国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中国需顺应自身比较优势变化,把握好国际经济格局变化新趋势,在新一轮对外开放中趋利避害。
未来影响国际经济格局变化的关键因素
未来15年,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全球经济治理变革、大国博弈,将是影响国际经济格局变化的重要变量。
(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将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呈加速趋势。未来,新一轮技术革命中,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将推动数字技术创新,源于数字技术的颠覆性新兴技术将不断涌现,以交叉融合带动各领域技术突破,共同促进全社会技术进步。数字技术革命将引发“关键生产要素”的变迁,深刻改变国家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并进一步推动生产方式变革和国际经济格局变化。
(二)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进入加速变革期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促进全球经贸格局的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进入快速变革期,治理主体呈现多元化、多极化趋势,全球性议题和挑战持续增加,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呼唤新的治理理念和规则。全球经贸规则制定权之争日益凸显,全球治理在推进政策措施落实的有效性和适应形势变化的创新性等方面的不足更为凸显,各方推进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展望未来,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趋势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但逆全球化思潮和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抬头,全球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各种利益诉求相互交织、博弈,导致国际环境中不确定因素显著提升,全球经济治理面临新形势与新挑战,将给全球经济格局带来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三)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的博弈将进一步加剧
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崛起,既是影响未来国际经济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又是国际经济格局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经济总量持续增大,将在2030年前后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以美国为代表的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相互之间博弈将加剧,国际形势更趋复杂多变。一方面,守成大国希望分享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机遇,期待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在解决全球性议题、应对全球危机、促进世界经济复苏中分担更多国际责任。另一方面,守成大国为保持领导地位,会采取打压、遏制等措施,加剧与新兴大国的博弈。
未来国际经济格局十大变化趋势
未来,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国际经济格局将产生重大变化。总体上,未来15年国际经济格局将呈现以下十大变化趋势。
(一)全球经济将处于低速增长期
未来15年,部分发展中国家将延续城市化进程,新一轮技术革命、城市化仍将是部分发展中国家未来增长的潜力所在,到2035年全球的城市化率将达到61.7%,这将是未来全球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但全球经济增长面临人口增速放缓、老龄化程度加剧和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等。综合技术、城镇化、人口、环境等重大基础因素变化,课题组模型模拟结果显示,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呈现趋势性下降,2020年至2035年,全球经济增长平均速度为2.6%左右。
(二)全球经济格局多极化将更明显
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心将从欧美转移到亚洲,并外溢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美国、日本和欧盟仍将是全球主要的经济强国,新兴经济体将持续崛起,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中地位更加重要。到2035年,发展中国家GDP规模将超过发达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和投资中的比重接近60%。以综合国力论,美国将保持全球超级大国地位。未来15年,欧洲、日本仍然是全球重要经济体,但地位将有所下降。
(三)新技术革命将重塑产业格局
以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引发的产业革命,将呈现出生产方式智能化、产业组织平台化、技术创新开放化的特征,对全球分工也将带来全面而深刻的影响。预计未来15年,信息技术与新兴数字经济发展将为后发经济体赶超提供机遇。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产业特性,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将转变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这不仅将会改变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全球布局,还会加速推动后发经济体转型发展。技术变革可能带来一些新的有全局性影响的小概率事件,如社会变革严重滞后于技术变革导致的社会动荡、工业信息安全重大事故导致的连锁反应等,必须高度重视、加以防范。
(四)国际贸易将呈现数字化、服务化等新特点
未来,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分工不断深化,仍将是国际贸易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国际贸易出现新趋势,数字产品贸易、服务贸易、产业内贸易占比将明显提高。在信息技术推动下,跨境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平台的快速发展,将催生新的监管模式。全球贸易格局将发生改变,新兴经济体在全球贸易中地位上升,国际分工价值链区域化特征进一步增强。国际贸易规则更加强调高标准、高水平的便利化与自由化,规则制定的重点倾向监管一致性等新议题。
(五)跨境投资及规则制定出现新趋势
全球跨境投资金额将在波动中上升。跨境投资中,服务业占比上升,制造业占比下降;有形资产投资占比减少,无形资产投资占比上升。跨国公司将继续是全球跨境投资和价值链布局的主要力量。新兴经济体的跨国公司数量将持续上升。发展中经济体在跨境投资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制定跨境投资规则将是未来20年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完善的重要内容,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将继续提升。
(六)全球人口结构发生变化
全球人口发展正在经历深刻的调整。人口增长总体趋缓,全球的生育水平普遍下降,发展中国家的降幅更为明显,部分国家长期处于低生育率水平。健康状况明显改善,人口预期寿命提高。生育率仍将面临下滑的趋势;人口老龄化加快,发达国家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发展中国家总体也在呈现老龄化趋势。从分布看,未来20年全球人口增长主要来自于发展中国家;中等收入群体将会有所扩大。到2020年,全世界的中等收入群体将超过32亿人,2030年将会大幅攀升到48亿人左右2/3会集中在亚洲国家和地区。
(七)绿色发展成为各国发展重要取向
近年来,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的碳生产率、能源生产率、原材料生产率等均有所提升,虽然广大发展中国家仍然面临如何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实现协调平衡的严峻挑战,国际社会对实现绿色发展、应对气候变化也有比较广泛的基础。展望2035年,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控制污染、实现低碳转型的绿色发展正在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主流。绿色发展对国际经济格局产生重要的影响,将影响各国经济活动和跨国间投资和贸易;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寻找低成本发展的新路径;将对技术创新、产业发展、污染减排形成倒逼机制,促进绿色创新和绿色产业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八)全球能源结构与格局将深刻变化
能源结构呈现清洁化、低碳化、电力化和数字化特征。非常规油气开采技术的重大突破大幅提升了油气资源的供应能力,预计2040年前全球天然气将增长45%左右;可再生能源成本出现大幅下降,将在2020年前后与常规化石能源平价上网;电力在未来全球能源系统中的作用更加突出;数字技术在能源供给与需求中的广泛应用。
全球能源供求格局将发生深刻变化。从全球能源需求格局看,据国际机构预测,到2035年全球能源需求预期增长30%左右,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区域成为全球未来能源需求增长的中心,亚洲成为全球石油天然气的主要进口地。从全球能源供给格局看,除了欧佩克、俄罗斯等传统的能源出口大国,美国将成为全球能源新的供给国。
(九)全球粮食安全总体有所改善
全球农业资源潜力巨大,有利于保证全球粮食安全。全球实际可利用开发的农业耕地达到35亿公顷,有14.67亿公顷的潜在耕地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如果考虑到生产技术进步与作物适应性的不断改良,全球还有26亿公顷潜在农业耕地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总的来看,2035年全球粮食安全总体状况会有所改善,未来全球粮食消费仍将持续增长。同时,粮食供需格局有所调整,粮食国际贸易持续增长,但部分地区粮食安全形势仍然严峻,区域间不平衡问题更加突出。
(十)国际金融中心将多元化
国际货币多元化。到2035年,美国仍是对全球综合影响力最大的国家,美元仍将处于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越来越多的经济体进入到国际货币体系当中,国际货币体系的覆盖范围也大大拓展,国际货币有逐渐多元化的趋势。
国际金融中心多元化。以上海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中心城市在全球金融体系中排名缓慢上升,但伦敦和纽约仍将是国际主要金融中心城市。
中国发展战略机遇期的新内涵
国际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将为中国带来机遇和挑战。总体来看,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仍将延续,但内涵与条件发生变化,机遇和挑战都是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
(一)机遇
新一轮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将给中国带来利用新技术“变轨”实现跨越提供历史性机遇。产业分工格局重塑,中国有可能利用全球价值链“重构”机会,实现产业结构的跃升。通过充分利用多层次国内大市场、不断增强的创新能力,逐步成长为引领全球数字化发展、改变数字化格局的重要力量;通过推动新兴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推动形成新的生产方式、国际分工方式和新的贸易方式,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将为中国贸易投资发展带来更大发展空间。尽管“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但经济全球化方向不会逆转,贸易投资自由化与便利化的平台与方式发生改变,区域合作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数字经济等广泛应用带来新的贸易方式和平台经济快速发展,将加速要素的跨国流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和巨大市场,将吸引世界各国不断扩大和深化与我经贸合作。
新兴经济体快速发展,将为中国提升在国际分工中地位提供机遇。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心将从欧美转移到新兴市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实力进一步提升。根据课题组测算,预计到2035年,包括新兴经济体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将达到60%,在全球贸易和跨境投资中的比重也将相应大幅上升。新兴经济体快速发展和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将为我国实施对外贸易市场多元化战略提供发展空间,为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提供重要机遇。
全球绿色发展和能源转型,将为中国发展带来新机遇。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和数字技术等能源开发利用技术获得重大突破,资源不再是制约能源行业发展决定性的因素,这为中国乃至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打破了能源瓶颈的约束。中国市场巨大,且在可再生能源技术、电网技术和电动汽车技术、数字经济技术的研究开发特别是商业化应用上走在世界前列,有可能在全球能源转型中成为全球领导者,从而为中国在全球绿色发展治理中赢得主动地位和话语权。
全球经济治理加速变革,为中国提升制度性话语权提供机遇。全球经济治理正处于加速变革期,随着全球性议题和挑战的增多,国际社会对中国推动经济全球化发挥更大作用的期盼增强;在维护多边贸易体系与完善全球经贸规则上,中国的政策选择为各方瞩目;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希望中国推动加快全球治理体系改革。这为中国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深入参与全球治理提供新的空间,有助于中国切实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制度性话语权。
(二)新格局将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世界经济增长不确定性显著增强。世界经济结构调整仍在进行,深层次结构性矛盾未能根本解决,人口老龄化加快,传统增长引擎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弱,新技术不断涌现但短期内无法对经济增长提供足够支撑。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世界经济发展仍将处于动能转换期,全球经济风险不容忽视。比如,摩擦持续升级导致贸易战、不平等固化等,需警惕再次爆发较大规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风险。
全方位国际竞争显著增强。未来,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进程仍将继续,全球对资源、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和全球经贸规则制定权的竞争将更加激烈。随着信息技术与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产业革命,主要国家纷纷推出中长期产业发展战略,中国面临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发展和高新技术领域的激烈竞争。同时,中国将面临双重竞争的挤压。一方面,需警惕国内产业过快对外转移产生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的竞合关系发生变化,贸易投资摩擦将会长期存在,发达国家为防范中国快速的技术追赶将出台更多贸易投资领域的针对性限制措施。
中国经济实力快速提升引发外部担忧与遏制。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的速度和方式的担忧与质疑与日俱增。美国视中国为对其核心价值观和全球经济主导地位最具挑战性的国家,明确将中国定义为“战略竞争对手”。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既要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又希望寻找其他大国平衡中国影响力的快速提升。大国博弈与多方角力,使得中国的外部环境变得异常复杂。
全球经贸规则重塑提出改革开放新要求。未来,各国意欲通过国际经贸规则重构维护自身利益的趋势将进一步增强。发达国家在全球经贸规则制定中仍具有较强的主导权,加快推进WTO改革、高标准的贸易投资自由化新趋势、将市场开放的重点转向服务业市场准入与投资自由化、着力“监管一致性”的边境后议题和21世纪议题,将给中国的市场开放与体制改革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此外,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催生的贸易模式,对我国监管模式创新和规则制定能力,提出了更高、更为迫切的要求。
中国的战略应对
面对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中国要充分利用大国优势,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积极推进改革开放,主动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牢牢把握住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和绿色发展带来的机遇
加强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加强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云、网、端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数字基础设施普及水平。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和推广。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围绕新兴技术领域,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在应用基础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打造良好的产业创新发展环境,加快科技体制、人力资源和教育、教育市场改革,培育创新型人才,激励人才创新。积极构建高水平的开放创新体系,建立良好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环境和与国际接轨的创新环境,建立和完善与吸引一流海外创新人才相配套的税收、医疗等制度,加强企业整合全球创新资源能力。
(二)着眼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市场化改革
正确处理“转型”与“转移”的关系,以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为动力,加速提升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积极推进关键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深入开展电力管理体制、油气管理体制、户籍管理制度、财税管理体制、金融管理体制,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挖掘要素成本下降的空间,培育产业国际竞争新优势。加快重点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如在基础设施领域引入市场竞争,加快推动公共数据开放等。
(三)加快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以监管模式创新,促进贸易转型升级、不断提高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在全面实施对外商直接投资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体制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农业、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开放,加快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监管体制建设,完善安全审查制度和风险防范体系。完善法律法规与加强能力建设,为扩大开放提供支撑与保障。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充分发挥先行先试作用,促进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四)积极稳妥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可选择国际合作需求迫切、与中国实力能力和现实需求相匹配的领域等为重点,推进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完善。对符合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需要的现存体系和规则,要维护其权威,通过改革完善以善加利用,如坚定维护基于规则的、开放公平、透明可预测、包容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主导地位,维护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和自由贸易。与此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新机制的建设。
(五)处理好与守成大国的关系
从维护战略机遇期的高度处理好与守成大国的关系,以合作共赢为目标,保持战略定力,审时度势、沉着应战,着力练好内功,以求把握机遇、趋利避害,使中美关系重回互利共赢的轨道。一方面,深化利益融合,以创新的视角和方式寻求利益契合点,挖掘合作共赢潜力。另一方面,坚守底线,趋利避害,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短期内,树立底线思维,做好预案、精准反击。对美国在双边经贸关系中挑起的摩擦,在总体克制、不激化矛盾的原则下,有理有力有节地妥善应对。长期来讲,在全球治理上需谋定而后动。
(六)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设施联通为优先领域、以贸易投资合作为重点,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五通”,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内容。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重视沿线国家的核心关切和诉求,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互利共赢的实效,增强可持续性。深度挖掘利益交汇点,促进应对全球性议题与挑战的国际合作,加强机制建设、不断增进互信,为世界经济提供新动力。(执笔人:隆国强、张琦、王金照、赵福军)
(责任编辑:李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