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力子,原名邵景泰,1882年12月7日生于绍兴陶堰邵家溇。是中国近代著名民主人士,社会活动家,政治家、教育家。他从《后汉书》中“游子天所弃,力子天所富”之句,取“力子”一词为笔名,自称为“勤劳之人”,从此就有了“邵力子”之名。
在上世纪的中国政治舞台上,邵力子是一位十分活跃而又非常特殊的文人。他是复旦大学杰出校友,早年加入同盟会,1920年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同年8月,加入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1925年任黄埔军校秘书长,参加国民党改组工作。次年退出中国共产党。1927年,历任甘肃省主席、陕西省主席、国民党宣传部部长等,主张国共合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全国人大常委、政协常委,民革常委等。
邵力子一直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3年,邵力子任国民党陕西省政府主席。他与杨虎城实行军政分治,同杨虎城相处很好。他赞同张、杨两将军的抗日主张,对蒋介石的“剿共”做法,深感忧虑;对张、杨两将军同蒋介石的矛盾尽力缓和,以期和衷共济,并且,他还要求部属注意与中国共产党方面的工作人员和睦相处,以团结合作、共同对敌为首要任务。
1936年西安事变后,邵子力被关押,第二天被杨虎城释放后,他前去看望蒋介石,蒋问他事先是否知道此事,他老实回答不知道,还乘机劝导蒋介石:“委座,事已如此,还是应以国家人民为重,他们的要求(指张、杨将军)似乎也可以考虑。”蒋介石听后一言不发。
西安事变解决后,张学良被软禁,蒋介石要邵力子同住,帮助张学良读书,实际上是一种变相处分。不久,邵力子被免去陕西省主席一职。
【1936年12月2日,蒋介石在洛阳与西北军政首脑合影。左二起:蒋介石、宋美龄、杨虎城夫人、张学良、杨虎城、邵力子。】
1938年,邵力子在其《望国民向前迈进》一文中,表明了坚持抗战到底的决心和主张。同年初,国际反侵略大会中国分会在汉口举行成立大会,在邵力子的主持下,该会为揭露日军暴行,进行反侵略宣传,争取国际上对我抗日战争的援助等,做了大量的工作。
邵力子一向主张中苏友好。抗日战争时,他更力主和苏联结成联盟。1940年初,他抱着增强中苏邦交、促进国共合作、以利抗日战争的目的,出使苏联。在驻苏大使任期内,经过他的努力,苏联援华的军械物资源源运行国内。
1945年8月至9月间,毛泽东、周恩来等到重庆开和平谈判,邵力子参与了和谈。他认为毛泽东到重庆来,“是最有诚意的表现”。他虽为国民党方面的代表之一,但致力于《双十协定》的签订,因而获得“和平老人”的美称。
1946年初,在政治协商会议陪都各界协进会第五次会议上,他发表演说,高度评价中国共产党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中的重大作用,希望国共两党和谐解决问题。可是蒋介石的种种做法,使他大失所望。因此,在南京单方面召开伪国大时,他拒绝担任大会秘书长的职务,拒绝参加伪国大的选举。
1949年2月以私人资格随李宗仁组织上海人民和平代表团赴北平,在石家庄会见毛泽东、周恩来。4月参加国民党政府和谈代表团,在北平与周恩来为首之中国共产党代表团谈判,通过《国内和平协定》细则草案。后因国民党拒绝在协定上签字,和谈失败,邵力子遂宣布脱离国民党政府,留在北平。
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委员会常务委员,出席了开国大典。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任政务院政务委员。他积极参加新中国建设,争取和平解放台湾,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贡献了毕生精力。
邵力子热爱祖国,也热爱家乡,经常对亲友们说:“每个人应爱祖国,爱家乡。我们的祖国和家乡也实在太可爱。”不断勉励家乡人士要为祖国、为家乡增光,1933年3月上旬,他回故乡绍兴时,曾作过题为《从绍兴到世界》的演说。大意是:故乡是祖国的一部分,热爱祖国必然会热爱自己的家乡;如果你连故乡都不热爱,你还能谈到热爱祖国吗!他言行一致,既一贯热爱伟大的祖国,又始终关怀故乡的进步。
邵力子早年离乡,长期居外地,但一直十分热爱家乡。对有关家乡的文化教育、农田水利和其他公益事业,都非常关心,鼎力赞助。辛亥革命后,他在上海担任绍兴七邑同乡会的副议长,积极筹办“绍兴旅沪公学”,任副校董。
邵力子生活上俭朴,但对故乡的教育事业总是慷慨解囊。30年代初,远在兰州任甘肃省主席时,听到绍兴尚无一所完全中学,当即出银币1000元,派人与朱仲华、金汤侯等地方士绅商谈,于民国二十一年6月创办“私立绍兴中学”,并亲书“卧薪尝胆”四字作为校训,以培训爱乡报国之才。次年春回乡探亲,目睹乡村中迷信盛行,教育落后,又出资兴修绍兴陶家堰邵家溇的明强小学、白塔头的运川小学。三十三年冬,奉母灵柩回乡安葬富盛金家岭,当了解该村无一农家子弟入学时,则决定利用坟庄房屋,出资办起“棠阴小学”,还购置渡船,接送邻村农民孩子入学。1932年,他大力支持学生朱仲华等在绍兴创办完全制中学(后改名为稽山中学),担任设立人会主席。他把兴办教育事业看作是百年树人的大计,所以始终热情关怀,积极赞助。
邵力子对家乡的文化事业很关心,非常重视地方志的编纂工作,把做好这些工作视为热爱家乡的具体行动。1934年,同盟会员王子余先生倡议撰绍兴县志,邵力子竭力赞同,在县资料初稿编成后,主动出资汇款,协助付印。
他还提倡围湖、围海开垦,大力支持维修三江闸,并且私人出资疏浚陶家堰的贺家池,为家乡的农田水利事业作出了贡献。
拳拳之心,感人肺腑,深受家乡人民怀念。《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等有录。
1933年3月,蒋介石为了削弱杨虎城将军的实力,以“军政分治”为名,免去了杨虎城的陕西省主席职务,专任陕西绥靖公署主任,主管军事。然后,调甘肃省主席邵力子任陕西省主席。
1933年春,邵力子携夫人傅学文自甘来陕任职。对于古都西安,他并不陌生。1910年,29岁的他应聘到陕西高等学堂任教,就住在菊花园的学校里(现西安高级中学),不久,因向学生宣传新思想、新文化而被地方当局驱逐出境。二十多年后,他以一省之长的身份重返西安,不禁感慨万分。
陕西的形势十分复杂,有杨虎城指挥的西北军,不久,又来了张学良指挥的东北军,军统和中统也在西安有很大的势力。作为一个文人省主席,他严守军政分治的方针,十分尊重张杨两位将军,但绝不过问军事,只是认真履行省主席职责,着手健全各地机构,整顿吏治,将主要精力放在陕西的经济建设上。
他聘请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完成了由杨虎城发起的泾惠渠、洛惠渠等水利工程,龙门闸、风陵渡的工程也逐一完成。为了发展农业,他督促各县,共凿井十万眼,开荒造林,还创办了武功农林学校。还资助夫人傅学文创办了助产士学校,推动科学接生。很快赢得了三秦民众的爱戴。
当时上海有个以表演艳舞著称的梅花少女歌舞团想来西北淘金,便致函邵力子,请他大力关照,并答应到陕后,首先为省政府官员专演一场。可是邵力子早已风闻这个歌舞团的名声,便叫秘书回函说:西北社会清苦,如来演出,恐将入不敷出,希慎重考虑。这个歌舞团只好作罢。
1935年,邵力子的女儿邵伟志想从上海来西安看望父亲,邵力子复信告诉女儿,一路上勿向人说出自己身份,沿途要留心旅客民众的谈话,尤其是对陕西政府的意见。
邵力子是清末举人,尤善书法,平时前来求字的人不少,他从不拒绝。当时西安东大街新开一经营淮扬菜的大华饭店请他题写店名,他也欣然题写了“大华饭店”四个正楷,并一笔一画地署上自己的名字。这个题字的牌匾至今仍还悬挂在店面。
许多人都知道,在我国制定计划生育国策时,人口学家马寅初功不可没,但他却不是最早的提出者。第一个提出计划生育的人是邵力子。早在20世纪20年代,邵力子就提出了中国要控制人口的观点。
在1921年邵力子任《民国日报》主编的时候,他就积极提倡节制生育,在自己主编的副刊上全文发表了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婚姻律》,把节制生育与妇女解放问题结合在一起宣传。1922年5月,邵力子在向警予主编的《妇女评论》上发表了题为《生育节制释疑》一文,提出要加强节育技术的研究,“尽可用科学的功夫去发明”。
邵力子所以能率先提出并多次呼吁计划生育,这与他切身感受到的多生育给妇女造成的痛苦和恐惧有很大的关系。邵力子的母亲由于经历了生产过程的痛苦,决定不再生孩子,但当年又没有可行的避孕方法,因此与丈夫分居一直分居了10多年,直到绝经为止,这是非常折磨人的痛苦事。邵力子本人与前妻结婚后,隔两年就生一个孩子,在妻子怀上第六胎时,她的痛苦无以名状,苦苦要求邵力子想办法让她打胎。然而邵力子找遍了当时的各大医院,就是没有一个医生敢做这样的手术。后来,她就自己狂奔,想以此掉胎,结果胎是掉了,她也因为大出血而死了,这个悲剧让邵力子刻骨铭心。
1951年邵力子回到故乡浙江探亲。见乡村满地奔跑的幼孩之众多,他陷入沉思,向陪同前往的工作人员说:“我们常说中国地大物博,实际上,中国的可耕地并不多,中国是地少人多。现在中国是四亿人口,已经是世界第一,如果人口不加控制,生产又跟不上的话,国家要在短期内摆脱贫困就不太可能。国家难以富强起来,人民就难以较快地富裕起来。”这对当时“多子多福”“人多好办事”等思想,是一次有力的冲击。
在1953年冬天召开的政务院会议上,他提出了计划生育的观点,这是第一次在政治决策场合提出计划生育观点。1954年9月17日,邵力子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作主题发言,又一次就计划生育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说,人多是好事,但在经济还没有发展起来的困难很多的环境里,人口应该得到控制,不控制人口,后患无穷;要大力传播有关避孕的医学理论,指导并供给有关避孕的药物。同年12月19日,他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关于传播避孕常识问题》的长文。
1967年12月25日,邵力子卒于北京。他的一生,为谋求祖国的独立、统一、繁荣、富强而奋斗不止,坚持到底,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为促进国共两党的团结合作而奔走折冲,不遗余力,几十年如一日;为民族、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而同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肝胆相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