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心里想,到了这么远的地方,肯定会风浪很大。结果到了亚丁湾一看,风平浪静,感觉出乎意料。”曾经四次随中国海军舰艇执行护航任务的海口舰柴油机班长王东,至今还记得第一次看到亚丁湾海面的景象。
图为2009年4月,中国海军首批护航编队“全家福”,依次为武汉舰、海口舰、微山湖舰及舰载直升机。中新社发 李唐 摄
2008年12月26日,中国海军首批护航编队自三亚某军港起航,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124个昼夜,编队开创了全程不靠港远海长时间执行任务、与多国海军在同一海域执行任务等中国海军历史上的多项首次,首书一笔的背后是护航官兵们经历的许多第一次。
回忆那次护航,多位海军官兵对中新社记者谈起出发前的忧虑。海口舰政委邹琰表示,从亚龙湾到亚丁湾,陌生的航道、海况让他在起航前有些担心。王东也说,装备器材的行前准备只能凭借经验,“心里面没有底”。为了便于打理,他同许多战友一样,在出海前剃了光头。
“第一次确实没经验,怕在海上没的吃。”时任海口舰采购员的戴飘扬记得,舰上两个储藏库被各类食物塞得满满当当,舰员取物只能爬进爬出。伸手难及库舱深处,“守着库门吃”成了炊事班备餐的原则。任务后期,战士们在矿泉水瓶里泡蒜苗,弥补绿叶蔬菜的匮乏。
图为2009年8月,中国海军第二批护航编队“深圳”舰、“黄山”舰在亚丁湾接受“微山湖”舰补给。中新社发 曹海华 摄
在王东的记忆中,首批护航编队于2009年1月6日下午三四点抵达亚丁湾。“我以为会先休息一段时间,因为航行了这么远,结果直接就开始护航,这也是出乎意料的。”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海军官兵们与海盗的首次相遇。当警报拉响时,所有舰员第一时间奔向战斗岗位,舰艇转入高速机动,发动机的加速运转提高了舱室内的噪音。
李明江的战位在舱面,护航任务初期,他每天都能看见一只大渔船拖拽几艘小艇航行的情景,“跟渔民差不多”。后来他才意识到,这就是当地的海盗船。久而久之,官兵们也掌握了一些辨认海盗船只的细节:“船上有桶,用油布遮着,也看不见有渔网,四五个人一个小艇。”
图为2013年,中国海军第十四批护航编队警戒驱离疑似小艇。中新社发 王长松 摄
李明江说,某次有外军护航舰艇武力营救一艘被劫持商船,海盗小艇对着水面射击,枪声持续了20多分钟。不远处的海口舰甲板上,他手握机枪,盯着事发海域的方向。出海前,他们接受了射击、战术等方面的训练,来到海上后又反复研练反海盗方案,这也为后续批次的护航编队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从来硬弩弦先断。为缓解护航官兵们紧绷的神经,编队在大年三十当天开通了越洋电话。第一次在亚丁湾过春节,官兵们每人有三分钟的通话时间,向远隔重洋的家人报个平安。
本是“越洋传情”的暖心之举,却因家人在贴春联时错过电话,成了王东首次护航的遗憾。“好不容易轮到我打电话,憋了一肚子话想说,结果没人接听,非常失落。看人家聊得挺开心,都超时了,我这边时间还没到呢。现在想想也挺好,是一种回忆。”
图为2010年7月,航拍中国海军第六批护航编队护航现场。中新社发 中国海军供图
如今的中国海军护航编队早已不复“缺水少菜没通信”的窘境,舰艇生活得到改善的同时,也体现其远海保障能力的提升,被视为中国海军补齐短板、均衡发展的表现。有观点指出,中国海军努力增强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和水平,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的重要力量。
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海军首批护航编队是这一变化的起点,在为世界带来安全红利的同时,也增添了护航官兵的荣誉感。
首批护航编队将遭受海盗劫持的“天裕8号”渔船护送至安全海域后,船员们在纸板上写下“感谢中国海军,你们辛苦了”。回想此番场景,戴飘扬说,那是他执行护航任务以来第一次感到光荣与自豪。(记者 李纯)
(责任编辑:黄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