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军事观察 >军旅生活>正文

致敬!云南麻栗坡“骷髅地带”的扫雷兵

2018-11-19 16:03 来源:人民网

    将士们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不惧强敌敢较量/为祖国决胜疆场……”11月16日下午,中越边境云南段已扫雷场移交仪式在云南省麻栗坡县猛硐乡老山西侧雷场举行,数十名扫雷官兵手牵手肩并肩,唱着激昂的军歌趟过雷场,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向老百姓证明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安全的。该雷场的移交,也标志着中越边境云南段第三次大面积扫雷作战行动圆满结束。

    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命令,2015年11月,中越边境云南段第三次大面积扫雷作战行动正式开始,400余名扫雷官兵步入危机四伏的雷区,舍生忘死、勇排雷障,洒下血水汗水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三年多来,涌现出程俊辉烈士、杜富国勇士为代表的一大批英雄群体。他们,不愧为中国军人的榜样、不愧为人民的子弟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雷场,探访这群奔赴在“骷髅地带”的扫雷兵。

雷区,禁止入内。(黄巧 摄)


伤疤┃中越边境云南段散布着161个混乱雷场

    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中越边境云南段埋设了130万余枚地雷、48万余枚(发)各类爆炸物,形成了大小不等、断续分布的161个混乱雷场,面积近300平方公里。这些混乱分布的雷场,犹如祖国母亲美丽体肤上的一块伤疤。

    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云南省军区先后组织了2次中越边境云南段大面积扫雷和1次勘界扫雷,已将口岸、通道和生产生活区、耕作地的雷场进行了排除,但在遗留雷场等地还存在大量爆炸物。

    这些爆炸物的存在,使文山壮、苗族等群众世代繁衍生息的地方,变成了让人闻风丧胆的“骷髅地点”。据统计,从1979年以来,文山州因不慎触雷致伤残人数就有近6000人,年龄从8岁到84岁不等,动物牲畜触雷死伤更是无法统计。

    战争已远,危险犹存。在位于中越边境线上的文山州麻栗坡县、富宁县等地,仍不时有地雷的响声,打破当地人民群众宁静的生活。在长达数百公里的边境线上,散布着一个个“地雷村”,村民们深受其害,如富宁县的沙仁寨,村里87名村民被地雷炸得只剩下78条腿。

    彻底清除雷患,是边疆人民群众共同、迫切的期盼。

11月16日下午,扫雷官兵在老山西侧雷场徒步验收已扫雷场。(人民网 虎遵会 摄)


责任┃用实际行动诠释军人的使命与担当

    云南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前沿和重要通道,解决中越边境一线的“雷患”问题,既是贯彻“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基本方针、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需要,也是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

    解决“雷患”问题,是祖国和人民赋予扫雷官兵们的使命。“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命令,2015年6月,从原13、14集团军、西藏军区、云南省军区抽调工兵骨干400余人,组成扫雷部队,在经过4个多月的干部骨干培训和临战训练后,于2015年11月展开了中越边境云南段扫雷行动。”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队长陈安游表示,3年来,扫雷大队共出动兵力9万余人次,扫除雷区90块、面积约57.6平方公里,搜排地雷及各类爆炸物19.82万枚。目前,扫雷工作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圆满完成了扫雷任务。

    “虽然本次扫雷任务已圆满完成,但回想起来,有些险境至今还让人心有余悸。”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政委周文春说,三年来,扫雷官兵们每天面临的,都是生与死、残与全、得与失、血与火的雷场。官兵们走的是阴阳道,跳的是刀尖舞,使的是绣花针,拔的是虎口牙,过的是鬼门关。“虽然如此,但每次扫雷,官兵们都把使命放在心里,责任扛在肩上,用实际行动来诠释军人的使命与担当。”

    南部战区副司令员张海青介绍,中越边境遗留雷区是世界军事史上最复杂、最危险的雷区,是最难啃的“硬骨头”。自2015年11月中越边境云南段第三次大面积扫雷作战行动以来,扫雷大队官兵们克服重重困难,弘扬了“不怕艰难困苦、不畏伤残牺牲、不计个人得失、勇扫雷障为人民”的排雷精神,按照“区分层次、突出重点、以扫为主、扫封结合”的原则,对中越边境云南段57.6平方公里的雷区进行彻底排除,并协助地方党委政府对24.1平方公里的雷区实施永久封围。

在八里河东山某雷场扫雷时,由于天气太热,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一队一名战士携带的水已经喝完,他在雷场附近找到了一处山泉(黄巧 摄)


90后┃扫雷官兵平均年龄只有23岁

    23岁,正值青春年华。很多这个年纪的人,不是刚走出大学校门,或是刚踏入职场不久。但对于这群奔赴在中越边境云南段的扫雷官兵来说,他们已是久经沙场的老兵,每天都在刀尖上跳舞,稍有不慎,便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2016年6月4日,执行扫雷任务的扫雷三队战士程俊辉,在文山州富宁县田蓬镇芭蕉塘火石坪山雷场执行人工搜排任务时光荣牺牲,他用3年零6个月的军旅生涯书写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用年仅22岁的生命践行了他入伍时的铮铮誓言。

    2018年10月11日,扫雷四队中士杜富国和战友艾岩,在文山州麻栗坡县猛硐乡老山西侧雷场扫雷时,他让战友靠后,独自勘察一枚埋设多年的加重手榴弹。手榴弹突然爆炸,杜富国身负重伤,失去了双手和双眼,而战友艾岩仅负轻伤。

    不管是光荣牺牲的程俊辉,还是英勇负伤的杜富国,他们除了都是人民子弟兵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90后。

    “扫雷官兵中,大部分都是90后。”扫雷大队四队三班班长蔡天万说,扫雷官兵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3岁。

    虽然他们年轻,但做事却十分成熟稳重。“我们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7点吃完早餐后就向雷区出发,每天作业8个小时。在扫雷过程中,我们不会有任何分心,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做好扫雷的每一项工作。”蔡天万说,除了下雨等特殊情况外,雷打不动。

    进出雷场,安全是第一位。“每天最大的心愿,就是自己和战友一起安安全全地进入雷场,完成作业后再安安全全地返回营地;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战友因扫雷而受伤,哪怕是一点点小伤。”蔡天万说。

11月16日下午,盘金良走在已扫后的雷区上。(人民网 虎遵会 摄)


致敬┃那群奔走在死亡地带上最可爱的人

    11月16日下午,雷区移交现场来了很多当地的老百姓,55岁的盘金良手杵拐杖,身背一个熟睡的孩子,在人群中格外显眼。

    盘金良介绍,他是猛硐乡长地村人,16号上午知道雷区要移交,特意骑摩托车赶了8公里的山路来看望扫雷官兵。

    提及老山西侧这块雷场,盘金良终生难忘。“1993年,我就是在这里被地雷炸伤了右腿,以致小腿以下被截肢。”盘金良指着已移交的雷区一角说,他先后两次被地雷所伤,都是在同一块雷场。“2016年,左小腿被炸截肢,也是在这里。”

    在雷区移交现场,盘金良默默地看着扫雷官兵们手拉着手、肩并着肩,一起唱着嘹亮的军歌趟过已扫的雷区。看着扫雷官兵们在接近60度的坡上来回不断地走着,老人的眼睛变得湿润。

    面对此情此景,盘金良老人既高兴又难受。高兴的是,扫雷官兵为他们扫清了雷障,村里人再也不受“地雷”之苦。盘金良介绍,在扫雷官兵到来之前,长地村先后有11位村民遭地雷所伤,其中3人还丢了性命,像他一样被炸残的有8人。难过的是,扫雷官兵们为了他们的安全付出了太多太多,他却什么也帮不上,只能眼巴巴地看着。

    在麻栗坡老山一带的雷区,只要看见画有骷髅的石碑,村民们都不敢越过半步。进入雷场扫雷,更是心惊胆战。

    村民李万燕介绍,她们家离边境线只有700多米,骷髅石碑在她们的心中犹如魔鬼一般。“小时候跟着奶奶放牛,一到界碑旁都会被奶奶叫回去。”李万燕说,那时候由于年纪小,对骷髅石碑后面的“世界”一直藏有一种好奇之心,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村里不断有人被地雷所伤,对石碑后面的“世界”再也不好奇,更多的反而是恐惧。

    “如今,扫雷官兵为我们扫除了雷障,大伙儿上山种地、放牧等,再也不害怕了。”李万燕说,三年了,扫雷官兵们每天天亮就上山扫雷,太阳落山才撤走,对他们的感谢,用语言难以表达,只能从心底里向他们致敬。同时,也会将扫雷官兵们的故事代代相传下去,让后人敬仰。

     雷场就是战场,随时面临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三年来,扫雷大队官兵们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勇于奉献、敢于牺牲,用血肉之躯闯禁区,踏雷场、排雷障,用汗水、鲜血和生命践行了军人的誓言,展现了新一代革命军人的血性胆魄。

    一个个平凡的人,却做着不平凡的事。我们坚信,历史的车轮上,将会为你们留下光辉的一笔。让我们一起向这群最可爱的人致以崇高的敬意。(虎遵会


(责任编辑:黄婷)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