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中国记忆>正文

他被称“党国元老”,送五子从戎,上马能武,下马能文

2019-02-25 16:08 来源:祖国网

    为打好国家发展的基础,他大力支持教育事业;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他将自己的5个儿子都送上了抗日战场;为了齐心抵御外侮,共赴国难,他曾带病多次四处奔走,呼吁团结抗日。冯玉祥评价他:“冒大险,犯大难,决大疑,定大计,赴汤蹈火,万死不辞”。他就是国民党二级陆军上将、孙中山大元帅府参谋总长——李烈钧。孙中山称赞云:“协和先生上马能武,下马能文,诚不可多得之当代儒将。”

他被称“党国元老”,送五子从戎,孙中山赞其:上马能武,下马能文

李烈钧

    李烈钧,江西省九江人。1902年入江西武备学堂。1904年赴日留学。1907年加入同盟会。1908年毕业回国后,曾因宣传反清思想遭拘捕。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被孙中山任命为江西都督。1913年7月成立讨袁军总司令部,就任总司令,揭开二次革命的战幕。1915年12月25日与唐继尧、蔡锷树立起护国讨袁旗帜,任护国军第二军总司令。1946年2月20日卒于重庆,消息传出,举国悲痛。中共中央除发来唁电外,周恩来和董必武等还亲临吊唁。

自幼学文习武 性格豪放不羁

    李烈钧,1882年出生于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罗溪坪源村。他的父亲李骏兴参加过太平天国太平军。事败后回乡,耕种自给,常向他讲述太平天国起义经过和在帝国主义与满清军队联合进攻下失败的历史。李母杨氏,知书史,经常教他学习古文。烈钧自幼学文习武,爱好击剑,尤喜书法。稍长、广交游、豪放不羁。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武宁新任知县王浚道上任后,勒索乡民缴纳历年旧欠田赋,全县民众怨声载道,烈钧激于义愤,聚众密议驱王。某日,乘王回衙时,率众蜂拥而上,打护兵,砸官轿,回衙后,王立即调兵遣将,捉拿肇事者,引起全县民众愤怒,群起声援,终于将王知县赶走。

    李烈钧自幼十分聪慧。1902年以武宁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江西武备学堂,成为吴介璋得意门生。1904年被清王朝选派赴日本留学——先入振武学校,再入士官学校习炮科。1905年8月,孙中山抵东京,由黄兴等介绍李烈钧与孙中山初次会见,李烈钧在东京神田俱乐部直接听到孙中山的关于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革命演说并为之倾服,由此开始了革命生涯。


三次担当了“救火队员”的角色

    1907年,李烈钧经张断、王侃介绍加入同盟会。

    入同盟会后,李烈钧一直是孙中山先生最为忠实的追随者和左膀右臂,并深得孙中山先生的信任。自1908年回国之后,李烈钧辗转江西和云南,一直在新军中进行革命活动。

他被称“党国元老”,送五子从戎,孙中山赞其:上马能武,下马能文

1912年10月25日,孙中山低南昌,次日出席南昌军界欢迎会时合影,孙中山右侧为江西都督李烈钧。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李烈钧不辞劳苦南下江西、北上安徽、西顾武昌,三次担当了“救火队员”的角色,为辛亥革命的成功立下汗马功劳。


“宁做自由鬼,不做专制奴”

    民国成立后,李烈钧出任江西都督,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深得当地民众拥护。二次革命开始,当时在全国各省都督中,国民党党员只有三人,即江西都督李烈钧、安徽都督柏文蔚和广东都督胡汉民。因为袁世凯已经收买了广东方面的两个师,而安徽都督只有一个旅可供指挥,有决心和实力反袁的,只有江西都督李烈钧。袁世凯曾用200万元为李烈钧“祝寿”,并提出为他晋勋,想以此收买他,都被他拒绝。

    1913年3月,在国会召开之前,袁世凯派人暗杀南京临时政府农林总长宋教仁,接着又向五国银行签定了二亿五千万元的善后借款,准备扑灭革命势力。5月5日李烈钧与湖南都督谭延闿、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通电,反对袁世凯与五国银行签订大借款,并公开指出袁世凯为剌杀宋教仁的罪犯。袁世凯恼羞成怒,下令免除李烈钧江西政府都督职务。江西省政府议会,请李烈钧起义,李不同意。他说:“中央免除吾职,吾即起义,是反也,非义举也,袁世凯违法,重袭帝制,以民意伐之,吾赴听命。”六月中旬,由九江赴上海,临行,嘱省议员杨赓笙速回其故乡湖口县作发难准备,并说:“湖口地形险峻,襟外江而带内湖,为兵家必争之地,故亟宜作起义之策源地。”

他被称“党国元老”,送五子从戎,孙中山赞其:上马能武,下马能文

1924年11月,李烈钧(右一)与孙中山等人在“上海丸”轮船上的合影。

    李烈钧至上海会见孙中山、黄兴等筹商反袁事宜。在孙中山主持的讨袁会义上,烈钧被公推为讨袁总司令。7月,烈钧由上海回至湖口,省议会又一致推举烈钧为江西讨袁总司令,7月12日在湖口成立讨袁司令部,李就任总司令,打响了二次革命的第一枪。随即宣布独立,发布讨袁檄文,通电全国,痛斥袁世凯:“乘时窃柄,帝制自为,意图破坏共和,为全国之公敌。”有人提醒李烈钧说,无论从哪方面讲国民党肯定会失败;李烈钧回答:“我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只有打,这是我的人格问题。”他在讨袁通电中说:“宁做自由鬼,不做专制奴。”接着,湘、鄂、皖、苏、闽和上海、重庆等省市,相继宣布独立,袁世凯即派李纯率军企图进入江西,在瑞昌、德安间与讨袁军展开激战。李烈钧令林虎等,据险阻击,初战告捷。但因兵力悬殊,援军不续,7月25日,湖口被袁军攻陷。李烈钧退守南昌,继而转移丰城。八月底,驻守临江,与袁军激战数日,毙敌数百。后因袁军大集,败局已成,乃退离江西,“二次革命”遂告失败。

他被称“党国元老”,送五子从戎,孙中山赞其:上马能武,下马能文

【1924年11月25日,孙中山在神户与前来拜访的头山满长谈,图为谈话后合影。前座左起:大久保高明、孙中山、头山满:后立左起:山田纯三郎、戴季陶、李烈钧、藤本尚则。】


虽为武将,也是诗人和书法家

   李烈钧虽为武将,但他熟读百家,贯通经史。庐山仙人洞所题“常乐我净”,石松之石上所题“纵览云飞”均是李烈钧的手笔。

    蒋介石围剿红军的时候,李烈钧写道:“叹息故园多鹤唳,懒从沧海看龙争。阋墙毕竟缘何事,孰挽银河洗甲兵。”1934年,李烈钧赋诗讥讽蒋介石:“回望茫天际,狂涛滚滚来,盲人操巨舰,犹自逞雄材。”

他被称“党国元老”,送五子从戎,孙中山赞其:上马能武,下马能文

1924年11月30日,孙中山一行离神户赴天津。图为孙中山、宋庆龄、李烈钧在船上与随行人员合影

    卢沟桥事变后,李把身边到了服兵役年龄的五个儿子,送到军队,其中有两个正在大学读书,也中断学业,奔赴疆场。他在赠诗中写道:“我送儿辈出乡关,杀尽倭寇方回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到处有青山。”


“党国元老,五子从戎”

    李烈钧共有十个子女,七子三女。李烈钧把自己七个儿子中的五个都送上了抗日前线。二子李赣驹、四子李赣骥入黄埔军校,七子李赣骕入海军学校,三子李赣熊、五子李赣骅参加青年军赴缅作战。老大李赣鹏早年学医,从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当时已经在香港行医。十儿子李赣骝当时岁数小,无法参军。五个儿子有三个在读军校,两个参加了中国远征军。当时媒体对此事广为报道,称之为“党国元老,五子从戎” 。

他被称“党国元老”,送五子从戎,孙中山赞其:上马能武,下马能文

李烈钧全家福

    李烈钧其实相当尊重子女自身的发展意向,子女中有的去了南开大学,有的去了黄埔军校,有的去了美国留学。李烈钧的孙子李季平接受其他记者采访时说,1941年,当时只有十三四岁的他的七伯父李赣骕向李烈钧提出想参加海军。当时海军是不受重视的,但李听了以后非常赞同。临行时,李烈钧还让儿子把一条云南当地的优质火腿挂在身上,以为入伍之礼。抗战胜利后,李赣骕去英国海军学校学习,1949年在海军起义中被害。

    李烈钧日常生活中待人平和有礼,就是对自己的下属也不例外,这也体现在了他的家教中。有一次,他让八女儿叫家里的大厨过来谈话,女儿很随意地喊了一声:“厨师,过来! ”李烈钧立即教训她:“怎么能这样没礼貌!你是要请他过来,必须好好地说一个‘请’字! ”随后让女儿罚跪了许久,直到快吃午饭了,妻子来为女儿求情,李烈钧才让她起来。


带病奔走南北 呼吁团结抗日

    1931年“九·一八”事变,民族危机严重,李烈钧一再致电蒋介石,主张对日抗战,要求改良政治、尊重言论自由,以维系人心,一致御侮。他奔走南北,呼吁团结抗日。1932年夏,他前往泰山访冯玉祥,劝其“并力扶危”。有诗曰:“并力扶危志待伸,抚怀天地亦艰辛。匡庐归去东山远,五老峰头望故人,”并在蓬菜阁手书一联抒怀:“攻错若石,同具丹心扶社稷;江山如画,全凭赤手挽乾坤。”10月,他又劝阎锡山参加长城战役,一同抗日。1933年5月,冯玉祥在张家口组织同盟军,不到一个月,将日伪军全部赶出察哈尔,蒋介石大为恼火,调集军认,向抗日同盟军施加压力。李烈钧支持冯玉祥,致电国民党中央说明冯“举义张胆,志在收复失地”,并提出“请授大权,俾当大任”。为了齐心抵御外侮,共赴国难,他曾带病多次往返于南京、上海、张家口、庐山等地,但始终未能说动蒋介石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

他被称“党国元老”,送五子从戎,孙中山赞其:上马能武,下马能文

1937年12月25日,武昌青年街循道会福音堂门前,右起:彭泽民、李烈钧、冯玉祥、王造时、李公朴

    1937年,“七七”抗战爆发,李烈钧于久病之余,扶病进京,共赴国难。后来,因患高血压症,返回武宁。在家乡,他抱病到中山堂与协和中学讲演,鼓励青年锻炼体魄,吸收新知,备为国用。12月,还坚持到武汉会见蒋介石,提出坚决抗日的主张,由于战局的发展,他迁居昆明,后又迁居到陪都重庆,一直养病。

    1946年2月20日,李烈钧因高血压心肌梗塞病在重庆逝世,终年64岁。

他被称“党国元老”,送五子从戎,孙中山赞其:上马能武,下马能文

李烈钧雕像

    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等曾亲往吊唁。国民政府下令给予国葬,灵柩运送回武宁县,初葬箬溪镇、修江边上的看书台。1962年因修建柘林水库迁葬于武宁县城近郊飞凤山。后李夫人逝世,1980年11月,李烈钧夫妇合葬于武宁县烈士陵园左侧半山腰。

本文系祖国网据历史资料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黄婷)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