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科教文卫 >教育天地>正文

“马拉松热”该冷静一下了

2018-12-04 14:44 来源:南方日报

    早前,苏州马拉松赛道上,因志愿者两次在中国选手何引丽与对手激烈对决时进入赛道递国旗,激起一系列有关竞赛规则和形式主义的争论。11月22日,中国田协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加强全国马拉松赛事竞赛组织管理的通知》,强调任何仪式和活动不得影响比赛的正常进行,不得影响选手公平竞争。才不过几日,又有数条新闻:广西南宁,又有一名选手在赛道上被递交国旗;浙江绍兴,一名马拉松跑者被急救两次“依然要坚持比赛”;深圳南山,选手们集体“抄近道”,最终258人被禁赛。

  马拉松赛事诸如此类的新闻层出不穷,毫无疑问要归咎于组织运营的不专业、不成熟,但客观来讲,这可能是一个新事物走向正规的必经阶段,其背景是越来越多的人认识马拉松,中国正在兴起一股前所未有的“马拉松热”。数据显示,2017年在体育总局登记注册的赛事场数达到1102场,参赛规模达到498万人次。与此对比,2015年全国赛事数量134场,2014年仅为51场。不过4年间,增长20倍有余,用“井喷”来形容并不过分。参照许多产业的发展轨迹,一个新事物受资本热捧得以爆发式增长,大概率伴有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这里也不例外。比如许多赛事运营者,不经任何培训就敢“走马上任”,负责整个赛事的统筹管理;一些公司过度商业化,只想着夺人眼球,不尊重比赛规则。种种乱象,说明了“马拉松热”中有一些泥沙俱下的成分,有一些不相匹配的杂音,亟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马拉松为什么热起来?这首先有一定的社会成因。马拉松的核心价值是“通过挑战完善自我”,当人们满足了生存需要,就有了更高阶的精神文化追求。这几年,马拉松因为融入了一些社交、展示需求,还有发展为一种文化趣味的倾向。其次,这跟体制机制的松绑有关。2015年之前,马拉松还是管理审批模式,仅有北马、上马等一些老牌赛事,整个社会层面的关注度不高、参与度不够。2015年,田径协会取消赛事审批,准许资本介入后,跑马就站上了产业“风口”。此外,还跟一些地方政府的推波助澜有关。有些地方没有条件举办,但也希望能够“搭台唱戏”,将其作为一张“体育+旅游”的城市名片,于是盲目跟风、招揽资本。当上述因素叠加之后,我们就看到这样的怪现状:今年4月15日,全国至少有40多场包括马拉松、越野、健身等各类路跑赛事同时举行,成为马拉松的“撞车日”。这充分说明产能过剩了。

  由此看来,马拉松赛事需要在供给侧发力,集中打造一批质量过硬的品牌赛事,提高赛事组织运营的专业化水平。实现这一点,得从顶层设计入手,进行一系列的规则调整。比如要求赛事运营者参加专业培训,组织赛事要提交完整的设计方案,当遇到“硬塞国旗”“顶替名额”“抄近道”等事情,更应该及时回应、跟进处理,积极维护好这一运动最基础、最核心的体育精神。对赛事组织者和运营者来说,也不应该一味追求声势和规模,而是要遵守体育精神,结合本地情况,办出特点,办出口碑。马拉松赛事有很多细分区间,既有竞速比赛,也有越野赛、集体赛,还有“油菜花”这样的趣味赛、“高校百英里”这样的情怀赛。只有找准定位、精准发力,才能以高质量的比赛吸引更多的参赛者,才能激发出马拉松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总之,“负重前行”的中国马拉松,该“减负”了!(王庆峰)


(责任编辑:黄婷)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