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扫雷官兵正在老山西侧雷场徒步验收已扫雷场。
虎遵会摄
|
11月16日,当地少数民族群众与扫雷官兵在已扫雷场植树留念。
虎遵会摄
|
11月16日下午,中越边境云南段已扫雷场移交仪式在云南省麻栗坡县猛硐乡老山西侧雷场举行。该雷场的移交,标志着中越边境云南段第三次大面积扫雷作战行动圆满结束。移交现场,数十名扫雷官兵手牵手蹚过雷场,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向老百姓证明脚下的每寸土地都是安全的。
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中越边境云南段形成了大小不等161个混乱雷场,面积近300平方公里。1994年至2008年,云南省军区先后组织了2次中越边境云南段大面积扫雷和1次勘界扫雷,已将口岸、通道和生产生活区、耕作地的雷场进行了排除,但遗留雷场等地还存在大量爆炸物。随着我国沿边开发开放的深入,人畜触雷情况偶有发生。
“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命令,2015年7月,从原13、14集团军、西藏军区、云南省军区抽调工兵骨干400余人,组成扫雷部队,3年来共出动兵力9万余人次,搜排地雷及各类爆炸物19.82万枚。”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大队长陈安游表示,目前扫雷工作已取得决定性胜利。
南部战区副司令员张海青介绍,中越边境遗留雷区是世界军事史上最复杂、最危险的雷区,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据了解,自2015年11月中越边境云南段第三次大面积扫雷作战行动以来,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对中越边境云南段57.6平方公里的雷区进行彻底排除,并协助地方党委和政府对24.1平方公里的雷区实施永久封围。
16日下午,扫雷移交现场来了一位拄着拐杖、背着孙子的老人盘金良。他是猛硐乡长地村人,知道雷区要移交给当地老百姓,他特意骑着摩托车赶了8公里的山路来探望官兵们。
“我两次被地雷炸伤,失去双腿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盘金良说,现在他用上了假肢,“无论再难,也要勇敢面对啊”。
在雷区移交现场,看着扫雷官兵手拉手、肩并肩,一起蹚过已扫的雷区,用脚步丈量这里的每寸土地,盘金良的眼睛湿润了。他既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部队为他们扫清了雷障,村里人再也不受“地雷”之苦。难过的是,扫雷官兵为了百姓的安全,付出了太多太多。
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四队三班班长蔡天万说,扫雷官兵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3岁。他们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7点吃完早餐后就向雷区出发,除了下雨等特殊情况外,雷打不动。3年多来,扫雷大队涌现出以程俊辉烈士、杜富国勇士为代表的一大批英雄群体,张海青说,“他们,不愧为中国军人的榜样,不愧为人民的子弟兵!”(李茂颖 虎遵会)
《 人民日报 》( 2018年11月19日 11 版)
(责任编辑:李园慧)