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岁入长沙师范速成班;42岁赴法国勤工俭学;50岁在革命低潮时入党;58岁爬雪山过草地,是红军长征队伍中年纪最大者。他的名字曾令亿万人尊敬,不仅因为他曾是毛泽东的老师,而且在于这位老战士本身就有非凡的传奇经历。他就是被尊为“延安五老”之一的徐特立。
中共中央在致徐特立70岁诞辰的信中称,他的道路“代表了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最优秀传统”。
1968年11月28日,徐特立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徐特立出生于1877年,当时的中国正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世界形势来看,英、法、美等国家在全世界大肆侵略扩张,抢占殖民地;国内,清王朝即将走到尽头,对内政治腐朽,对外卑躬屈膝。在这种形势下,有识之士纷纷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
年幼的徐特立生活湖南长沙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体味到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9岁时,父兄因愤于不识字受欺压,凑钱让他读私塾。16岁时,徐特立因家中亲人去世,必须自谋生计而不得不辍学。经过几年摸索,18岁的徐特立终于作出从文的决定,“确定教书兼习科举业”“可以进步,又可谋生”。
于是,徐特立一边在家乡教蒙馆,一边“兼习科举”,苦读八股。但他反对考秀才用的死八股,特别是在得到长沙举人陈云峰的劝告后,徐特立立志求真知而不再把精力放在八股文上,“从此我不做八股了,成了一个好汉学的青年”。
1905年因清政府废科考办新学,他觉得自己应该离开家乡,到更为广阔的天地中去学习新的知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他考入了由同盟会会员周震鳞在长沙城创办的宁乡速成师范,学习教育学、自然科学等新知识和西洋史、东洋史等讲授资产阶级革命的课程,开始接受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毕业后当高小教员,又应聘长沙周南女校。
1907年,清政府屡次向外国屈辱妥协,徐特立在学校作时事报告,讲到激愤之处,热泪如倾,竟拿菜刀把自己的左手小指砍掉,蘸着血写了抗议书,写完当场晕倒。这一“抽刀断指”的举动,顿时蜚声全省,徐特立也被当时有进步思想者誉为最有血性的激进人物。
随着立宪派组织发动的三次大规模的请愿活动相继失败,徐特立逐渐认识到改良主义在中国行不通,必须通过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于是,他向革命党人林伯渠等人了解革命形势,表示要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徐特立约集一些进步教员,积极参加湖南起义,到处宣传演讲,号召大家支持革命。
湖南光复后,徐特立担任省临时议会的副议长,一心为新政权的建设出力。然而官场的腐败,使他很快感到失望和愤慨。他相继辞去省议会副议长和省教育司科长的职务,决心回到教育界,用教育来改革人心,以实现教育救国的愿望。他创办并苦心经营着长沙师范,并到湖南第一师范等学校任教。他的崇高品德、渊博学识以及强烈的爱国热情,对毛泽东、蔡和森等许多有志匡时救国的学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19年,国内兴起赴法国勤工俭学热潮,年已42岁的徐特立也报名前往,成为年纪最大的留学生。
到了法国后,有人劝他:你岁数大了,别从头学外文了!他自信地说:“我就是一天学一个字,一年也可以学到360多个字,7年可以学到2500多个字,到了50岁时,岂不是一个通法文的人了吗?”青年时他攻读《说文解字》这部分析字形与考究字源的字典,部首540个字,难读难记,他每天只学两个字,一年才读完。他在谈青年人学习问题时总结到:“我读书的办法总是以‘定量’、‘有恒’为主。”“每个人要有一个算盘,打算一天读多少?一年读多少?一生读多少?要有个计划。哪怕一天学一点,只要不间断,就能得到知识。问题就是要坚持,要持之以恒。这个‘恒’字对学习尤为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学不好的。”徐特立是这样说的,亦是这样践行的。
1924年夏,徐特立回到国内,继续致力于湖南教育。他创办长沙女子师范并担任校长,同时兼任长沙师范、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的校长,精心治理三所学校,继续实践他教育救国的宏愿。
随着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合作,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在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部长何叔衡的建议下,徐特立参加了国民党左派,以图“一起来促进国民革命”。1926年12月,他会见了回湖南考察农民运动的毛泽东,随后于1927年春回家乡调查农民运动的情况。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他惊喜不已,他开始认识到“少数学生无法挽回国运……教育救国是我30年来的一种幻想”,于是积极投身农民运动,加入大革命的洪流。1927年3月,他担任湖南农民协会教育科科长兼湖南农民运动讲习所主任,还被选为国民党长沙市党部工农部部长,为发展湖南的工农运动做了大量的工作。
然而,1927年4月国民党右派公开叛变革命,5月21日长沙发生“马日事变”,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遭到疯狂屠杀。面对血雨腥风的白色恐怖,徐特立拒绝了反动派对他的拉拢、利诱,毅然决然地抛弃一切,冒着杀头的危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
徐特立在湖南任教二十年,爱学生如子。他任师范校长时,将自己的月薪与校内主任、庶务等同样定为20元,还经常接济穷学生。
田汉入学时买不起蚊帐,徐特立便买了一顶相送。而他却把自己的家小安排在乡下,以节省开支。逢假日回家,他要步行往返80公里。一次查夜时,他发现有新生烂脚呻吟,便亲自打水给他洗脚上药。此事传出后,一些教师认为太失校长“身份”,学生却对他更为敬仰。他到第一师范任课时,支持毛泽东等学生反对校长专横的活动。毛泽东曾说过,当时最敬佩的两位老师,一位是杨怀中先生(即他后来的岳父),一位是徐老。
在三十年代艰苦的战争中,徐特立主持根据地教育。为使劳动群众更快地识字,便将在苏联研究拟定的28个拼音字母推广到教学中。美国记者斯诺访问陕北时,发现十分落后的山村学校竟率先推广符合世界潮流的拼音化文字,感到极为惊讶,并在《西行漫记》一书中大力歌颂了徐特立的这项事业。解放后拼音字母的确定,也有徐老的一份功绩。
1934年,徐特立随军长征。一路上,他拄着一根竹杖,扛着防身用的红缨枪,和大家一同行军。瞿秋白送给他一匹好马,他却总是让给伤病员骑。据统计,长征两万里,年近六旬的徐老骑马不过二千里,人称:“徐老徐老真是好,不骑马儿跟马跑”。
到达陕北后,党中央为他庆祝60岁寿辰。毛泽东写信致贺,称赞他“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并且说:“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抗战爆发后,徐特立先到国民党统治区做中共代表,1940年回延安任自然科学院院长,在党的“七大”上当选中央委员。此时,他老当益壮,年近七十还参加了延安青年体育运动会的游泳比赛。1947年,中央为他庆贺70岁诞辰,毛主席的题词是“坚强的老战士”,朱总司令的题词则是“当今一圣人”。
1949年3月,徐特立随中共中央机关进入北平,先后参与国共和平谈判、全国文化教育事业的接管等工作。在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上,他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1949年10月1日,他登上天安门城楼,亲眼目睹了毛泽东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亲耳聆听了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欢庆他为之奋斗了近50年的革命理想终于成为现实。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徐特立(第一排右二)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图为参加会议的中共代表在中南海怀仁堂合影。】
这年,徐特立已经72岁,在常人看来实在可以颐养天年了,然而他却从不因年老而松懈。欢庆之余,他想到的不是革命大功告成,可以坐享清福,而是国家在经济、文化建设方面面临的艰苦任务。他在《祝吴老(指吴玉章)七十大寿》的诗篇里写道:“……百年殖民地,从此永完结。前途之艰巨,基本在建设。幸勿过乐观,成功在兢业。您我励残年,尽瘁此心血。”表现出他敏锐的眼光、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宏伟志愿。他对好友谢觉哉说,人一天没停止前进,就没有老,一旦停止前进就老了。为了勉励和鞭策自己,他制订了一个20年学习和工作计划,作为晚年的奋斗目标。
此后,徐特立不顾年事已高,仍朝气蓬勃地投身于新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领导一批党的宣传干部和史学工作者从事中国通史、中国革命史和党史等的编纂工作,并继续以各种方式关心、指导教育工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而不懈地奉献着光和热。这位坚强的老战士,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与时俱进,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责任编辑:黄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