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中国记忆 >名门之后>正文

纪念毛主席 陈士榘上将之子陈人康:追忆父亲与毛主席的红军岁月

2018-12-27 17:04 来源:《祖国》

    长征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军事指挥问题

    ——访开国上将陈士榘之子陈人康

    《祖国》记者/宋志娇 续佩佩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锁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长征》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赞扬了红军不怕牺牲,勇往直前,不畏艰险,积极进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纪念毛主席 陈士榘上将之子陈人康:追忆父亲与毛主席的红军岁月

毛主席与陈士榘交谈

纪念毛主席 陈士榘上将之子陈人康:追忆父亲与毛主席的红军岁月

开国上将陈士榘

    80年前,红军长征的胜利,为中国革命史谱写了一篇壮丽的史诗巨著;80年后,我们纪念红军长征的胜利,让伟大的长征精神传承延续、发扬光大。

    长征路上,是二万五千里的艰苦奔波,也是二万五千里的钢铁意志。在这段红色之路上,留下了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开国上将陈士榘之子陈人康,听他讲述父亲在长征路上的故事以及作为老革命家后代对于长征精神的理解。

历史的选择

    “父亲1927年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经历了三湾改编,当年在井冈山上,也是毛泽东亲自发展他入的党,从井冈山一直打到南京总统府,可以说,父亲的革命生涯与毛泽东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所以,他对毛泽东的理解和领会相对更深一些。”陈人康说道,“父亲多次谈到对毛泽东的一些回忆,他对毛泽东非常敬仰、非常崇拜,这种崇拜不是简单的人物崇拜,而是对毛泽东的军事指挥、军事思想发自内心的佩服。”

    实践证明,毛泽东的思想理论和战略战术,是让红军和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众所周知,红军多数是由工人和农民组成,且很多指战员没有上过正规军事院校,在军事指挥上,完全是靠在战争中学习、摸索。毛泽东也没有上过军事院校,但他却能把自己学到的军事理论,包括孙子的军事思想灵活的运用到中国革命的实战当中,并在井冈山革命斗争中,取得了多次反“围剿”的胜利,打了很多漂亮的歼灭战,巩固和扩大了中央苏区,成立了中华苏维埃政府。这一时期,也是红军发展最快、根据地扩大最快的时期。后来由于王明、李德的介入,取代了毛泽东,剥夺了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造成了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导致红军被迫长征。两种不同的局面证明了毛泽东思想理论和战略战术的正确性。

    陈人康说:“毛泽东不是一开始就在党内确定了权威的地位,而是经过中国革命实践的。实践证明,毛泽东是历史的选择,是领导中国工农红军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唯一选择,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的开国将领包括元帅都对毛主席那么崇敬的原因。”

    毛泽东的军事指导思想不但为中国革命带来了光明,也获得了世界的公认。毛泽东有大量的军事著作、军事论述和军事理论。当然,国外也有理论,但是缺少实践,比如拿破仑,他也有很多成功的战例,但却以失败告终。据统计,毛泽东一生之中参与指挥的战役战斗大概有1700多次,这些战役战斗都是成功的,所以,世界上所公认的军事家们,没有一个像毛泽东一样,既有军事理论又有战争实践,而且实践还证明了他的理论。也就是说,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所以毛泽东确立了他在中国乃至在世界上的唯一性。

    众所周知,红军当时的武器装备相当落后,人数也与国民党相差甚远,而且战士基本都是工农出身,没有受过正规军事教育和训练,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正是毛泽东军事思想无人能够取代、无人能够相及的原因。

长征途中遇挑战

    红军被迫长征,是因为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五次反“围剿”之所以失败,是指挥错误导致军事上的失利。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红军来说,自然环境的恶劣、敌人的围追堵截、粮草武器的缺乏,都不是最重要的问题,而最令人担忧,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军事指挥的问题,路线正确才能决定一切。

    陈人康说:“当时对于几十万红军来讲,命运就决定在军事指挥上了,如果军事指挥一错再错的话,那么红军长征的结局很有可能重蹈‘石达开’的覆辙。当时红军在物质上、装备上都存在很大的问题,没有根据地、没有补给、甚至长征初期都没有方向,虽然口号喊着‘北上抗日’,但红军不知道应该往哪里走,都是边打边走,流动作战,最后在一张报纸上发现陕北有红军,这才去的陕北,可以说,是非常偶然的。”

    按照红军最初的计划,是从南线突破粤军的封锁,到达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和,由于当时临时中央的领导者,在指挥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和突围的时候,犯了逃跑主义错误,且将各种仪器均随身携带,导致行军队伍缓慢。红军虽然英勇作战,连续突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却遭受了很多不必要的伤亡和牺牲,至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时,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出发时的8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陈人康动情的说:“父亲曾和我谈到湘江战役时,眼里都闪着泪花。他的好多战友都在渡湘江的时候,被炮火击中沉到了江底!父亲说:当时的湘江水都是红的,那是几万红军战士的鲜血呀!”

长征初期红军的惨象,让广大红军指战员对“左”倾中央的瞎指挥深恶痛绝!对红军来讲,没有一个正确的军事指挥,没有一个正确的灵活机动的战术,才会导致红军的锐减和伤亡。

    “所以,我们的父辈在长征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解决了军事指挥问题,‘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重新回到了领导指挥的位置上,最终带领红军走出了困境,走向了胜利。”陈人康说。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四渡赤水,是毛主席指挥的一次出色的运动战,也体现了毛泽东军事指挥的过人之处。

    1935年3月16日,中央红军为了调动和迷惑敌人,决定三渡赤水河,向川南进发。作为红一军团教导营营长的陈士榘接到朱总司令下达的“在赤水河上架桥”的命令后,便和军委工兵营一起在赤水河边勘察地形,经过勘察,决定在赤水河东岸的茅台镇架设浮桥。这里原来有座铁索桥,但在红军赶来之前被敌军炸掉了。陈士榘和工兵营经过审慎研究,决定用当地运盐的船只架设浮桥。

    由于事先进行了大量的发动群众的工作,当地群众主动献出了运送盐巴的船只,没几天,就建起了两座横跨赤水河的浮桥。

    浮桥架好后,中央军委的首长首先通过浮桥。当时毛泽东望着赤水河自言自语道:“好水啊!现在我们要三渡赤水,把滇军调出来,这还有劳蒋委员长哩!”

    “当时我父亲没完全听明白‘有劳蒋委员长’的含义,只知道这次行动是根据中央军事会议精神,要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阳前进。”陈人康说。

    我军原先曾两次渡过赤水河,一去一返,这次是第三次渡过赤水河,进入川南。敌军以为我们要北渡长江,于是调集兵力试图阻止我军北进。但我军由川南突然掉头折回,转而南进,在太平渡口第四次跨越赤水河。我军过河后,立即向贵州腹地进发,由于贵州敌军兵力空虚,我军在行进中几乎没遇到太大的抵抗。

    贵阳虽然四面环山,易守难攻,但由于黔军都是杂牌武装,不仅武器装备差,兵员素质也参差不齐,作战能力很差。我军几乎没费多大劲就攻占了贵阳市的外围地带。最先抵达的红军部队在贵阳郊区的墙壁上刷满了攻城标语:“打进贵阳城,活捉蒋介石!”“工农苏维埃万岁!”“解放贵阳,解放贵州!”……

    正在贵阳亲自督战的蒋介石心急如焚,他十万火急地电令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让他派滇军精锐部队前来保驾。“这时候,我父亲他们才明白了毛泽东在赤水河浮桥上说的话。‘有劳蒋委员长’,原来毛泽东指挥我们四渡赤水,就是想把滇军调出来,这样,我军主力部队就可以沿着湘黔公路大踏步向云南境内挺进了。”

    陈人康说:“当时非常有意思,红军部队大踏步向云南境内挺进,而龙云的部队却从云南十万火急地赶往贵阳,两支队伍路上还几次相向而行,但是他们不敢跟我们对峙,胡乱地朝红军放点空枪,怀揣着蒋介石急援贵阳的电令,以为遭遇的是出来阻止他们的打援部队,所以根本不理我们,只管急匆匆地往贵阳赶。”

    这时候的贵阳城外,红一军团第一师正在对贵阳城举行佯攻,枪炮声震天动地,冲锋号一阵紧似一阵。敌军调来飞机,配合步兵坚决阻止我军的前进步伐。枪炮声也使那些增援贵阳的部队着了慌,他们老远就朝我军开枪,试图减轻里面的压力,最终形成里外合围之势。但鏖战之中,我军突然间没了踪影,敌军的部队不明就里,相互打了起来。

    事情传开后,红军指战员一个个笑得合不拢嘴。大家都夸毛泽东用兵如神,四渡赤水将蒋委员长彻底地涮了一下。

坚定的意志 伟人的魅力

    部队行进途中,红军的粮食补给、军需物资是从何而来呢?一方面是利用歼灭战,靠歼灭敌人补充自己,就像歌曲里唱得“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当地老百姓的支持和帮助。红军长征沿线都会组织发动群众,通过宣传革命思想、打土豪、分浮财、释放被国民党反动政府关押的穷苦百姓等一系列做法,补充了一些粮草,取得了当地老百姓的信任,也吸收了一部分当地老百姓参军。

    但是总的来说,红军长征过程中,物资供应还是相当匮乏,因为是流动作战,没有后勤供给,经常得忍饥挨饿。

    “当时对于长征途中的红军来讲,常常吃不饱穿不暖,除了吃苦,除了流血牺牲,没有任何回报和好处,一时也看不到胜利的希望。”陈人康说,“我在井冈山讲课的时候也说道,我们的父辈经过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要吃没吃要穿没穿,条件那么苦,并且随时都有负伤、牺牲的可能,他们图什么呢?说老实话,当时谁也无法预见革命能否取得最终胜利。”

    在那种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广大工农红军能坚持下来,陈人康总结了三个原因:

    首先靠的就是坚定地理想和信念。“就像我父亲当年在井冈山入党时对毛主席说的话:推翻这个不平等的社会,让老百姓翻身得解放,过上好日子!”

    其次也离不开党的领导。当时连里有党代表,我们这支军队之所以区别于任何旧军队,就是因为我们是一支党指挥枪的部队。我们这支部队官兵一致,领导和士兵平等,共产党员冲锋在前,这对广大指战员来说,是一种无形的号召。就像毛主席总结的:我们这支部队经过千难万险始终不溃散的重要原因就是党对军队的领导是支部建在连上。

纪念毛主席 陈士榘上将之子陈人康:追忆父亲与毛主席的红军岁月

1947年1月,陈士榘(右二)和其他华东野战军领导。

    最后,红军能够坚持走完两万五千里,也不排除领袖的人格魅力。父辈们在井冈山就体会到,有了毛泽东,就有信心,跟着毛泽东就有希望、就能胜利。所以说,这里也跟毛泽东的人格吸引魅力分不开。

智取定番城

    红军主力在向云南挺进途中,教导营就接到了总司令的命令:立即向赤城镇进发,经过赤城镇不要停息,火速向定番前进,占领定番城后方可宿营。

    教导营刚到赤城镇,陈士榘就发现了两架敌机在低空盘旋,巨大的轰鸣声震得人耳朵难受。他刚想下令部队趴下,可发现敌机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看见红军就扔炸弹,还用机枪扫射,而是几乎没有停留,轰鸣着向远处飞去。

    陈士榘心中纳闷:是什么原因让敌机不理他们呢?于是对周围的地形地貌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发现敌机飞走的原因,原来是赤城镇的区公所楼顶有一面青天白日的国民党期。

    陈士榘脑袋里顿时冒出一个想法:何不利用这杆青天白日旗做个幌子呢?他立即让一个战士到区公所楼顶上拔下了那杆青天白日旗。并命令一个传令兵:“你扛着,举得越高越好!”战士们有些不解,但还是服从命令跟着旗子往前走。

    传令兵扛着那杆青天白日旗还真是起了作用,不但敌人的飞机没有来干扰,沿途的民团土匪也都离得远远的。更绝的是部队快到定番城的时候,发现城墙上人头攒动,彩旗飘扬。还有一大批人站在城墙下排成几列队伍,手里举着小旗子。看来国民党县党部县政府的官吏把教导营当成了中央军,想来一个夹道欢迎了。

    陈士榘高兴极了,立即下令部队快速接近城门。走近后,那些人才发现不对劲,但为时已晚,尽管保安团立即卧倒向教导营开火,守门的士兵急忙关闭城门,但红军战士已经到了城门洞底下,守门的士兵当场被击毙,部队迅速占领了城门冲进城内。

    教导营占领定番城后,立即着手解散国民党政权组织,释放政冶犯,并要反动官吏和军警宪特人员到指定地点登记自首。由于不知道能在这里待多久,教导营没有在这里成立工农兵革命政权。但在广泛征求当地贫苦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召开了一次城乡群众大会。大会上,陈士榘代表中国工农红军,将国民党县党部、县政府和当地土豪劣绅搜刮来的衣物、粮食,分发给贫困的城乡群众。这些平时连大气都不敢出的弱势人群,看到手里分到的浮财,一个个泪流满面。

    总司令部对教导营顺利攻占定番的行动十分满意,毛泽东在看了陈士榘写的教导营攻占定番的报告后,笑着对朱老总说:“这个陈士榘用兵还很得法嘛,他也会跟敌人搞起了名堂哩!”朱老总回答:“就是呀,一杆青天白日旗,还真是省了不少枪弹啦!”

自然环境的考验

    1935年6月8 日,红一军闭来到冰峰峭立、白雪皑皑的夹金山脚下。12日,陈士榘随部队向夹金山进军。当时雪山上空气稀薄,战士们都穿得不多,有的还是单衣,大家爬山累得气喘吁吁,常常互相倚靠着坐下来休息。陈士榘曾在救护训练班里学习过,知道空气稀薄的时候人是不能停下来休息的,因为一停下来身体冻僵体温下降心脏就可能停止跳动了。于是,他立即向战士们讲了这个医学知识,要求部队不能停下来休息。身体好体力壮的要搀扶体弱有病的,无论多累都不能在山坡上休息。他还向别的部队介绍了这个医学常识,但有些部队并不在意没有传达,他们翻越途中三五成群的在岈口上休息,其中有不少人就倒在地上再也没有起来!而教导营的大队人马,没有一个在半途坐下休息,结果全都活了下来。一些战士不无遗憾地说:“幸亏陈营长懂得这点医学常识,不然我们可能也得有不少人在雪山上长眠了!”

    红军在长征中减员最多的,一个是湘江战役,一个就是过草地。美国革命作家史沫特莱在她的著作《伟大的道路》中勾画了这一令人毛骨悚然的可怕地带:“大草地一望无垠,广袤达数百英里,全是没有路的沼泽地带。走了一天又一天,极目四顾,红军所看到的,除了无边无际的野草外,没有别的东西,而野草下面则是浑水深达数英尺的沼泽。死草堆上又长出了大片野草,谁也说不上是不是几百年来就如此。大树小树一概没有,看不到 鸟类飞翔,听不到虫声唧唧,甚至连一块石头都找不到。这里什么东西都没有,只有无边无际的野草,夏天任凭狂风暴雨冲打,冬天任凭大雪覆盖。天空永远密布乌云,把大地衬托成灰暗而阴沉的地狱。”

    “过草地的时候,方圆百里无人烟,没有任何粮食可以获得。哪怕有一把米一把面,也可能会救活一条命!”陈人康说,“那个地区的气候变化无常,一会下雪,一会下冰雹,一会艳阳高照,一会又下雨,所以身上一会干一会湿,一会冷一会热,再加上肚子里吃不饱,自然就得病了,所以很多人都没有走出草地。特别是红四方面军,三次过草地,如果说第一次过草地的时候还多少能弄点吃的,到第三次过草地的时候连草都不够吃了,不得不用皮带充饥。”

    爬雪山、过草地是红军在长征经受的自然环境中最大的考验。

团结少数民族群众

    由于历史上民族关系紧张造成的隔阂,红军长征在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形势,能不能顺利通过情况复杂的各少数民族地区,是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一次严峻考验。面对这样一个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支军队从未面临和解决的难题,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坚持正确的民族观,以民族平等这一基本方针为基础,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特点采取一系列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成功地争取了少数民族人民的支持,为红军长征胜利乃至中国革命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红一方面军全部渡过金沙江后,到达了云南会理地区。会理地区是彝族聚居区,当时彝族与汉族之间存在着较深的矛盾,他们建立了自己的部族武装,不服从当地官府的统治,自己处理自己聚居区内的事情。

    如何通过这样一个对汉族军队有着极大戒备心理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当时的红军参谋长兼中央纵队司令员——刘伯承想了很多办法。除了要求部队加强民族政策教育、尊重彝族同胞的生活习惯外,他还想方设法接近彝族的部落首领,和他们交朋友。刘司令告诉这些彝民首领,红军到这里仅仅是路过,不在这里久留,我们要去攻打四川的军阀刘文辉。彝民们对刘文辉都很反感,因为他的军队经常骚扰彝民聚居区。

    彝族部落首领小叶丹对刘伯承尤其有好感,首先提出和红军媾和。他找到刘伯承的驻地,两个人坦诚相待,无话不说。最终结成了把兄弟,还按照彝民的传统和刘伯承歃血为盟。刘伯承将一面写着“中国彝民红军沽基之队”的红旗赠给小叶丹,任命他为支队长,并当场写下了委任状。小叶丹十分感动,特意派出四个彝族娃子给红军带路。

    当时还出现了一个插曲,毛泽东率领的红军总部领导进入彝族聚居区时,彝民听说毛泽东是这里最大的官,便想试探一下毛泽东的诚意。他们派出了十几名代表,端着一罐子自己亲手制作的酪枣来到军委总部,要毛泽东尝一尝。彝民有个习惯,客人来了要先送酪枣品尝。

    警卫人员出于安全考虑,要求代毛泽东品尝。彝民代表的脸色当时就很难看,毛泽东立即制止了警卫人员的做法,恭恭敬敬地从彝民代表手中接过酪枣,边吃边称赞酪枣做得好。

    就这样,彝族同胞终于打消了对汉族军队的敌意,自发地给红军带路。尤其是彝族部落首领,他们不但不阻挠彝民对红军的友好,还亲自为红军出谋划策,筹集粮草。这样,红军不仅顺利地走出了彝族聚居区,还筹集到了相当多的给养。

纪念毛主席 陈士榘上将之子陈人康:追忆父亲与毛主席的红军岁月

开国上将陈士榘之子陈人康

“关禁闭”下马受罚

    陈士榘在彝族聚居区的时候,光顾着如何与彝民搞团结,部队都分散派出去做工作,等出了彝民区才发现教导营里少了20几个人。他也不知道这20几个人是有意离队还是迷失方向找不着部队了,但他作为教导营营长,当负首要责任。

    军团首长要处罚陈士榘,说是以儆效尤。当时军团司令员是林彪,政治委员是聂荣臻。他们两个人同时在军团部找陈士榘谈话。林彪板着脸说:“禁闭一个月!”

陈士榘糊涂了:“部队天天行军,怎么关我禁闭?怎么执行法,我还要走路啊!难道要抬着我?”

    聂荣臻笑了起来:“抬着你?还有这好事?路,你还是要走,关禁闭就是不许你骑马,你的马由警卫员牵着。”

    这样一来,陈士榘倒觉得轻省了很多,每天就是跟随部队行军,不用筹集粮草,不用值班查哨。到了开饭时间警卫员就端过来饭和菜,晚上只要为自己找门板搭床铺。只是有些不习惯,因为原来作为一营之长,每天有忙不完的事情,现在一下子清闲下来,有点不适应。

    翻越夹金山后,中央红军先头部队在北进达维途中,同红四方面军一部胜利会师。两大主力的会师,粉碎了国民党军各个消灭红军的计划。8月上旬,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中央红军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8月下旬,红一方面军主力从毛儿盖出发向班佑前进。从毛儿盖到班佑,要经过数百里的茫茫草原。当时陈士榘的处分还没有到期,仍然在马下走。毛泽东随红一军机关行动,和林彪、聂荣臻他们一块行走。

    “毛泽东大概知道了我父亲在受禁闭,于是笑呵呵地走上前来说:‘陈士榘,听说你下马受罚,一点怨言也没有,还给部队出了好多好主意,表现不错嘛! ’我父亲小声回答:‘将功补过呗。’毛泽东大笑道:‘好啊,再给你一个将功补过机会,你给我们当设营司令吧,给我们的红军打前站,摸清楚民情、政情、路情,为后续部队提供地图、路标、房屋、粮草。’我父亲大声说:‘我愿意! ’”

    当时筹集粮草、兵饷极为困难,部队经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后勤工作极为难搞。陈士榘没有专职搞过后勤,但对后勤工作并不陌生,因为他管理教导营时几乎所有的大事小情都要过问,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解决粮饷和房子问题。他带着副官、侦察员、司务人员给部队打前站,一边搞民情调查,一边插路标指示牌,划分宿营区域,标定驻地房号,确定好宿营地后提前埋锅造饭,等着大部队到来。

    但陈士榘很快感到了压力,因为一望无际的湿软草地上人烟稀少。走了几十里地甚至上百里地也看不到一个村庄,即便找到了村庄也是家家穷得揭不开锅,花钱都买不到东西,而部队过草地体力消耗很大,官兵们的身体素质普遍下降,部队减员情况较严重。根据有关敌情和社会情况调查,陈士榘提出在没有敌情威胁的情况下,缩短行军距离、增加休息时间。这样可以减轻战士的体力消耗,也可以节省部队粮饷,并发动大家做群众工作,取得人民群众的帮助和支持。此建议得到了毛泽东的支持,他说:“红军一边行军,一边休息,还可以用半天时间做群众工作,这样部队有精神了,节省了体力,陈士榘这小鬼还真是能想办法。”

    根据毛泽东和军团首长的指示,军团主力每天行军20公里宿营,休息得好,还能做群众工作,生活也有所改善,大家体力逐渐恢复,减员情况大为减少。经过六七天的艰苦跋涉,终于走出茫茫的大草地。

长征精神 永放光芒

    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壮举。陈人康说:“我曾经看到过一个报道:来自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们,在评选出的‘一千年间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历史事件’中,中国的长征就是其中之一。它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大迁徙!而且是在敌军的围追堵截下、在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况下取得了胜利。”

    陈人康说:“有一次我和张云逸大将的儿子张光东在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于都采访的时候,他说起一件事:现在很多后辈自发去‘重走长征路’,有一次他碰到了一帮‘重走长征路’的人,就跟带队的人聊了起来,当问到重走长征路有什么体会时,带队的人非常感慨的说:‘参加过长征的人都是神啊!他说他带的队伍有一百多人,走了一半就剩下几十人了,多数人都坚持不下来。’这还是在和平年代,没有战争,没有流血牺牲,还一路有吃有住,就是跟着走路,都坚持不下来。可想而知长征中的红军,无论从体力上还是从精神上,都是挑战人类的极限!所以能坚持走下两万五千里长征的,都是不简单的人!”

    这是我们的部队在成长发展史上的一次最好的锻炼,为我们党成熟发展打造了一支铁的队伍,也造就了一支对理想信念坚定不移的干部队伍。正是因为毛泽东和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再加上我们这支经历了千难万险、百折不挠、不怕流血牺牲、坚持到最后的红军将士,才奠定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础。


(责任编辑:黄婷)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